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擇善固執 (但1:1-21)
「擇善固執」這四個字有些「老套」,亦有些嚇人。然而,但以理的事蹟讓我們看到這四個字是何等充滿力量!
經文中,但以理要求的「試驗」,其實是指向上帝。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神祗」是有地域性的,例如黃大仙區是黃大仙的「地頭」,沙田大圍是車公的「地頭」,麥加是伊斯蘭教真主的「地頭」等等。在古代,這種看法尤甚。然而,在但以理這試驗中,我們看到耶和華是天地的主,就算是在被擄之地巴比倫,掌權的仍是耶和華。這事實對被擄之民而言,尤其重要!
傳統認為但以理是但以理書的作書,從他的著述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參看但1:2,9,17)。是主耶和華在操控一切!在但1:2中,神竟然為了要教訓以色列,連自己亦與他們一同蒙羞,把自己殿中器皿的幾分交在敵人的手!我們不但可以看到神對以色列人的愛是何等的深,也看到但以理對神的信心是何等的大,他竟然能夠看到這是出於耶和華自己!(試想,在亡國受苦的時候,會否有人認為耶和華是假神,或者是次一等的神呢?)
因此,但以理所以能夠擇善固執,其實是基於他對耶和華堅定的信心。只有人對上帝有信心,知道上帝定必掌權,並且看顧人,是人的靠山的時候,人的「擇善固執」才不會白費。否則,人的固執只會建基於人的理想,甚或是一種犧牲的精神而已!
少年但以理從一開始就知道耶和華與他們同在,耶和華必然看顧。在試驗過後,這種信心更會有所加增。亦因此,在往後的日子裏,但以理能夠越發地擇善固執,那怕是火或獅子坑?沒有東西能夠難得到他!
反省:你對上帝的信心有多大?你有擇善固執的勇氣嗎?有一點值得注意:但以理能夠看出他能夠成功,是神賜給他聰明知識(但1:17)。在你的事業、學業中,你可有這樣經歷上帝呢?
(2) 面對危機 (但 2: 1-23)
當但以理和同伴面對殺身之禍,他們如何面對這流血殺害之風,就是「婉言問清」楚 (2:14-15),基於他們的考究辨識、Fact Check,相信亦因他與護衛長亞略有著好的關係,而將情節告訴但以理。但以理進而勇於發聲、提出方向、帶來盼望(2:16)
事情的轉機出現於 2: 17-18,但以理是一個禱告人,他呼籲同伴禱告,發動祈禱會,不但為自己求,更為巴比倫其餘的哲士求,可見胸襟廣大,而所求的是「神施憐憫」和「將這奧祕的事指明」,直中關鍵,這是我們禱告神、倚靠神的榜樣。
你相信有神蹟嗎? 但以理相信,並且經歷到神的啟示。 但以理不但知道可以甩難,就急忙地去找王帝,快快免去殺身之禍,以上這是自保的心態。 他即時的反應所表達的,是對神的讚美與敬拜 (2:19-23),反映神確是他生命的中心,而禱告正是是生命中最最重視的事情: 「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6:10)
結果如何? 有待明天揭曉。
反省: 但以理這樣的見證,豈不應成為我們面對當今時勢的提醒嗎? 求主恩領。
窯匠工房@油基
「擇善固執」這四個字有些「老套」,亦有些嚇人。然而,但以理的事蹟讓我們看到這四個字是何等充滿力量!
經文中,但以理要求的「試驗」,其實是指向上帝。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神祗」是有地域性的,例如黃大仙區是黃大仙的「地頭」,沙田大圍是車公的「地頭」,麥加是伊斯蘭教真主的「地頭」等等。在古代,這種看法尤甚。然而,在但以理這試驗中,我們看到耶和華是天地的主,就算是在被擄之地巴比倫,掌權的仍是耶和華。這事實對被擄之民而言,尤其重要!
傳統認為但以理是但以理書的作書,從他的著述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參看但1:2,9,17)。是主耶和華在操控一切!在但1:2中,神竟然為了要教訓以色列,連自己亦與他們一同蒙羞,把自己殿中器皿的幾分交在敵人的手!我們不但可以看到神對以色列人的愛是何等的深,也看到但以理對神的信心是何等的大,他竟然能夠看到這是出於耶和華自己!(試想,在亡國受苦的時候,會否有人認為耶和華是假神,或者是次一等的神呢?)
因此,但以理所以能夠擇善固執,其實是基於他對耶和華堅定的信心。只有人對上帝有信心,知道上帝定必掌權,並且看顧人,是人的靠山的時候,人的「擇善固執」才不會白費。否則,人的固執只會建基於人的理想,甚或是一種犧牲的精神而已!
少年但以理從一開始就知道耶和華與他們同在,耶和華必然看顧。在試驗過後,這種信心更會有所加增。亦因此,在往後的日子裏,但以理能夠越發地擇善固執,那怕是火或獅子坑?沒有東西能夠難得到他!
反省:你對上帝的信心有多大?你有擇善固執的勇氣嗎?有一點值得注意:但以理能夠看出他能夠成功,是神賜給他聰明知識(但1:17)。在你的事業、學業中,你可有這樣經歷上帝呢?
(2) 面對危機 (但 2: 1-23)
當但以理和同伴面對殺身之禍,他們如何面對這流血殺害之風,就是「婉言問清」楚 (2:14-15),基於他們的考究辨識、Fact Check,相信亦因他與護衛長亞略有著好的關係,而將情節告訴但以理。但以理進而勇於發聲、提出方向、帶來盼望(2:16)
事情的轉機出現於 2: 17-18,但以理是一個禱告人,他呼籲同伴禱告,發動祈禱會,不但為自己求,更為巴比倫其餘的哲士求,可見胸襟廣大,而所求的是「神施憐憫」和「將這奧祕的事指明」,直中關鍵,這是我們禱告神、倚靠神的榜樣。
你相信有神蹟嗎? 但以理相信,並且經歷到神的啟示。 但以理不但知道可以甩難,就急忙地去找王帝,快快免去殺身之禍,以上這是自保的心態。 他即時的反應所表達的,是對神的讚美與敬拜 (2:19-23),反映神確是他生命的中心,而禱告正是是生命中最最重視的事情: 「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6:10)
結果如何? 有待明天揭曉。
反省: 但以理這樣的見證,豈不應成為我們面對當今時勢的提醒嗎? 求主恩領。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