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脫離帝國夢幻的群體:放逐生活下的盼望

文:鏜

引言:

在舊約,我們看見代表以色列民的三個身份象徵符號:聖殿Temple、王權Kingship和約書:即律法書Torah。在列王時代,聖殿是以色列王朝敬拜生活的中心。聖殿由大衛籌劃、所羅門建造。聖殿的壯麗與王朝的昌盛緊緊連在一起。而約書,卻是以色列作為上帝子民一直徘徊於遺忘及重拾身份之所在。聖殿、王朝和約書的三角關係相互糾結,締造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聯合王國,直到亡國。


香火鼎盛、神明處處

事實上,在聯合王國時期,迦南風俗一直影響以色列人的敬拜生活,撒馬利亞淪陷之後,亞述王實施殖民政策,從她的版圖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民到撒馬利亞各城市,代替被擄的以色列民(王下17:24),他們各處鄉村各處例,與迦南風俗混在一起,現在的撒馬利亞全地可謂香火鼎盛,神明處處,耶和華是他們其中一個入廟參拜的神。耶羅波安更是經典王,他自定宗教節期、鑄造金牛犢、在邱壇建殿、選立非利未人為祭司,神人就預言約西亞將殺掉他們(王上12:2813:2;王下23:15-20)。

希西家和約西亞都曾復興聖殿,同受讚賞(王下18:5-622:2)。其中,約西亞修殿更富戲劇轉折。大祭司希勒家在聖殿發現律法書(學者普遍接受找到的約書為申命記),交給王室書記沙番,沙番高聲誦讀給王聽(22:3-10),頃刻,修復聖殿已不是作者關注的焦點,舞台場景已轉到律法書的卷軸去,成為列王紀下廿二、廿三章的主旋律。

王下22:11,我們看見兩個關鍵字:「聽」和「撕裂」。王聽到律法書上的話就撕裂衣服,暗示律法書在列王時代被長期隱藏及丟棄。特別是申命記廿七、廿八章(利26:14-26)詛咒的內容更讓人畏懼:違反誡命的後果是讓人民的性命及王權帶來威脅。希西家的謙卑和懺悔,相比他的兒子約雅敬在眾人面前割破書卷、焚燒書卷,同樣富戲劇性(耶卅六),撕裂Tear和割破Cut在希伯來文是同一個字qara。希西家對約書的權威言聽計從,約雅敬卻對此毀廉蔑恥。


廢除異教、守逾越節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申6:4-5),聽shema和行是共時的Synchronicity。約西亞作王31年,在他還很年輕時就開始敬拜他先祖大衛王的上帝。

在他作王第12年,開始進行漫長而大規模的宗教改革。他召集猶大和耶路撒冷所有的領袖及人民一起到聖殿去,在他們面前高聲宣讀約書。他廢除了山丘上的神廟、亞舍拉女神的柱像,和所有其他偶像。(代下34:3-7;王下23:1-20

約西亞作王第18年新年(114日),命令人民遵照約書上的記載守逾越節,記念上主-他們的上帝。是自士師及先知撒母耳時代以來,任何一個以色列王和猶大王都沒有這樣隆重守逾越節的。(代下卅35:1-19;王下23:21-23


王朝夢碎、回到約書

回看耶和華對以色列民要求立王從沒欣然接受(撒上),最終由大衛為王朝奠基;耶和華婉拒大衛為衪建造殿宇的願望(撒下七),最終由所羅門建造了聖殿與王宮。上主的雲彩及榮光充盈整個聖殿奉獻禮,並顯現回應所羅門的祈禱(王上8:22-53),亦不過重提以色列民生存及昌盛的基礎:遵行約書的誡命律例典章(王上八、9:1-9)。

摩西未能走進迦南,卻掌握這塊流奶與蜜之地的實況,並於臨終講道作出最後警告(申4:15-4012:2914:218:9-13)。所羅門百龍之智、富國強兵、列國朝貢、太平盛世(王:20-3410:14-29),卻同時引入異教與仇敵,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王上11:1-13),應驗申命記十七16-17的遺訓。

