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整理:鏜、manki、Kate
文:鏜
基:可否分享一下你的信主經過?
張:我從小返教會學校,小學畢業後亦有參加團契,但很快便離開了。中學時代已懂賭馬,記得許多次帶著馬經和收音機返團契,團友讀聖經,我就刨馬經。那時的我性格孤僻,與家人朋友關係疏離,曾達三年之久,在家均以粗口招呼父母。一刻感到自己一無所有,回想心裡一直認定這位神,雙腳便已重踏教會門口。重返教會,積極事奉,很快便受洗了。接著跟父母修補關係,從前與父母吵架打架,現在則常常擁抱。
基:神學對你的信仰有甚麼啟發?
張:從小喜歡思考,高中讀《李天命的思考藝術》,覺得哲學對解釋福音有幫助,便一邊閱讀不同信仰書籍,一邊尋索呼召。修讀神學後,認識到自己的信仰思考和行為來自哪一套屬靈傳統,無論理性和感性層面都得到梳理。
基:誰是油基的鄰舍?
張:律法師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耶穌舉了例子反問:「誰是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呢?」律法師回答是那個憐憫他的人(路加福音十25-37)。耶穌的反問轉變了問題的定義:「劃分」誰是自己的鄰舍意味有人不是自己的鄰舍,耶穌卻問「怎樣」成為人的鄰舍?是憐憫人。
油麻地有很多不同的街坊鄰舍,教會不能全都涉足,只要按著本身的恩賜能力,認定某一個群體,成為重點服侍的鄰舍便能影響社區。而基道小學學生和家長是油基公認關心的鄰舍。
基:甚麼是教會?
張:神的子民、基督的肢體、聖靈相交的群體。標準答案!
基:有人尋求改良敬拜音樂技巧、有人批判講壇訊息、有人專注堂務和年度報告。而一式一樣的聖餐、洗禮和信經等教會傳統,則鮮有人細心思考箇中的信仰精華。如何知道自己身處教會核心而不至偏差?
張:認同你的觀察,這是普遍教會現象。有人認為教會的核心是大使命、大誡命,而信經包羅萬有,我無可能否定你。我們可以依靠聖靈結出果子,保羅寫信給歌羅西教會第一章便已講道:「這福音臨到你們中間,它也在世界各地不斷結果子,不斷增長,就正如你們聽見福音,靠着真理認識神恩惠的那天以來,福音也在你們中間不斷結果子,不斷增長一樣。好讓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討他喜歡;在各樣善行上結果子,對神的認識越發增長」(歌羅西書一6,10)
基:福音又是甚麼?
張:福音是好消息,是耶穌本身。我們要作福音的見證,見證耶穌在我們生命的作為。除了獅子山下、努力奮鬥、由壞變好、由窮到富等成功見證之外,失敗、患難同樣經歷耶穌同在,同樣是見證。耶穌與我們是甘苦與共的。
基:世界又是甚麼?
張:受造物,神愛世界嘛!
基:教會如何回應世界?
張:應該說:教會怎樣在世界回應上帝,一班被呼召的群體怎樣回應上帝的呼召,而非受造物回應受造物。大使命或大誡命是信仰的基本,具體的還有社會關顧和政治責任。你的問題反映一些人的想法:「世界紛亂,教會有甚麼責任?怎樣履行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我們要做到甚麼甚麼、未信者譴責教會不應做甚麼甚麼等等,不要忘記責任背後是我們的那一位上帝,要先認識在上帝的救贖計劃下,教會在世界的歷史角色。
因此,有信徒或牧者會在中環實踐信仰;有的會在教會幫助信徒梳理信仰思緒。各人都有不同的信仰領受,我們都在世界回應上帝的呼召,只要結出聖靈果子便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