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位母親
從小到大,身邊總有許多人或制度告訴你「這些是為你好」、「這些很危險」、「為了保護你」。到底何謂好壞?安全與危險、保護與限制等等的定義應該由誰來界定?結果或許很重要,但中間的過程是否也是經驗的一部分,我們是盲目附和,還是願意試走一條迂迴曲折的思考道路?最近看過一本兒童繪本《微光小鎮,圍牆不見了》(Littlelight),在此分享一下。
從前有一個灰撲撲的小鎮「微光鎮」,四面環繞著高高的圍牆,用於保護市民不和外界接觸。市民也日復日習以為常。只是,近日它發生了一件怪事,圍牆上有磚頭被偷走了。
鎮長氣炸了,「不能沒有圍墻啊!」他很不高興,事件令人(他)不開心,下令要抓到這個「偷磚賊」。
慢慢,圍牆上的洞愈來愈大,居民被逼和那些「不一樣、很少見、奇怪的、不尋常、不熟悉」的東西如食物、音樂、圖書和人接觸。究竟微光小鎮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居民要嚴懲偷磚賊嗎?
此書的出版日期是2020年,正是疫情發生,世界走向不能預知的的道路之時,而中文譯本在2021年出版。作者是凱莉,肯比,出生於倫敦,三歲便移居澳洲的插畫師。
這三年,不同的觀點與角度的碰撞不單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甚至撕裂。不管是源於血緣的親情、多年的友誼、抑或連於信仰的信徒群體,都可以「講多傷感情,少講少錯,不如不講」。面對新的社會形勢,不同的環境脈落,我們以哪一種心態聆聽從未聽過的聲音,分享彼此的想法?當我們更願意開放思考,持續的自我探索,建立與神的緊密聯繫,我們便能察看命的深度與厚度,豐富這趟信仰的寄居之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