這書有三個主題,分別是(一)始於寧謐處;(二)活在關顧;(三)活在期待中。透過這三個主題去默想作為基督徒的生命,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它們。對我而言,這三個主題要在生活中實踐相當困難,先是要經常活在一個寧謐的空間,在日常生活已經充斥著大大小小的事要處理,有空閒時間我都用來休息了 ; 關顧則是我的弱點,從來都不懂得如何拿捏關顧的技巧與熱情,使得自己與別人都受傷害;期待則比較輕鬆,因為信仰已帶給我期待及盼望。
始於寧謐處
書裡引用耶穌的生活作為榜樣,耶穌多次在教導、醫治、施行神蹟之前,都會先獨自離開到一個寧靜的地方,在那裡祈禱、安靜,然後再會合大家繼續為神宣講。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實行起來卻是非常困難。我連做功課前、溫習前都不會祈禱,更不用說安靜。但這卻再次提醒我,耶穌在那段獨處的空間,找到勇氣,定睛去跟隨上帝的旨意而非自己的旨意;傳講上帝的話而非自己的話,履行上帝的事工而非自己的事工。我所做的雖然不是自己的事、不是傳講自己的話、不是履行自己的事工,因我清楚這樣做只是假借上帝的名,這樣自己便成為上帝了。但我每逢做功課、溫習前都不祈禱、不安靜,可能反映自己看待這些事情與信仰無關,諷刺的是神學訓練的功課和溫習竟不被我看為信仰的事,我問自己信仰真是生命的全部嗎?我真的相信上帝嗎?書中有一句這樣說 :「沉醉在自我的成就時,意味著我們不只是存在於世界,更是屬於世界。」原來我也是自己看不起的那種屬世基督徒。
活在關顧中
作者將關顧描寫為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擁有的最大的恩賜。這種輕描談寫為我帶來一點點自卑。我完全理解不到,有那麼容易嗎?我也期待著有一天我的關顧恩賜能夠被釋放,這樣就更能將上帝的愛帶給弟兄姊妹,而不再只是硬生生的道理。書中解釋關顧就是與悲傷者同愁、與哀慟者同憂、與流淚者同泣,而這些行動並不是由強者對弱者的扶助、同情、施予,而是被邀請進入別人的痛苦。也許,在關顧別人以先,我需要先放低自己那種優越感,只要那優越感仍然存在,我根本就不會做到與悲傷者同愁、與哀慟者同憂、與流淚者同泣。那優越感讓我每逢被邀請進入別人的痛苦時,我都只會為別人帶來分析、解決方法,一堆沒有感情的幫助。
但在關顧別人的功課上,我生活裡遇到很多渴慕被關顧的人,而這些人往往在他們自身的處境中受到傷害,但是他們咎由自取。他們渴慕被關顧,只是想得到別人的可憐、同情、認同,合理化自己的錯誤,逃避承擔責任、錯誤。我面對這樣的人真的不知所措,我不願給予這種理由一絲的肯定,我不願縱容這自我中心的想法,在這情況,應該如何是好?
活在期待中
書中引用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與門徒的對話來解釋期待與痛苦的關係。作者指出期待是忍耐和談喜樂,忍耐是受苦,會忍耐是因為期待受苦後的那種釋懷和喜樂。如果沒有那受苦的過程,那喜樂也不會顯得是甚麼。沒有受苦的過程,喜樂也不會顯得那麼珍貴,被我們珍惜。世人都追求快樂,卻不願意受苦,這是不可能的,基督徒也是,只想追求信仰的好,卻不願面對被拆毀,難度上帝真的只有慈愛、寛恕、安慰這麼狹窄?上帝的責備、教導都不重要嗎?若上帝只有慈愛、寛恕、安慰,難保我們會不再敬畏上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