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TWA經文分享: 是拆毀、還是建立? (耶51:54-52:34)

作為神的代言人,耶利米將一切要臨到巴比倫的災禍,都寫在書上,除了能使這預言的記錄,給西萊雅到了巴比倫念給眾人聽之外,也是「白紙黑字」、的的確確。然而,緊隨的先知性行動,是把一塊石頭拴在書上,扔在伯拉河中,象徵巴比倫必將如此沉下去,不再興起(51:60-64)。書寫的東西不見了,剩下的是所聽見的信息,心中有沒有領受,卻是關鍵。有領受,便能警惕、或於災難時帶著盼望,因為神的預言使人有所預計、亦帶著復元的應許。 在主再來之前的日子,必會遇到災難與困苦,教會可有預計?  可有預備?

52:1-34 可算是歷史補篇 (參51:64「耶利米的話到此為止」)。大部分與王下24:18-25:30的記載相同(參有關註釋),也可能是編者採用列王紀的資料。本章刪去了基大利被刺的事件(參王下25:22-26),因為40章已有詳細的記述,52:30是第三次被擄,或與基大利事件有關。;另外28-30節被擄的人數則是列王紀所無,資料可能來自巴比倫,所揀的紀年也是根據巴比倫的算法,以登基的次年開始稱元年,故28節與王下24:12(根據猶大的算法)實際上是同年,12與29節也是同一年。(參中神註釋本)

第52章之目的,為顯示耶利米的預言果然應驗了,所列的中數,也顯出歷史的實證。今天,我們看到聖經的預言,正一步步地實現過來,所帶給我們的,究竟是恐懼還是盼望?

52:31-34中的約雅斤是被擄到巴比倫的最後一位猶大王,參考王下24:8-20的記載,約雅斤的父親約雅敬王曾淪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附庸,但臣服巴比倫王的第三年(公元前618)就起來反叛他(王下24:1)。結果,巴比倫大軍把耶路撒冷城重重圍住。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做王並給改名叫西底家,即慘被殺眾子後遭弄瞎那位傀儡王。(52:10-11)此後,約雅敬王去世,約雅斤繼位作猶大王。但約雅斤王的統治只維持了三個月零十天,就向巴比倫王投降而被擄。

然而,耶利米書最後這幾節,是以描述巴比倫王善待這位被擄的末代猶大王作結,所帶出的是盼望的信息。耶利米書是審判的信息,是對猶大與列國的拔出、拆毀,然而這不是終局,重點卻是拆毀後的栽植與建立,這正是耶利米書對猶大與列國所表達的神的心意。是拆毀、還是建立? 取決於神的恩典,以及人對神有信服的回應。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