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TWA經文分享:私有化的信仰(士師記17-18章)

隨著參孫的故事於16章結束,士師記十二位士師的記載亦告一段落。17-21 章分別是兩段記事,再沒有士師的出現或身影(到撒母耳記會再出現)。 若說士師記後半的士師(基甸、耶弗他、參孫)因漸遠上帝充滿人性軟弱而帶來禍害,17-21 章的兩段記事將會是以色列更混亂、更荒誕、更黑暗的時代,一切一切大概可歸納於一節「金句」:「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此句出現了四次:17:6; 18:1; 19:1; 21:25)

17及18章分別講述一個家庭及一個支派的事,穿插其中的是一位利未人協助他們如何公器私用,包括另立祭司及祭壇,將信仰私有化的過程。

17章對米迦家的記述可說甚為滑稽,先是米迦偷了母親的錢,母親於是出言咒詛,米迦便退還了偷來的一千一百銀子,母親又隨即送上祝福,並說要盡花所有銀子雕鑄一個偶像,其實只用了二百(上述事情及二人反應都十分無厘頭)。鑄像後米迦在家中設立神堂、以弗得,並將其中一個兒子立為祭司,自行定義何為敬拜誰是上帝,以己意凌駕上帝心意。「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便在此處第一次出現。(17:6)

隨即出現一個尋找家園的少年利未人(利未人沒有得地為業,十二支派應負起供養責任,故利未人不應居無定所,流浪的利未人這現象已很荒謬),米迦便收留他,供應銀子及起居飲食,聘任他成為家中祭司。米迦家有了利未祭司更是名正言順地感覺良好:「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賜福與我,因我有一個利未人作祭司。」  (17:13) 。祭司本屬整個以色列群體,但此刻少年利未人生活困窘也樂於效勞。所謂有價有市各取所需, 相得益彰皆大歡喜啊。

18章的但支派本已分地為業(書19:40-48),因沒有把當地迦南人趕走(士1:34),而要另覓新地。覓地先頭部隊途經米迦家,見到少年祭司便向他求問前程,少年祭司報以平安說耶和華必然帶領。先頭部隊來到了一個叫拉億的地方,想要攻佔那地,拉億原非但支派分地範圍(書19:40-48),只是人的意願加上祭司祝福,事就這樣定了,無奈拉億居民卻遭殃了。

但支派前往攻佔時再經米迦家,強搶米迦家「雕刻的像、以弗得、家中的神像、並鑄成的像」(此句可圈可點地出現了三次之多18:17, 18, 20,甚有諷刺意味),少年祭司試圖質問,反被但支派曉以大義傾力挖角:「作一家的祭司好呢,還是作以色列一族一支派的祭司好呢?」(18:19)。所謂人望高處也好,能夠服務更多肢體讓上帝祝福恩澤萬民也好,少年祭司便當仁不讓棄暗投明去了。此時米迦試圖阻止,只是見對方勢比人強就便回家去了。

「神的殿在示羅多少日子,但人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雕刻的像也在但多少日子。」(18:31) 但支派有了神像、以弗得、及祭司三件神器,更可放心攻打拉億,更可為所欲為,因為他們所設定的上帝常與但支派同在,直到永遠。

反思:
也許士帥記一直所要表達的是,當人不再認識耶和華而轉從世界價值(迦南風俗)時,災難可有多深多重。17及18章展現了一幅極為荒誕的圖畫,是「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最極致的描繪(還有更惡劣的19-21章)。我們是否當故事聽了,說一句「那時的人真是離譜啊」便算了呢?

米迦和但自設神壇,用自己資源(金錢、權力)打造敬拜對象和詮釋律例教義,將上帝框在一個能以迎合和順應他們意願的狹縫,這不也是今天我們或多或少的光景嗎?

今天不少教會敬虔得只剩下錢,將資源看得比一切重要,參照世界價值特別是商業操作方式管理教會,這樣會否容易局限了上帝工作在一個我們能以理解和操作的場域?特別今天經文提及聘用祭司,聯想今天多數教會及同工都採用了一種聘用者與被聘者的關係,這是否牧者與會眾的理想關係呢?經文也提醒我們,沒有少年祭司的主動配合也不致出現米迦和但的亂象。世界充滿各種主流價值,士帥記或在提醒我們不要照單全收。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子民。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