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33章回顧了四十年來由出埃及至當時到達摩押平原的路程,規律地記載了一共42個地點(從某地點起行,在某地點安營),進入迦南前最後安營的地點是在摩押平原,在此聆聽摩西吩咐和教導,作最後的預備:
- 到達迦南後要趕盡所有居民,毀滅他們一切偶像和邱壇,奪取那地並住在其中(33:51-56)
- 展望將要得為業的土地版圖於東南西北的地界 (34:1~12)
- 協助分地的領袖名單:祭司以利亞撒和約書亞,並各支派的代表 (34:16~29)
- 利未人不會按照其他支派分地,但各支派要為他們建立居所 (35:1~8)
- 設立逃城,誤殺人者可以暫且容身 (35:9~36)
來到了這重要時刻,第二代領袖及以色列人似乎已經作好準備,進入迦南已不像他們上一代認為的那麼遙不可及,是什麼改變了? 是被上一代探子稱為偉人的亞衲族原居民變得弱了,或是第二代以色列人經驗曠野生活變得強壯了,還是對上帝的經歷深了?
因著十二探子的不信,換來了四十年的流逝,這些年間的曠野生活同樣充滿各種吵吵鬧鬧跌跌蕩蕩:米利暗對摩西的不服、可拉後人的叛變、百姓沒肉吃沒水喝的埋怨、什享的淫亂,還有摩西自已在米利巴水源的忿恨。人沒法逃避也必須承受犯錯的結果,然而縱使走了許多彎路,上帝依然與他們同在,應許之地未因人的軟弱有所改變。在即將進入迦南的一刻,我們才知道上帝在各方面己有周詳考慮及準備:應許之地的版圖、新一代的領袖、十二支派分地原則、利未人居住安排、逃城的設立,還有接著整卷申命記的誡命、律例、典章。然而最重要的預備或是: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認識和經歷,正如34:16~29列出的第二代領袖名單(對比13:1-16第一代領袖名單),除了約書亞及迦勒外,都是曠野長大天天經歷上帝供給帶領的一代。
如此看來,四十年曠野生活是詛咒還是祝福?是棄絕還是修剪?正如摩西被蒙召前也經歷了四十年曠野生活,無復當年的勇猛和自信,覺得一無所有時上帝的呼召才臨到。也許以色列人正正需要這種煉淨,才能放下執迷與自我,才能相信和經歷上帝,才能成為真正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群體。
反省
「那時,住在迦南地南方的迦南人亞拉得王,聽說以色列人來了。」(民33:40)
以色列人的“那時”雖然遲了四十年,卻更新了對耶和華的認識、經歷和信靠。同樣作為信仰群體的今日教會,我們看到的仍是強調自我的吵吵鬧鬧,還是看到主在帶領和準備?聽見的是自已的聲音和見解,還是上帝的心意?我們的“那時”會是現在式、過去式、還是將來式?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