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年紀老邁,立兩個兒子為士師,只是兒子不敬畏上帝,反追求不義之財、屈枉正直,有如以利兩個兒子一般。
於是以色列長老向撒母耳投訴,並要求立一個王治理他們,好像列國一樣。撒母耳對此非常不滿,耶和華反勸他只管聽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撒母耳,而是厭棄和不信上帝,就如從出埃及以來不斷叛逆及轉從別神。只是必須提出嚴正警告,君王的治理並非如他們預期的美好,相反會徵用或奪去他們的所有(6個takes):
1. 徵用他們的兒子作戰車兵、騎兵、前鋒、耕田、製造武器和戰車等;
2. 徵用他們的女兒作配香膏、燒飯和烤餅;
3. 奪去他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和橄欖園,賜給自己的臣僕;
4. 徵收葡萄園出產的十分之一,賜給他的太監和臣僕;
5. 徵收他們的僕婢、青年和驢,替他工作;
6. 徵收羊群的十分之一;他們自己也要作奴僕
眾民仍堅持要像列國一樣立王,有王治理、帥領、出征、作戰。耶和華再次對撒母耳重申只管聽從,然而百姓將要為自己揀選的王而哀求,到那時耶和華卻不再應允。(反諷地跟士師模式的"呼求、拯救"相反)
撒上8-12章可視為一個整體,8章是立王的前因,9-11章有掃羅的被揀選和膏立,12章則是立王的重要原則,指出人世間的王權並不超越神的掌權。
反思:
從8章開始帶出了立王的主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更出現了上帝、撒母耳及長老三種角色之間糾纏而微妙的張力。
撒母耳立了兩個兒子為士師,之前以利立兩個兒子為祭司,連續兩個世襲個案均告失敗,百姓長老不再信任這種方式,偉大領袖如撒母耳也不能保證甚麼,士師模式雖說是上帝為王卻太無跡可尋,這理念太高、太玄、太虛了。百姓需要實實在在、行之有效的領導模式,要引入當時流行公認的準則。
撒母耳對此十分不滿,上帝卻似早有預計,無人比上帝更了解以色列的叛逆,對百姓要求立王並不責備,反勸撒母耳只管聽從,並提出警告讓長老認真考慮清楚。
撒母耳的忿恨是在於百姓不信上帝,還是自己的領導被挑戰?(12:1-5撒母耳的自辯仍是忿忿不平) 上帝對立王的態度是肯定、接受、還是容許?在12章對此會有進一步說明,所謂人世間的王權不過是在神的主權下的一種方式,一切一切仍離不開上帝與人所立之約的前提,也會重提士師模式"呼求、拯救"的有效性(12:17-18)。新舊模式於世人的分別可能很大,在上帝眼中也許並非如此,問題的根源並不因為新的模式可帶來重大改變(王位也是世襲,列王記記載的王大部分也沒有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反而帶來負面影響(6次強調徵用或奪去他們所有)。
本段經文最諷刺的是,以色列本有耶和華律法,有上帝在其中作王,更要作外邦人的光。現卻引入世間標準取代上帝,以一個能看見可觸摸易理解的方式追隨上帝,說穿了這豈不是另一種偶像崇拜方式而已!
這些諷刺我們應該也不太陌生,是嗎?
窯匠工房@油基
於是以色列長老向撒母耳投訴,並要求立一個王治理他們,好像列國一樣。撒母耳對此非常不滿,耶和華反勸他只管聽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撒母耳,而是厭棄和不信上帝,就如從出埃及以來不斷叛逆及轉從別神。只是必須提出嚴正警告,君王的治理並非如他們預期的美好,相反會徵用或奪去他們的所有(6個takes):
1. 徵用他們的兒子作戰車兵、騎兵、前鋒、耕田、製造武器和戰車等;
2. 徵用他們的女兒作配香膏、燒飯和烤餅;
3. 奪去他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和橄欖園,賜給自己的臣僕;
4. 徵收葡萄園出產的十分之一,賜給他的太監和臣僕;
5. 徵收他們的僕婢、青年和驢,替他工作;
6. 徵收羊群的十分之一;他們自己也要作奴僕
眾民仍堅持要像列國一樣立王,有王治理、帥領、出征、作戰。耶和華再次對撒母耳重申只管聽從,然而百姓將要為自己揀選的王而哀求,到那時耶和華卻不再應允。(反諷地跟士師模式的"呼求、拯救"相反)
撒上8-12章可視為一個整體,8章是立王的前因,9-11章有掃羅的被揀選和膏立,12章則是立王的重要原則,指出人世間的王權並不超越神的掌權。
反思:
從8章開始帶出了立王的主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更出現了上帝、撒母耳及長老三種角色之間糾纏而微妙的張力。
撒母耳立了兩個兒子為士師,之前以利立兩個兒子為祭司,連續兩個世襲個案均告失敗,百姓長老不再信任這種方式,偉大領袖如撒母耳也不能保證甚麼,士師模式雖說是上帝為王卻太無跡可尋,這理念太高、太玄、太虛了。百姓需要實實在在、行之有效的領導模式,要引入當時流行公認的準則。
撒母耳對此十分不滿,上帝卻似早有預計,無人比上帝更了解以色列的叛逆,對百姓要求立王並不責備,反勸撒母耳只管聽從,並提出警告讓長老認真考慮清楚。
撒母耳的忿恨是在於百姓不信上帝,還是自己的領導被挑戰?(12:1-5撒母耳的自辯仍是忿忿不平) 上帝對立王的態度是肯定、接受、還是容許?在12章對此會有進一步說明,所謂人世間的王權不過是在神的主權下的一種方式,一切一切仍離不開上帝與人所立之約的前提,也會重提士師模式"呼求、拯救"的有效性(12:17-18)。新舊模式於世人的分別可能很大,在上帝眼中也許並非如此,問題的根源並不因為新的模式可帶來重大改變(王位也是世襲,列王記記載的王大部分也沒有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反而帶來負面影響(6次強調徵用或奪去他們所有)。
本段經文最諷刺的是,以色列本有耶和華律法,有上帝在其中作王,更要作外邦人的光。現卻引入世間標準取代上帝,以一個能看見可觸摸易理解的方式追隨上帝,說穿了這豈不是另一種偶像崇拜方式而已!
這些諷刺我們應該也不太陌生,是嗎?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