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某信徒
Dietrich Bonhoeffer(潘霍華),一位近代德國神學家,華人教會對他了解和熟悉來自於幾本經典著作:《追隨基督》、《團契生活》、《獄中書簡》等等。他為教會留下了豐富並入世的神學思想,對應我們現代的信仰的危機。
他一生的見證是信仰思想與行動的一貫性。他相信基督和衪的教會必須要身處世界之中,並為他者而活。「信仰」,是活出來的生命,信心必須轉化為行動;不是收窄在一種狹窄的敬虔意識之中,而是觸及存在的每一個面向。
潘霍華在二戰時期身處德國,他敢於批評和回應納粹政權的行動,使他成為德國政權的眼中釘。1939年他有機會離開德國,在美國看似可以過著新生活的日子,但經過一番掙扎,明知回去德國是危機重重,最終還是選擇回去。
「我來美國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我必須要與在德國的基督徒於我們國家的歷史中,共同渡過這困難的時期。若我沒有在這時刻分擔我人民的困難,那麼我將沒有權利參與德國之後的基督徒生命重建……在德國的基督徒正面對著可怕的選擇,是情願他們國家被打敗,以至基督教的文明或許能存留;還是情願它得勝,以致毀滅我們的文明呢。我知道我當選擇那一個,但我卻不能在一個安全的位置上作這選擇。」
當然任何行動都必然會有冒險的成分,特別是這種投身在當時動盪的社會環境之中。但他表示選上了他應當做的,把自由和結果交給上帝,就在榮耀中得以完全了。
回到德國的幾年之間,他參與了偷運猶太人出境,雙重間諜及推翻希特勒的行動。1943年被捕下到監獄,失去了自由,雖然在早期曾表達過挫敗,亦跟朋友的書信之中,曾表達有懼怕的一面。
在他最後的日子,在獄中的生活,他卻表達心中有著喜樂,源於體會自己與上帝的現實交滙,對比於私慾和取悅其他人行動,也都不能與上帝的實在相題並論。觸及到關乎永恆上帝的現實,把他從世上妄念困惑中釋放出來,把生死與萬事都交與上帝。
讓生命映照上帝,不是以觀眾的態度來面對世界,而是委身和參與在世上的行動,按著他的神學倫理思想,「基督在世界裏面,世界在基督裏」。世界當下處境的呼聲便是基督的要求,他願意冒著自身存在的危險以生命來回應。
1945年4月,距離戰爭結束前兩星期,他被處決。對他而言,他對生命的熱誠和為信仰推動而行事的執著,確切見証著重價的恩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