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者」的希伯來文是Qoheleth,是一個假名,是一個希伯來的分詞,其動詞的字根表示「往集會去」,NIV的旁註表示這字可解釋為「集會的領袖」。這位「傳道者」於1:1被描述為「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雖然可以指到大衛家系的任何一位君王),但1:16說到「我得了極大的智慧,勝過所有在我以前統治耶路撒冷的人;我見識了許多智慧與知識」、2:7說到他擁有甚多「勝過任何比我先在耶路撒冷的人所擁有的」,都清楚表明這人就是所羅門。猶太傳統認為書中的教導是屬於所羅門,只是編輯成書的工作則屬於較後期的。
1:2-2:23是對人生問題的連串探求,但結果卻是一幅失敗和絕望的圖畫(2:23)。轉捩點出現在2:24-3:22,傳道者看到人能夠「自得其樂」(2:24; 3:22),並且看到「這也是出於 神的手」,縱然「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2:26),我們看到傳道者反省人生,已悲觀中帶著樂觀、而樂觀中又帶著悲觀,在這當中,去把握生命。
雖然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1:2)、「我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事,都使我厭煩。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2:17),但傳道書並不「悲觀」,因「悲觀者」總是沉鬱、感性,毫無盼望可言,但傳道書有著一條重要的脈絡,表達出獲得喜樂和信心的可能性,以及相信神的美善,因此傳道者並非悲觀,而是帶著和嘗試說明人生的智慧。
其中很為人所知的智慧,出現於3:1-15,是人要明白到「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3:1),其背後的重心,是要我們認識「神的主權」,這除了可以使我們恢復信心,更可以提醒我們認真地面對人生。能使我們恢復信心,是因為神正在掌管;能使我們認真面對人生,是因為神的掌管始終是人所不能識透的。
在面對大是大非和公義的事上,「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各樣事務、各樣工作都有定時」(3:16),In His time 神必審判,這給經歷不義受苦者帶來安慰與期許。 在面對個人所經歷的不平與掙扎,「人最好是在自己所作的事上自得其樂,因為這也是他的分」(3:22),人要認清、擁抱、享受自己「那一份」,不要與人比較,自得其樂。這不但是安守本份,而是要享受和盡情發揮自己的那一份,這就是把握生命。
窯匠工房@油基
1:2-2:23是對人生問題的連串探求,但結果卻是一幅失敗和絕望的圖畫(2:23)。轉捩點出現在2:24-3:22,傳道者看到人能夠「自得其樂」(2:24; 3:22),並且看到「這也是出於 神的手」,縱然「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2:26),我們看到傳道者反省人生,已悲觀中帶著樂觀、而樂觀中又帶著悲觀,在這當中,去把握生命。
雖然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1:2)、「我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事,都使我厭煩。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2:17),但傳道書並不「悲觀」,因「悲觀者」總是沉鬱、感性,毫無盼望可言,但傳道書有著一條重要的脈絡,表達出獲得喜樂和信心的可能性,以及相信神的美善,因此傳道者並非悲觀,而是帶著和嘗試說明人生的智慧。
其中很為人所知的智慧,出現於3:1-15,是人要明白到「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3:1),其背後的重心,是要我們認識「神的主權」,這除了可以使我們恢復信心,更可以提醒我們認真地面對人生。能使我們恢復信心,是因為神正在掌管;能使我們認真面對人生,是因為神的掌管始終是人所不能識透的。
在面對大是大非和公義的事上,「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各樣事務、各樣工作都有定時」(3:16),In His time 神必審判,這給經歷不義受苦者帶來安慰與期許。 在面對個人所經歷的不平與掙扎,「人最好是在自己所作的事上自得其樂,因為這也是他的分」(3:22),人要認清、擁抱、享受自己「那一份」,不要與人比較,自得其樂。這不但是安守本份,而是要享受和盡情發揮自己的那一份,這就是把握生命。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