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32章的「摩西之歌」,是「里弗模式」的文體(希伯來文「里弗」rîḇ是訴訟之意),這是以呼召被告聆聽宣布作為開始,天地都被召來作為控訴的見證。接下來的段落,是原告(或其代表)發出一連串的詰問,間接作出譴責。跟著宣告叛盟藩屬昔日受過宗主不少好處,現今卻忘恩負義。這時也提到和別國聯盟背叛,是徒勞無功。藩屬最後被宣判有罪,不是要面臨審判,就是警告要立刻悔過。
這種模式不少成分都在申命記32章出現,可以如此分析︰(一)序言︰呼召天地,並宣告神的本性(1-4節);(二)詰問和間接的譴責(5、6節);(三)憶述神昔日為以色列所施行的大能作為(7-14節);(四)直接控訴(15-18節);(五)判決(19-25節)。接著引進的,是世俗「里弗模式」所沒有的新主題︰盼望的話。本章餘下部分的分析是︰(六)以色列得拯救的保證(26-38節);(七)耶和華拯救的應許(39-42節);(八)呼召以色列敬拜神(43節)。全章以敘述摩西登上尼波山,眺望他永不能進之地作結。 (J.A. Thompson)
以上的鑑定,加上我們已看到申命記中的濃烈盟約意味(例如30-43節是對神救恩表示仰望信靠),「摩西之歌」並不是一般的叛盟控訴的文件,而是運用叛盟控訴方式寫成的訓誨詩。
「這首詩歌就必在他們面前作證,因為這首詩歌必不會從他們後裔的口中忘記。其實,我還未領他們進入我起誓應許之地以先,他們今日心裡所懷的意念,我都知道了。」(申31:21) 我們看到神對衪的子民的認識,摩西能夠預期以色列民終有一日會叛盟,向他們提出控訴,並警告他們的後裔要立刻悔改,而神仍是守約的,要救贖他的地和他的子民。基督教會也有軟弱、甚至有墜出於神恩典的時候,然而因著神的揀選與約定,衪仍對教會不離不棄,使用教會實踐衪的大使命。因此,我們不要因著教會正面對著時代的挑戰和發展停滯而灰心,我們仍勇於尋求神、實踐衪的使命。
我們看到摩西也有他的軟弱,甚至失去了進迦南地的資格,因為他「在尋的曠野,在加低斯米利巴水邊,在以色列人中間悖逆我,在以色列人中間沒有尊我為聖。」其實,這是「誰在領導?」的問題,而不單是一時之氣的問題。
「尊神為聖」是教會領袖當學習的,這不單是神的榮耀,更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是神在領導,而領袖的態度是順服於主。
窯匠工房@油基
這種模式不少成分都在申命記32章出現,可以如此分析︰(一)序言︰呼召天地,並宣告神的本性(1-4節);(二)詰問和間接的譴責(5、6節);(三)憶述神昔日為以色列所施行的大能作為(7-14節);(四)直接控訴(15-18節);(五)判決(19-25節)。接著引進的,是世俗「里弗模式」所沒有的新主題︰盼望的話。本章餘下部分的分析是︰(六)以色列得拯救的保證(26-38節);(七)耶和華拯救的應許(39-42節);(八)呼召以色列敬拜神(43節)。全章以敘述摩西登上尼波山,眺望他永不能進之地作結。 (J.A. Thompson)
以上的鑑定,加上我們已看到申命記中的濃烈盟約意味(例如30-43節是對神救恩表示仰望信靠),「摩西之歌」並不是一般的叛盟控訴的文件,而是運用叛盟控訴方式寫成的訓誨詩。
「這首詩歌就必在他們面前作證,因為這首詩歌必不會從他們後裔的口中忘記。其實,我還未領他們進入我起誓應許之地以先,他們今日心裡所懷的意念,我都知道了。」(申31:21) 我們看到神對衪的子民的認識,摩西能夠預期以色列民終有一日會叛盟,向他們提出控訴,並警告他們的後裔要立刻悔改,而神仍是守約的,要救贖他的地和他的子民。基督教會也有軟弱、甚至有墜出於神恩典的時候,然而因著神的揀選與約定,衪仍對教會不離不棄,使用教會實踐衪的大使命。因此,我們不要因著教會正面對著時代的挑戰和發展停滯而灰心,我們仍勇於尋求神、實踐衪的使命。
我們看到摩西也有他的軟弱,甚至失去了進迦南地的資格,因為他「在尋的曠野,在加低斯米利巴水邊,在以色列人中間悖逆我,在以色列人中間沒有尊我為聖。」其實,這是「誰在領導?」的問題,而不單是一時之氣的問題。
「尊神為聖」是教會領袖當學習的,這不單是神的榮耀,更是清清楚楚地知道,是神在領導,而領袖的態度是順服於主。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