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先知反覆強調「上帝立約」的重要性,在面對百性的罪惡時,先知替上帝發言,不斷重伸上帝所要求的公義。先知探究並指出人生與社群問題的真正核心,迫使人去面對及回應上帝。約伯面對他的朋友,與他們對話,他檢視他的生命,再與他們議論。在這過程當中,一種「先知的語言」卻正在形成。
約伯三友都有著同一的假設 : 義人亨通,惡人遭殃。(以利法 eg.伯4:7-8; 比勒達 eg.伯8:4; 瑣法eg. 伯11:1-6) 值得留意的是,這種觀念在教會中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似乎人都認為要靠行善去得到上帝的愛及賞賜,然而這可是對的嗎?
直至今天所讀的經文,約伯三友仍不斷重覆類似的主題,作者似乎要表達出他們的神學系統已經枯竭,不能容納、解釋到約伯的體驗,所以言談一直都了無新意,並從開始時的勸慰變成責備及審判。情況由以利法、比勒達及瑣法越催變本加厲。
事實上,約伯在他體驗苦難的開始,骨子裡也有著與三友同樣的假設,而這正正是他覺得苦的根源! 他所經歷的苦難,使他體會到的是「惡人亨通,義人受苦」,他大惑不解 (伯1:5 ; 伯9:13-24 ; 9:20) 。約伯的體驗正在否認他們的假設 (伯6:2-10)。約伯並非想要有惡人那種亨通(伯21:16),他只是想指出:「為何容許這種事發生?」(伯21:7)。約伯指出,惡人只有很少時間會受苦,與瑣法所講的截然相反(伯20:5)。
約伯正不斷擴大他思考判斷的視野,開始放棄一般的賞善罰惡的想法,更進一步的,他開始認識到他個人的境遇是與其他受苦者、窮人適適相關的。最後他也了解到,與上帝的關係蘊含著與困苦者的關係。約伯體會到,其實他的朋友只要聽他一次,已是給他最好的「安慰」,勝過萬語千言(伯21:2)。
約伯成為困苦人的一份子,他清楚知道,困苦人可以是無辜的。從伯20-31章,我們將看到約伯對困苦人、窮人的認同促使約伯替困苦人向上帝發言,以及替上帝發言。為困苦人伸冤,並表明上帝對困苦人的關愛。重要的是,人願意成就上帝的要求。
反省:
1. 我們事奉上帝的原因是甚麼? 若不是要賺取上帝的愛及恩典,可有甚麼原因?
2. 參 羅12:1-2,你認為重要的字眼有那一些,為甚麼?
3. 我們身邊有那些困苦人? 盧雲神父曾把拉丁美洲的人(窮人)與北美的人(富有的人)拉上關係,認為他們都一樣是困苦的,你同意嗎? 為甚麼?
窯匠工房@油基
約伯三友都有著同一的假設 : 義人亨通,惡人遭殃。(以利法 eg.伯4:7-8; 比勒達 eg.伯8:4; 瑣法eg. 伯11:1-6) 值得留意的是,這種觀念在教會中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似乎人都認為要靠行善去得到上帝的愛及賞賜,然而這可是對的嗎?
直至今天所讀的經文,約伯三友仍不斷重覆類似的主題,作者似乎要表達出他們的神學系統已經枯竭,不能容納、解釋到約伯的體驗,所以言談一直都了無新意,並從開始時的勸慰變成責備及審判。情況由以利法、比勒達及瑣法越催變本加厲。
事實上,約伯在他體驗苦難的開始,骨子裡也有著與三友同樣的假設,而這正正是他覺得苦的根源! 他所經歷的苦難,使他體會到的是「惡人亨通,義人受苦」,他大惑不解 (伯1:5 ; 伯9:13-24 ; 9:20) 。約伯的體驗正在否認他們的假設 (伯6:2-10)。約伯並非想要有惡人那種亨通(伯21:16),他只是想指出:「為何容許這種事發生?」(伯21:7)。約伯指出,惡人只有很少時間會受苦,與瑣法所講的截然相反(伯20:5)。
約伯正不斷擴大他思考判斷的視野,開始放棄一般的賞善罰惡的想法,更進一步的,他開始認識到他個人的境遇是與其他受苦者、窮人適適相關的。最後他也了解到,與上帝的關係蘊含著與困苦者的關係。約伯體會到,其實他的朋友只要聽他一次,已是給他最好的「安慰」,勝過萬語千言(伯21:2)。
約伯成為困苦人的一份子,他清楚知道,困苦人可以是無辜的。從伯20-31章,我們將看到約伯對困苦人、窮人的認同促使約伯替困苦人向上帝發言,以及替上帝發言。為困苦人伸冤,並表明上帝對困苦人的關愛。重要的是,人願意成就上帝的要求。
反省:
1. 我們事奉上帝的原因是甚麼? 若不是要賺取上帝的愛及恩典,可有甚麼原因?
2. 參 羅12:1-2,你認為重要的字眼有那一些,為甚麼?
3. 我們身邊有那些困苦人? 盧雲神父曾把拉丁美洲的人(窮人)與北美的人(富有的人)拉上關係,認為他們都一樣是困苦的,你同意嗎? 為甚麼?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