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哥成
從一則廣告說起
日前看到一則令人動容的電視廣告,鮮魚行學校的梁紀昌校長粉墨登場。辦學理念和教育理想沒有因資源匱乏而放棄。他一心服侍基層學生,有教無類,兩度帶領師生避過殺校危機,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校長爸爸。「好窮、 好餓、好想返學」 輕描淺寫便道出他為甚麼那樣堅持。
那些年,一起窮過的日子
四十年前,我們六口子在東莞街一幢唐六樓其中一間只80餘呎的板間房生活,3兄弟則睡在房外的床位,上望是俗稱棺材屋的閣仔,住著一位做廚子的叔叔,就是他教我用隔夜飯炒飯,調味只需加鹽水蔥花便可飯香撲鼻。三兄弟都讀基道小學,永遠都是最後一刻鐘才返抵學校。
屋企太狹窄了,除了擲飛機落街或從上格床伸腳出窗花外乘涼,實在沒有甚麼好攪。三兄弟每天都在附近幾條街閒逛,去避風塘看日落(在天主教小學對出),或跑到水塘山捉蝌蚪(現在的京士柏) 。如果有一兩毛錢,便會買條孖條三份吃,已經太幸福了。
我們對星期日十分期待,因為可以返主日學,那些大哥哥和大姐姐對我們蠻好,帶我們讀聖經、玩遊戲,有時候甚至帶我們去兵頭花園玩。暑假除了返大埔林村跟爺爺住一段時間外,為期一週的聖經班是我們不會錯過的特備節目,每天有集體遊戲和豐富茶點,實在樂透了。
五年級搬到紅磡,一段時間沒有返教會。六年班福音營決志信主,應該是最認真的一次。畢業後,順理成章地返少年團契。自此,油基是我家,再沒有離開過。沒有基道小學和油基, 人生的故事可不一樣。
「透過學校、傳道服務」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自五十年代起,因應社會需要及六十年代國內大批難民湧入本港,特別為學童提供適切的教育而開辦學校,使基層學生透過教育能夠向上流動,出人頭地。區會辦學的宗旨是「透過學校、傳道服務」,透過堂校合作,共同承擔福音的工作,二零零九年更逐步在學校推動「校牧事工計劃」,藉堂會差派校牧或其團隊進入學校,以學生、老師及家長為傳道服務及牧養關懷對象。
由於社區的特色,基道小學現時接收的學生仍多來自基層家庭。不少學生及其家屬可能是新到港人士(約佔2成),面對著經濟的困難(近5成領取綜援及低收入綜援),有家庭問題(約佔2成多是單親家庭) 或在社區生活及學習上出現適應問題。作為基督教小學,當然希望學生在學的六年,能夠認識及接受信仰,但畢竟老師們要面對沉重的教學、訓導及行政等工作,加上學生的問題愈來愈複雜,他們對駐校的堂會在傳道服務方面會有更大的期望。
基道小學的戰略價值
基道小學有5百多學生,他們來自逾5百多個家庭,家庭成員人數近2千人。每年學校有近百個新生,即是說油基堂每年都可接觸近個百家庭,這是學校教會在傳道服務方面難得的機遇。油基每年都會承接數十位基道小學的畢業生,以少年團契栽培他們成長,透過少崇讓他們學習敬拜的生活,這些年已能做到薪火相傳。此外,這些家庭多數是油麻地區的坊眾,他們是社區的縮影。當教會問誰是鄰舍的時候,這五百多個家庭不就是最接近我們的鄰舍嗎?當我們尋找傳道服務及牧養關懷的對象時,他們不就是我們可用六年時間接觸的群體嗎? 與其蜻蜓點水式地參與社區的關社活動或野貓式的佈道工作,不如認真地思考如何透過堂校合作,把握以學生及其家庭作切入點,履行上帝交付我們的使命,在油麻地區作上帝的見證。
基道小學家長工作燃起的火花