列王紀在猶太亡國後成書,與撒母耳記在《七十士譯本》稱為王國史壹至肆書。列王紀下廿二、廿三章道出王國史的主旨。先知戶勒大裁決約西亞王本人可以好死,卻不能挽救聖殿及王朝的命運(王下22:15-20)。

所羅門為上帝建造了一座莊嚴的殿宇,永遠的住處(王上8:13)。其實耶和華沒有住過殿宇,一直住在帳棚裏,到處移動(撒下7:6)。聖殿與王朝,一直成為以色列民賴以生存的夢幻Fantasy如今王朝陷落、聖殿成為一廢墟(王上9:8)。聖殿與王朝終會過去,唯有約書不會過去。以色列民對信仰的忠誠展現於對約書的記憶deuteronomic。約書挽回神的子民,讓被擄巴比倫的猶太人得著盼望。


中環價值、中國夢.幻

在今屆篤信力行講座的答問環節中,信徒以不同問題要求鮑維均博士以羅馬書回應佔領中環,鮑博士因為不熟悉香港情況而未有直接回答,卻以羅馬皇帝朱利安Julian, 331–363與他的大祭司亞撒基雅Arsacius, High-Priests of Galatia的書信來往362 AD,道出作為新以色列民的教會如何處身帝國:

企圖復興羅馬異教的朱利安問大祭司亞撒基雅為何許多異教的婦人、兒童和僕人都皈依基督教?為何羅馬異教不能保持優勢和影響?亞撒基雅回應,支持基督教的主要原因是信徒的生命與行為。

在公元4世紀的羅馬帝國,窮人幾乎無人過問,而基督徒則竭力保護孤兒寡婦,為大批被遺棄的病患者和兒童提供收容所與養育院。朱利安的朋友教父巴西流St. Basil the Great, 330–379與拉丁教父安波羅修St. Ambrose, 340–397都極為富有,卻為了賑災而變賣資產分給窮人。在公元252年的迦太基瘟疫,信徒捨命照顧病者及埋葬死者,震撼羅馬帝國。
朱利安對亞撒基雅說:「那些不虔不義的加利利人(筆按:基督徒),不單餵養自己的窮人,竟也餵養我們的窮人,而我們自己的窮人竟得不到我們的照顧。」鮑博士形容,基督教對鄰舍的關懷與捨己的愛,讓羅馬帝國陷入基督教。


結語:爾國降臨、既濟未濟

沙漠教父、隱修士的先驅聖安東尼St. Antony of Egypt, 251-356 AD說過:「我們的生命與死亡都繫於我們的鄰舍,如果我們贏得我們的弟兄,我們便得著上帝。如果我們冒犯我們的弟兄,我們便得罪基督。」鮑博士相信,基督教的生存之道在於與弱勢者同行,而不成為權勢者的一份子。

今日,我們聽見很多疑似香港人生存基礎的關鍵字:國際金融中心、14億市場、政改普選、中港融合等等。在廿一世紀全球帝國所帶來的慾望與焦慮之下,讓我們成為以色列中的7000人,不與巴力親嘴(王上19:18),而效法新約教會,活出新以色列民的國度倫理,脫離帝國的夢幻,在會過去的絕望中同獲永恆的盼望。


Reference:
1.         Walter Brueggemann, Smyth & Helwys Bible Commentary: 1 & 2 Kings, USA: Smyth & Helwys, 2000, pp.543-565.
2.         Translated by W. C. Wright, Julian the Apostate: Letters 1923, Works Vol. 3, pp. 2–235, Early Church Fathers – Additional Texts.
http://www.tertullian.org/fathers/julian_apostate_letters_1_trans.htm
3.         Efforts of Julian to establish Paganism and to abolish our Usages. The Epistle which he sent to the Pagan High-Priest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Book V.
http://www.newadvent.org/fathers/26025.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