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編輯部
俄羅斯在今年2月24日大舉入侵烏克蘭,不經不覺戰事已經持續十個月。11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舉辦網上講座,分享他在年中時前往與烏黑蘭接壤的羅馬尼亞,探訪因戰爭逃離當地的烏克蘭難民情況,並當中引發的神學思考。
龔教授介紹,戰事至今共百多萬烏克蘭過境羅馬尼亞,但現時留下的只有八萬多人。數據上,前往當地的烏克蘭人共有三類:路過的,佔最大多數,他們希望往較發達富裕的國家另覓出路。其次是很愛國的,想留在一個安全而非常接近國家的地方,期望一天戰火停止後立即啟程回國。最後一類是把物資如汽油、糧食、日用品運往烏克蘭境內的人,因為戰事令當地物資變得相當匱乏。
戰爭帶來的,永遠是無窮盡的殘酷故事。戰火開始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命令,18至60歲的男子必須留守迎戰,禁止出境烏克蘭,這意味想逃離戰火的婦女必須和父親、丈夫、兄弟、兒子或伴侶分離。烏克蘭人需要面對許多掙扎,譬如是全家人暫時留守國內,面對死別的風險;還是決定離開國家,忍受生離的傷痛。即使選擇離開,又如何抉擇時機呢?逃亡他鄉的婦女每天都打電話回國,希望知道國內家人平安與否。有時收不到回覆訊息、沒人接聽時,很可能代表家人已經遭遇不測。
羅馬利亞有約86%是東正教徒,餘下少數是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徒。海量難民湧入時,當地教會承擔照顧難民的服侍,例如開放教會的退修中心、客房(guest room)接待難民。龔教授透過教會探訪難民,分享遇上的一些難民故事:
- 有一位女士向他展示手機裏的照片,那裏本來是她住的大廈,但已經遭戰火催毀;
- 有一位女士在走難的行李箱中帶著香水和唇膏。她解釋,即使身在異地當難民,仍每天塗口紅、噴香水,想讓自己繼續維持昔日最尋常的生活習慣,「即使是難民,外表也是企理整齊」;
- 有夫婦分享,他們的女婿在「Bucha大屠殺」(註一)中慘遭殺害。偏偏因為新聞和坊間流傳的版本眾多,竟然有居住外地的朋友認為這是假新聞,令他們額外難過。
思考苦難
昔日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先知耶利米曾叩問上帝。在耶利米書廿九章提到他藉著信仰如何理解這苦難,他從耶路撒冷寄信給被擄的先知、祭司、民眾並生存的長老,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裏生養眾多,不至減少。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着得平安。」(耶29:5-7)龔教授也分享他對苦難的思考:
一、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Do something and do nothing)的勇氣
這的確不容易判斷,惟有尋求上主的智慧。每一天做一點什麼,而有所不為或許是安息的機會,不是放棄,兩者同樣是為了建造更好的世界。
二、苦難中的忍耐
嘗試苦中作樂。歌羅西書一章24節提到「現在,為了你們,我在苦中仍然喜樂——為了基督的身體,就是為了教會,我要在自己的肉身上補足『基督苦難』的缺欠。」基督也曾受害,祂也在受害者當中,受苦可以是參與基督的苦難。也許找不到原因去接受現實的情況,但仍然要做些開心的事,可以是煮一餐美食,焗蛋糕等。
三、在黑暗中看到微光
這未必是我自己成為光,而是去看見、發現一些好人好事。他舉例有一個小孩喪父,生活自然艱難,但仍相信世界有希望,認定上帝從未放棄他們。
四、清心(pure heart)
耶穌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5:8)」。今日的社會常說「初心」,但各人對初心的定義可以不同,或許會帶來衝突。不過信徒強調的是清心,或譯「內心純潔」,追求對公義的渴求,以及信仰的單純。教授試過問烏克蘭信徒有沒有懷疑上帝?他們回答:「從沒有問。」他們覺得即使遇上困難,上帝仍一直與他們同在,他們會在不服氣中存有盼望和愛。
五、如何面對孤獨?
看見國家被侵略,人彷彿頓時陷入孤獨中,不過,烏克蘭難民形容自己是「Life in a suitcase」,猶如行李的人生。其中一個難民分享,他們走難必備的行李箱中,載著許多愛、關心、慰問和團結。他們暫時無處為家,卻同時憧憬一天把這些美好的事物帶回家園。我們作為人類、上帝的兒女,我們可為他們的行李箱填滿什麼,好讓他們帶回家?
再思難民事工
龔教授播放一位羅馬尼亞牧師的分享片段,她在退修中心任職才一個月,俄烏戰爭爆發,在此之前她從沒想過退修中心迎接的第一位客人是烏克蘭難民。當地人未必懂烏克蘭語,而烏克蘭人也不一定懂英語,即使有言語和文化隔閡,她的心態是「from heart to heart」(由心出發)。或許是送上一個擁抱,一起共同創作些什麼,「我可以怎樣幫助你?」有時,她所做的只是陪他們坐著、玩耍、散步、吃飯,生活......
又有一個故事,當地教會得知接待的一名烏克蘭女士是出色的髮型師,曾經參加國際賽事贏得冠軍。於是教會籌錢,讓她可出發參加今年在巴黎舉辦的比賽。她自白參賽是希望讓國際間見到烏克蘭人,雖然落敗(現實也未必太夢幻奪冠),但她形容自己「找回正常生活的碎片」。明年一月比賽以網上方式進行,她已準備心情,迎戰下一埸賽事。
反思香港政府的難民政策,只會提供最基本的食物,最基本的住宿,所有東西都是維持必要的生存。但從沒讓他們有機會發揮本身的美善、才能和夢想。現時香港教會只有少數會服侍難民,多不會把這事工放在行事曆。是因為語言問題?但溝通不到我們可否堅持做?可以給予關心,為他們禱告,某程度上盡努力做多一點?
註一:
布查(Bucha)位於基輔市附近。副市長Skoryk-Shkarivska 在8月新聞發佈會上公佈歷時四個多月的調查結果,當地發現458具屍體,幾乎所有都是平民。鎮上教堂的神父Andriy Halavin稱,俄羅斯人入侵時,留在布查的人許多是身體過於虛弱、生病或堅持不走的老人。他曾協助居民在教堂庭院挖出亂葬崗,以堆葬116名在俄羅斯佔領首兩週內喪生的人。
延伸閱讀:
1. 受苦共同體—反思俄烏戰爭的現實政治, 龔立人,1.5.2022,
2.【烏克蘭戰爭】布查大屠殺,屍體調查告訴我們的是……, CUP, 10.8.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