11年2月,陳姑娘、敏達、聲叔叔、Ida和我召開特別會議,商討如何面對80多位Joyful Kids 所帶來的機遇和處理事奉人手不足的挑戰。Joyful Kids在招募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加強校牧角色後的重要成果,陳姑娘實在功不可沒。席間風花說月,突然有人提出要維持Joyful Kids的持續力,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很重要,不如就在Joyful Kids進行時段同時舉辦Joyful Parents。這句說話突然燃燒起我們的心火。六十多位負責接送基小Joyful Kids的家長,不就是教會傳道服務的機會嗎? 沒有經過教會長執及堂會會議的討論,沒有人力資源、財政、聚會地方的配套,不屬於任何事工部門的工作範疇。就這樣,JP被三扒兩撥地拉上馬。我們的策略是以歌詠小組吸引家長安排子女參加,再以家長教育講座做入手 點,組織弟兄姊妹擔任組長,最終與家長建立關係及分享信仰經歷。
Joyful Parents的反應熱烈,JP1期共50多人報名。招募組長及場地安排頓成頭痛的問題,幸摩西團為福音的工作而讓出聚會場地,家庭A團、B團與一些有志服侍家長的弟兄姊妹臨時被拉夫上陣,第一次聚會只有幾星期的籌備便告開始。經過不斷的摸索、檢討、優化,Joyful Parents 傳道服務的功能逐漸強化, 愈來愈多弟兄姊妹領受異象,投身事奉,JP4亦順利開展,陸續有家長歸主。這是上帝的感召,
非勢力,非才(財)能,乃靠上帝的靈成事。
讓油基堂成為異象導向的教會
1995年,油基堂「離開」基道小學「進入」恆裕閣,一方面暫避「九七」的鋒頭,另方面意圖開闢旺角西的社區佈道事工。2003年,教會推行一堂兩點的主日崇拜,分別於基小及恆裕閣崇拜,除了舒緩場地不敷外,策略性的學校福音事工是重要考慮。2010年尾,教會以豬流感為名回歸基道小學聚會,翌年正式宣佈放下八載旺角西的福音禾場及數十載植堂的夢魘,集中教會資源,建立中型健康教會。奇怪的是教會回歸基小以來,竟不再提及學校教會在傳道服務方面有甚麼異象和方向。2012年,教會宣佈三年計劃,推行「分齡牧養」讓教牧同工「各展所長」,在韜光養晦的氛圍下,會眾將曉得委身作生命事奉。2012年即將過去,2014年後將會是怎麼樣的教會? 2年前迷失於東莞街與碧街之間,不曾有人理會,現在身處基道小學,
依舊迷失,因油基的面貌仍舊模糊。
有姊妹說:「由JP1到現在的JP4,不是已經發展得不錯嗎? 」我有點不以為然,事實上教牧同工長執對JP的定位及發展仍把持不定,深怕這團火是虛火,面對教會眾多的事工需要,擔心會拉扯教會的資源和各部的事奉人手,更重要的是教牧同工仍未能擁抱這由下而上的感召。JP現時充其量是由弟兄姊妹自發的家長服侍工作,最近JP被掛單在傳道部, 已算是很大突破。
無可否認,在司庫部及各堂委的努力下,教會近年能夠做到審慎理財,避免教會的財政資源在缺乏規劃及滲雜太多個人的關係或感情底下流失,這點我是十分理解的。面對沈重的對外佈道支出及教牧同工薪酬福利開支按年上升,如果奉獻收入不增,教會很快會出現財赤,因此量人為出也實在需要。只是有一天教牧長執或屬靈領袖願意領受上帝的旨意,
將異象和使命清楚地傳遞給會眾,就算當下缺乏資源,也應以使命為本,為上帝召命打拼,上帝也必有其豐豐足足的供應。反之,「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善用學校教會優勢,把握上帝所賜的機會
相信2010年油基回歸基道小學並非只為使用其較廉宜及廣闊的活動空間,「透過學校、傳道服務」也非為應付區會的空口號。2011年JP掀起了關懷基道小學五百多個學生家庭身心靈需要的序幕,透過JP學習服侍教會的鄰舍,在這微型社區作上帝的見證。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不一定要飛到老遠地方體驗跨文化的宣教工作,也不一定走到深水埗感受基層之苦,因為他們以經在你身邊。上帝已給了油基可圈地而耕的禾場,我們還要等甚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