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與廿一世紀教會對話︰教宗方濟專訪


文:manki
  
前言

教宗方濟於2013年上任,就任教宗前為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教宗方濟是意大利裔阿根廷人,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原名為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父親是會計師,母親是家庭主婦,他們有5個孩子,伯格里奧是長子。

在教宗方濟還是總主教期間,曾接受兩位資深記者的專訪,一位來自阿根廷報章Clarin宗教新聞版主編Sergio Rubin;另一位是梵蒂岡電台的合作伙伴Francesca Ambrogetti。之後他們把訪問內容結集成書,《Pope Francis: Conversations with Jorge Bergoglio》於2010年出版,2013年英譯。書中以問答形式把教宗方濟的種種:小至他的習慣、喜好、經歷;大至他的神學、教會觀、世界觀都一一呈現。閱畢這書,發覺當中有幾點值得與大家分享。

「你正仿傚基督」

21歲時,伯格里奧患上嚴重肺炎,痛不欲生。他第一次思考「生與死,這個問題」,同時,他也像約伯叩問上帝︰「告訴我,發生甚麼事?」。不過,上帝未有回應,身邊的人們只是不斷告訴他「總會過去」、「不用擔心」等等安慰話語,這全都沒有撼動他。

但有位修女前來探病,她名叫Sister Dolore,曾經為伯格里奧準備他的初領聖體。她向站在生死邊緣的伯格里奧說︰「你正仿傚基督」。到現在,他還是不能忘記這句話,因為這使他感到平安。

教宗方濟向兩位記者娓娓道來這段往事,因為他認為「痛苦(Pain)」在基督信仰中非常重要。「痛苦,只就本質而言並不是美德(virtue),但你可以藉著背負痛苦,成為品德高尚(virtuous)的君子。滿足(fulfillment)和幸福(happiness)是我們的終身使命,與此同時痛苦限制了我們,所以,人要透過神賜下基督的痛苦(the pain of God made Christ),才可完全明白痛苦的意義。」(p.24-25

那麼在現世,如何承受痛苦?就是主動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並棄絕自己,跟隨基督(太16:24;可8:34;路9:23)。把自己降到最低,遭人唾棄,忍受痛苦,像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他選擇了別人眼中的羞恥,不與法利賽人靠近羅馬帝國的權力核心,而上帝就把他在眾人面前「舉起」(約3:14-15),作猶太人的王,三天之後戰勝死亡,作天地萬物的王(賽52:7-8)。一言以蔽之,基督徒的痛苦像耶穌一樣,必定有其超越性(transcendence)在當中。

教會不能自成一角

在訪談期間,教宗方濟談及教會。他擔心教會在未來會自成一角,限制自身,築起四面牆,不肯走出去認識群眾。

教宗方濟舉了聖經中牧羊人尋找失羊為例來形容現今教會狀況,他說教會跟例子中的牧羊人恰恰相反。牧羊人的羊圈有99隻羊,他去尋找迷路的那一隻。而「我們只有一隻在羊圈,有99隻在外面是我們並無尋找。」他強調走出去尋找群眾和認識他們是非常重要,這不只是教會的使命(好像福音書所言),是因為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會毒害到教會。

之後教宗解釋如果教會閉門造車,最終她會萎靡不振。若果教會不斷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把她擬人化的話──她漸漸變得神經過敏。(筆者按︰教宗沒有說是怎樣自我指涉,或許我們能在下段一窺端倪)

兩位記者追問何為「走出去認識群眾」,教宗回答「逐個名字,認識他們(know people by name)」,冒險走到街頭認識群眾,可能會有意外,因為接觸一些陌生人,難免有所謂的「危險」、「不慣」,但教宗坦言︰「比起教會生病,我千萬個情願教會受傷。」他認為「如果一間教會自限於行政工作上──只照顧某一小撮人──長遠來說必定病入膏肓。」。(p.81-82

教宗還舉了幾個例子,其一是有位羅馬教廷的高級官員,曾經擔任某一教區神父多年,這位神父認識那個社區的人,甚至知道會眾的狗仔的名字。教宗方濟說這件事不是反映他很好記性,而是反映他是位好神父。

關於政治,教宗方濟也有提及,言簡意賅地說出教會應如何回應︰「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別以黨派政治的角度去介入當代大事,而是以超乎尋常的政治角度──出自於誡命和福音,公開譴責社會上侵犯人權、剝削、排斥、教育問題、糧食短缺等情況。天主教在社會上的教導全都是譴責、控訴和揭發,但不是黨派政治。當我們走出來說話時,有些人指控我們參與政治。我告訴他們,對,我們以福音意義上的道鍍上政治,卻不是黨派政治。」(p.94-95

焦點模糊,主次不分

現今傳媒散播著很多意識型態,充斥我們的頭腦,教宗方濟表示教會開始被這些意識型態所衝擊,有時還動搖得很厲害。

教宗就教會講道而言,教會應該宣講她認為對人們是最好的事,那事將會使人們滿足、歡欣。但教會經常打不中紅心。講道最重要的是耶穌基督的訊息(Kerygma,概括基督信仰的核心教義︰上帝在耶穌之中,道成肉身來救贖我們,衪活在世上,像我們一樣。衪受苦和死,埋葬,最後復活歸來)。但教宗表示「有人全神貫注在性的問題上,過於基督信仰的核心元素。我們忽視了福音的宏大敍事、精彩的教理問答、信仰和教條的奧妙,到頭來只聚焦在究竟應否遊行示威,反對『通過容許使用安全套的法例』。」(p.104-105

總結︰神的國是為著所有人

本書結尾,是教宗方濟對一首名為《Martin Fierro》的詩(在十九世紀後期由阿根廷作家José Hernández寫成)作出反思。詩中描述一個高科人(Gaucho,南美牛仔,西班牙人與印第安人結合的後代)的生活、想法、所遭受的逼害。

十九世紀?南美牛仔?看似遙遠,但請細看詩中的這一小段:

The poor man being stateless
is fortune’s wretched cast-off
For no one takes his side
in the defense of his race.
The gaucho deserves home,
school, church, and rights
其實近在眼前。當時的高科人生活在一個不公平、被排斥的制度,同樣地,今日一樣有貧苦百姓,他們也是渴求家的溫暖、接受教育、信仰的盼望和生而為人的權利。

那麼如何是好?教宗請我們再看一小段:
But God has to allow
these things to improve
though we must remember
in order to the job well
that the fire, to provide heat,
must always be lit underneath.
我們要銘記,神的國度為著所有人,在這之前,是要我們包含所有人在其中、人與人連繫起來,這不只是政府、社工或是某一小撮人的職責,而是神差派全部人所要做的工作。




書名: Pope Francis: Conversations with Jorge Bergoglio
作者: Francesca Ambrogetti 和 Sergio Rubin
平裝版: 192 頁
出版商:Hodder & Stoughton (2013)
語言: Englis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