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M
對話在合一中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有空間知道自己可以犯錯,自己的立場可能有偏差。對話是必須的,因為能引發思考,但思考卻是費力。思考讓人面對最深層的自己,自己的世界觀,如何看待不同的人,此察驗需要一定的勇氣。
以我為例,自己一直對社會議題關注度不高,《2022年普世合一運動社會牧職暑期實習計劃》讓我直接面對一系列社區關懷服侍。一開始我便決定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和相關神學概念及知識,但接觸的神學概念愈多,「腦爆」的情況也愈多。「腦爆」是因為很多未曾接觸的概念一下子湧進腦海裏,當你以不抗拒的心態面對時,很容易被那些新知識影響。過程中亦發覺自己以往的不足,對某些知識、議題完全沒有認知及關注,甚至與自己的世界觀有偏差。
個人而言,突然有種虧欠感,看見對方有需要但沒有出一分力。我不是想在這裡過度描述個人對自身不足的悲觀感受,而是要以完全開放的心態讓新的事物,無論是硬崩崩的知識,還是活生生的他者,讓那些事物進入自己的生命,某程度上需要一定的勇氣。有足夠的勇氣,願意承認自己不足的心,才能夠有對話的條件。
遇上他者
但是,以一個完全開放不抗拒的心態面對不同的神學觀念,不同的他者是否一件好事呢?實習到了中期,累積了一定的接觸和體驗,腦袋開始應付不了龐大的經驗體會,心情亦有點壓抑。在與別人傾訴時,不知不覺間像是沒有了自己——當他者及新的知識和概念不斷地闖進自己的思維,對事情的看法會因這些「洗禮」而受到挑戰和更新。
理想的情況下,更新當然是好事,但也別忘記,更新也代表了抛棄舊我,過往的想法及前設都一一拋諸腦後。亦因為如此,我有點兒辛苦:明明是如此希望代入那些群體的想法當中,明明那些神學觀念亦有他的見解及理性,明明我是如此不希望自己抗拒他們,但原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觀念。應該這樣說,每個人都總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這些看法是社會、家庭、教會等長時間建構而來,一下子拋棄以往的建構框架是不可能的。儘管起初我是採取不抗拒的態度面對所有事物與他者,但我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失去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失去了與他者對話下一步所產生的思考。某程度來說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可以是他人眼中的偏見,但若然要有對話,不但要有承認自己不足的心,更要承認自己有抗拒的想法。
合一等於相同?
那麼,問題便來了,教會中的合一是什麼一回事呢?如何有抗拒的想法同時又有上帝想我們的合一?抗拒的必要性在哪?當然,聖經中不同的經文揭示了上帝所希望的合一是什麼,而且香港教會也會追求合一。但是,信徒有時候也會弄錯合一的真正意義,盲目的認為接納他者就是希望你我相同,更極端的會認為只有信徒之間的相處才能達到合一,忽視了非信徒的想法。但這樣故固步自封,只會消滅了對話的可能性。
是的,我們作為基督徒,一定有聖經提供行事為人的生活準則。我們跟隨這些準則時,有時候確實會抗拒所謂「世俗」,甚至是各宗派的想法。隨波逐流的信仰並不理想,缺乏思考的想法即使能合一亦只是虛有其表的合一。所以,抗拒的必要性就是證明自己的思考過程。一旦有抗拒,代表既有的前設及新的想法在碰撞和衝擊,正是每人在信仰中應有的思考和理性,才對得住上帝賜與我們自由意志的舉動,而當每個基督徒甚至人都能夠容許他者有其獨特性,合一才有其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