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教會應當如此行.2

文:TH 


十一月的某一夜,街道熊熊烈火,催淚迷霧籠罩地區內街,嚇人的警車呼嘯聲徹夜響遍各區。當夜,徹夜人心惶惶。聞見區內像戰地般的景況,剛好駐足的一眾弟兄姊妹也沒作太多商量和預備,便七手八腳地佈置地方,開放讓人休息。這是刻下的網上見聞。

整夜,受傷需要治理的,無家可歸的,以及歇息之處淪為戰場的無家者,都在渡過一個艱難的晚上。 這樣的社區服侍,也是人所期盼的。可是大家未來得及享受服侍的喜悅及滿足時,滿滿的罪疚感及憂心油然而生,憂心有人要否為此負責。不禁心裡納悶,甚是困惑。何以當踐行我們認為信仰當行的樣式時,竟是如此困難,竟要面對如斯有形無形的沉重壓力?

讓人休息的初衷絕非是一個充滿政治色彩的舉動,沒有存在某種政治的agenda,應該是信仰出自於我們對社區最單純的關懷,看重的只是他們當刻的需要,接待對象的政見不曾是我們所關注的。然而,上述「教會當行的樣式」可能只是我等一廂情願的幻想。相對之下,教會要保持政治中立更像是不能挑戰的金科玉律。總有論者仍會認為我們在這高度政治化的環境接待服侍,就是沒有保持政治中立。

事實上,今天普遍教會論述中慣常對「政治中立」的理解值得我們再三思考和批判。例如似乎只要是任何與「政治」扯上絲毫關係的行為,往往輕易落下「不合宜」的評語。我們認為,這種從生活中務求與一切政治事件割裂的舉動,乃是出於逃避心態多於在政治化的環境裡堅守自己中立的立場。我們相信政治中立是講求迎風而立,在水深火熱當中作鹽作光,而非一味對政治議題反應過敏般的逃避。

我們實在明白教會裡的每一位弟兄姊妹對於近來吵得熱烘烘的政治事件有著不一的立場,需要尊重各自的看法和意見。然而,當教會看政治中立的原則比一切都要高,看弟兄姊妹相處融洽的氣氛比一切都重要的時候,我們更傾向放棄可能令人難過、引起情緒不安的深度對話的機會。

教會花很多個星期天開會討論來年事奉方向,宣布上下必須更多關懷和牧養年輕一代,偏偏我們不太了解近期社會年輕一代的看法,對新聞裏的年輕人卻置若罔聞,怎不教年輕信徒灰心失望?抑或,我們正在迴避,對社會上一切的不義視而不見;我們掩耳盜鈴,目睹少年人被警察毆打血流不止時,卻告訴自己:he’s fine, he’s fine。

我們儘管尊重所謂「教會應該保持政治中立」的看法,卻實在未敢苟同此等忽視信仰之公共性的論述。更甚者,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我們必須以「行公義,好憐憫」作信仰實踐的基礎,更應積極參與接待和關懷社會被壓榨的弱勢群體的服侍,以及對社會之不義作出批判。我們相信這才是信徒當行的樣式,也是教會──作為信徒群體當行的樣式。

關於「行公義」,詩篇八十二篇三至四節說得明白:「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 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當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就他們脫離惡人的手。」在經文列舉的例子當中,施行公義有著「伸冤」和「保護」的型態, 也有著敵擋不義的意味,正正是Christopher Wright所言:「行公義是指在錯誤,壓迫或失控的情況下作出干預以使其修正過來。」我們必須強調,不義的事不僅僅限於個人層面的道德倫理問題,更多時候是集體的、體制的、社會整體的不道德,誠如「暴力」能涵蓋個人物理上的暴力,也能指向粗暴使用制度的暴力。面對各種的不義,信徒實在有責任把這些錯誤修正。當然,這絕對偏離了政治中立的原則,當我們嘗試抵擋不義,我們便是站在惡人的前方;當我們嘗試為弱勢伸冤,我們便需挺立在壓榨者的對立面。

作為晚輩,目睹香港現狀,我誠惶誠恐,哪怕只得一人放下自己的良知、扭曲所看見的現實,甚至不惜凌駕聖經、凌駕真理,窒礙理性討論,也深感惋惜困惑。我實在盼望教會衝破「政治中立」的迷思,在大是大非的議題上作更積極的參與,緊守著真理,對現實作出更多「是其是,非其非」的批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