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鍾
每次主日崇拜結束前,牧師都會帶領我們背誦「主禱文」。有否留意我們背誦的「主禱文」不是來自經文,而是來自聖詩。當翻看崇拜程序表牧禱一欄時,便會看見「主禱文」(普 539)這個標題。
(普539) 即是普天頌讚第539首,不過這是1936年版的普天頌讚,若翻開1936年版的普天頌讚時,便會看見第539首「主禱文」是配了兩個曲調。這兩曲調都是來自英國「安立甘教會」的頌調(chant),又稱「安立甘頌調」(Anglican Chant)。「安立甘教會」亦即是現在我們常稱的「聖公會」。
類似的頌調在歐洲便有著名的貴鉤利聖詠 (Gregorian chant),貴鉤利聖詠由六世紀開始流行,其特色是一種無伴奏,又無一定節奏的歌,可由歌者自由發揮。而安立甘頌調出現,是由於當時安立甘教會脫離羅馬天主教後,棄用拉丁文,改用英文,便發現用英文唱頌原拉丁文的聖詠時總是格格不入,於是由當時一班英國作曲家合力發展出適合英語發音,兼擴充為四聲部的曲調來歌唱,這便是「安立甘頌調」的由來。
「安立甘頌調」與「貴鉤利聖詠」,除了是語言有別外,最大分別是「安立甘頌調」其中的唱法是每一句都分為兩部份,「吟誦段」(Recitation)及「吟唱段」(Inflection)。「吟誦段」無論唱多少個字都是只唱一個音,變化較自由;「吟唱段」便要按照樂譜來唱。因此「安立甘頌調」在語言上比貴鉤利聖詠有更大發揮。
以1977年版普天頌讚第649首的曲譜為例,主禱文第一句(中譯)「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各部唱分別唱同一個音,速度自由,這是「吟誦段」。「尊父的名為聖」便要按樂譜的音律,節奏唱出,雖然沒有拍子符號標示,但按音符的配置,已可知道其節奏,這部分是「吟唱段」。
1977年版本的普天頌讚只收錄了1937年版普天頌讚第539首主禱文第二調,編入第649首,而2007年新修訂的普天頌讚便再沒有收錄這首「安立甘頌調」的主禱文了。
初期教會吟誦聖詩,後來再譜上樂譜,除吟誦,還可以唱誦。配有樂譜的主禱文本可唱誦,但隨著時代發展下來,
古老的樂譜,我們大多都不懂唱,只吟誦「歌詞」,情景就好像初期教會弟兄姊妹一起吟誦聖詩,情景交錯,古往今來,主日崇拜的本質大體上是沒有改變過。
參考資料:
「聖詩學」啟導本・何守誠;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大陸書店
普天頌讚 (1936)
普天頌讚 (19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