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len Sir
48 他父母看見就很希奇。他母親對他說:「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49 耶穌說:「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50 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51 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52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二48-52)
每逢有機會到兒童崇拜事奉,也會想想少年耶穌與這班小朋友有何分別。原來不是每位小朋友也是喜歡跑跑跳跳,叫叫嚷嚷;也有文靜及愛思考的類型。這些觀察有助我們去理解路二41-52,有關童年耶穌的記載。
馬利亞與約瑟及耶穌一起上耶路撒冷過節,回程在路上與耶穌失去聯絡,父母不斷尋找,終於在殿中找到兒子,經文記載少年耶穌坐在老師中間,邊聽邊問,十二歲的耶穌的確與別不同。當馬利亞帶點責備地問兒子:「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而耶穌的回應實在叫人另眼相看,「……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新漢語譯本的翻譯「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該在我父的家裏嗎?」
細心的馬利亞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孝順的耶穌也跟他們回去。
作為父母,前輩或導師,當青少年向你說「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你會有何反應呢?「我父的事」是指什麼事呢?傳福音?宣教?牧養?還是渴慕上帝的國在人間呢?就如彌迦先知所指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嗎?當社會出現一些偏離聖經真理的事情時,在地上的聖徒應該如何回應呢?近年的觀察,不同世代的信徒抱著不同觀念,成長於不同時代對社會的變遷也有不同的眼界。上帝在這時代似乎要我們學習這世代同行的功課,上述的經文引發了下列事件的回憶與反思。
2014年香港的政制發展引起了龐大的政治風波,一波又一波推至一個高峰,就是928的警民衝突,警方為驅散數不盡的人群而施放87枚催淚彈及大量胡椒噴霧,79日的佔領行動隨之而來,當中的衝突帶來不少人身心靈的創傷及關係破裂,至今仍未痊癒。筆者在其中遇上不少難忘片段,見證不少教會青少年及導師,世代同行的寶貴經歷及信仰反省。
928的下午,當警方施放催淚彈的消息傳出,電話中聯絡上幾位身在現場的團友,牧者與幾位導師已迅速到達金鐘,途中卻遇上幾位少年團友,導師立刻上前為他們祈禱並力勸他們離開現場,他們含淚禱告的一幕把混亂一片的緊張氣氛凝固起來。晚上在灣仔遇上幾位大專團友,大家冒著催淚彈及橡膠子彈的危險步向金鐘,當時導師與團友帶著許多困惑同行,不時看見警隊在佈防及誓師,謠言四起令心靈動盪,心裏不禁問:「為何市民竟被視為暴徒?為何要如臨大敵般面對手無寸鐵的人?」後來聽聞灣仔有教堂願開放給人休息及禱告,心裏有種說不出的安慰,經歷主賜平安。
沒想過往後數十天,事件愈鬧愈大,除了金鐘,旺角及銅鑼灣也聚集了人群,商討或辯論。看見教會不少青少年在其中,他們不是趁趁熱鬧,不是惹事生非,更不是欣喜不用上課,他們反而罷課不罷學;在整個過程中,筆者欣賞他們認真尋求真理,信仰並非紙上談兵,而是親身經驗反省。還記得團契有一學生,晚上到旺角佔領區逛逛,坐下聽人辯論政治,看見不同見解的人能透過商討去明辨是非,以道理說服對方;體會真正的社會文明,並非科技與財富,而是人生命的內涵,乃寶貴的公民質素。筆者欣賞這位少年人求真的態度,就如十二歲的耶穌,在前輩當中邊聽邊問,為要追求真理。
另一欣賞,是在佔領期間,青年人嘗試建立新的社區文化:知道佔領行動影響別人生計,他們便組織探訪隊關心商店僱主,耐心溝通並解說原因;又發起支持小店行動,打掃街道,環保回收,物資分享,製作街頭展板解說佔領因由,自製手工記念品互相打氣,義務補習彼此幫肋,金鐘夏愨道上的自修室竟成為國際傳媒的採訪焦點,在紛亂的社會氣氛中,他們的服侍猶如一股清泉,但始終城市的氣氛已不再詳和,添了戾氣,尤其撕裂。
今日城中(包括教會)人際之間的撕裂,以下對話值得大家反省:
成年人問:「……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
少年人答:「……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馬利亞的反應是「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而主耶穌的回應:「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兩者的反應把彼此差異拉近了,縱使未能釐清當中的不同觀點(v.50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但仍可同行歸家,很有意思。
「雨傘運動」畢竟催化了世代之爭,但仍看見不少成年人要守護年輕人,少年人去幫助長者的感人片段,在重重挑戰中,因那終極意義而努力堅持及互相扶持,這本是團契生活的本相。或許我們需學習去聆聽異見,彼此了解想法,同心禱告學習以天父的事為念,學效保羅在<腓立比書>的勸導:
……14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15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做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16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腓二14-16)
今日教會不少成年信徒不認同年輕人那種勇武抗爭,「郁手郁腳」的姿態及暴力傾向;而年輕信徒也深切體會制度中的惡,以權謀私,恃強凌弱的強暴。其實兩種觀點也是求善棄惡的本意,但筆者認為當中有深淺之別,有利益瓜葛,實有偏見的存在。
在追求情理兼備的目標下,有的選擇溝通對話,亦有選擇自我審查及限制言論。在不同傳統文化的教會中傳出不同的故事,有令人沮喪的,亦有帶來鼓舞的。筆者認為當教會強調薪火相傳,承傳一代屬靈傳統的同時,也許我們應學習馬利亞的聆聽及反覆思想,並非把情緒放在心裏,而是把上主給我們的盼望常存心裏,敢於建立交流平台,謙卑去彼此聆聽及交流見解,並同心為對方祈禱。也許「雨傘運動」是坊間世代之爭的序幕,作為基督身體之教會理應可以駕馭俗世的衝擊,活出非「河蟹」的合一見証,年長年輕的信徒也公認基督才是教會之首,在政權威武之下,教會仍能同心頌唱「耶和華坐著為王」,同心以我父的事為念,誠心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