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仲樑
教會管理及事工計劃常常提到「資源」問題:人手、金錢、地方、時間、裝備等諸如此類。五間被訪教會的訪問中,資源問題也常被提及,縱合其他教會經驗,資源問題處理方法或有不一(例如:同福堂由母會大量投入豐富的人力財力;長基沒有清晰資源,卻是放手弟兄姊妹的發揮(鄧牧師所謂的市場主導);埔浸有一定資源基礎,亦需不斷努力開拓新的資源)。參與訪問的弟兄姊妹最深刻的體會也許並不是資源的來源與運用,而是教會對異象回應的態度及委身的程度。
五間被訪教會都認定服侍基層的異象,有的從上而下,有的從下而上,開展事工時都有不同的困難,發展過程亦面對不同的壓力,不變的是對聖經教導信徒對關懷基層的認定。其中一間被訪教會的傳道同工告訴我們,他們主任牧師強調教會必須關心弱勢社群,甚或有弟兄姊妹未能認同而離開,未能盡如人意或有一點遺憾,但他們選擇繼續忠於服侍基層異象,認定要持守的便要持守,沒有半點的含混。
被訪教會告訴我們,服侍基層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不管資源是甚麼或從那裡來),相反他們不一定可以為教會產生資源,倘若教會對資源的定義是人手、金錢、地方、時間、裝備等諸如此類。如果這是一盤生意的話肯定並不化算,然而,這絕非一盤生意。
教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講求計劃及配套,我們應以什麼理念衡量教會服侍的優次?應如何評價新事工的價值及資源需求?是衡工量值或異象先行?是量力而為而為或不惜代價?是量入為出與平衡預算,或嘗試擁抱數字以外的洞見?在走訪其他教會的過程中,遺下一連串值得我們繼續思考的問題。
油基家長事工的經驗與五間被訪教會或有共通之處:開展事工時的困難,發展過程中的定位,教會領袖及會眾的不同反應:擁抱、保留、嘗試、靜待、關心、擔心等。倘若這些問題是教會發展基層事工必不可少的必經階段,我們希望可以將這些問題都歸納或定性為美好的問題,有如新手父母面對新生嬰孩誕生所帶來的轉變。是的,是轉變,是美好的也是值得的轉變。
願上帝保守指教我們服侍鄰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