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TWA經文分享:回望只為前行(代上1:1-2:17)

歷代志與列王紀雖有不少重疊的記載,亦有許多不同之處,最主要的分別也許是他們成書的時間和目的。歷代志與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合稱為歷代志史,成書於被擄後重新歸回耶路撒冷的一段日子,著眼點不是王朝的發展,而是亡國後猶太人如何重新尋找上帝及回轉信仰的歷程。
    
 
歷代志大致可分為四大段:
  1. 從亞當到大衛的歷史 (代上1-9章)
  2. 大衛的一生 (代上10-29章)
  3. 所羅門的一生 (代下1-9章)
  4. 從王國分裂到被擄時期 (代下10-36章)
  
 
歷代志的核心是大衛及所羅門一生的記載,接近全書一半篇幅。被擄群體重歸故土,思念大衛及所羅門這一段猶大歷史黃金年代,以建構重建聖城聖殿的願景。因此歷代志主旨不在回望,卻在前行。上一段提及歷代志史包含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為一整體,歷代志對大衛及所羅門的描述,也可視為以斯拉及尼希米重建聖城及改革信仰的歷史依據。(註1)
 
 
歷代志上1-9章是一段很長的名單,然而結構十分清晰(註2): 
 
 A   以色列之前的世界 (1:1-54) [創世記的名單]
 
   B  以色列的兒子 (2:1-2)
 
     C  猶大及大衛王的支派 (2:3-4:23)
 
       D   勝利與戰敗的以色列支派 (4:24-5:26)
 
         E  利未的後代 (6:1-47)
   
           F  禮祭的事奉 (6:48-49)
 
           F’ 禮祭的領袖 (6:50-53)
 
         E’  利未的後代及他們分地 (6:54-81)
 
       D’  戰敗與歸回的以色列支派 (7:1-40)
 
     C’  便雅憫及掃羅王的支派 (8:1-40)
 
   B’  「全以色列」被計算 (9a:1)
 
 A’   以色列重新建立 (9b:1-34) [尼希米記的名單]
 
 
名單的核心是利未後人及禮祭事奉,其次是各支派,再其次是君王的家譜,最外圍先是創世記的名單,後是以色列重新建立的名單(此名單大致來自尼希米記11章)。若這結構合理,我們或可如此理解:
 
  1. 重建被擄群體的核心是以利未及祭司,是神權而非王權。
  2. 一至九章為舊約整體歷史,以色列國雖亡,上帝仍是從創世至如今一直看顧不離不棄的那一位。
  3. 第九章以色列重建名單以尼希米記名單為基礎,並與第一章創世記名單首尾呼應,可見重建聖城的重要性和神性,同是上帝的祝福和創造(新創造)。
 
 
如此看來,歷史回望並非維園阿伯勉懷過去當年如何怎樣,卻是在步履蹣跚的日子認真檢視整理,為的是要走更遠的路。在今天舉步維艱的香港當下,也願我們能有如此屬靈洞見,曉得前面日子應當如何,求主教我們聽見主的聲音、明白你在歷史中的心意。
 
 
註:
1. 游斌《希伯來聖經的文本、歷史與思想世界》,447 ~448頁。
2.高銘謙 《歷代志上-預備天地同步的聖殿敬拜》,28頁。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