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關懷香港牧函》(13.6.2014) 轉載

前言:在政改爭議熾烈當前,社會撕裂嚴重,教會亦難免出現分化,除非基督徒能以信仰超越分歧,高舉公義卻不忘堅持仁愛,尊重他人,維護異見者的尊嚴與權利,抗拒抹黑、攻訐。為此,一群持不同政見的教牧及信徒領袖聚在一起,透過聆聽、對話,甚至坦誠諍言,建立互信,在共同價值的基礎上,承認分歧卻彼此尊重,恩慈相待,保持合一。以下是我們經多次對話而達至的共同信念。

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
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
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


我們是一群關注香港前景和社會發展的牧者與信徒。

過去一年多以來,有關香港政改的爭議持續不斷,社會上不同意見的人,彼此攻訐,各走極端,導致社會撕裂,教會及信徒亦面對衝擊而呈顯分化對立,我們對此極感憂心。

在我們當中,有支持佔中的,有反對佔中的,有同情佔中的,有質疑佔中的,也有對佔中持中立意見的。然而,儘管我們的政治立場有顯著差異、甚至矛盾,我們同是心繫香港,為建立一個真正公開、公正、公平的普選齊心努力。我們之間的共同遠比差異更大、更重要。我們有以下共同的認信:

第一,在一個多元的社會,各人對社會課題有不同甚至極度對立的意見在所難免。恪守聖經教導的信徒必須學習在分歧中仍以基督的心為心,以仁愛與寬容超越分歧,竭力持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為香港尋求公義政制的同時,不忘致力建立仁愛和平及彼此尊重的社會文化。

第二,公平、公正、公義不單是普世價值,更是聖經教導的核心價值,基督徒應堅定捍衛。然而,在追求公義的同時,我們必須虛懷若谷,一方面心懷謙卑地與神同行,承認無人能掌握絕對公義,只能企求在歷史進程中察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以免把一己所執之公義絕對化。另一方面,我們亦必須存謙卑的心與人同行,避免自義;在捍衛公義之時,對那些抱持不同信念的人保持尊重與仁愛,避免激化矛盾,導致更深的撕裂。

第三,人類作為一個受罪污染的群體,在歷史上紛爭不斷,教會亦不能倖免。我們應謙卑地承認及面對自己的罪性與局限,並以基督的愛去超越。同時,要將上主的旨意活現於時代,我們必須立於聖經啟示,無畏無懼地與同處時局之人真誠對話,以求上主的道在我們身上如明光照耀,顯於世代。唯有在愛裡聆聽,才能顯示對他人尊重;承認自己不足,投入真誠對話,方能建立共識。

際此社會動盪時刻,我們認為持守聖經信仰的信徒,正因對時事議題的理解、分析和信念有所分歧,更務必在主內以愛相繫,彼此接納,在基督裡坦誠溝通,以尋求共識或諒解,以各按信念各盡己職,謀求社會最大福祉。因此,我們願意身體力行,構建溝通平台,彼此激勵,承諾學習實踐: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

於此,我們籲請主內肢體以禱告及行動,共同確立並實踐以上的信念。

伍山河 朱耀明 江丕盛 余妙雲 余達心 何志滌 何寶生 吳宗文 李炳光 李思敬 胡志偉 姚健偉 郭文池 袁天佑 梁永善 梁廷益 梁林天慧 張略 張達明 陳劍雲 陸輝 楊柏滿 管浩鳴 蒲錦昌 蔡元雲 盧龍光 蕭壽華 戴浩輝 戴耀廷 羅乃萱 譚子舜 蘇成溢 蘇穎智

第10期:道 Logos

旺角佔領區的首個衝突黃昏


文:Allen 

昨天(103日)下午下著大雨,心裡記掛在旺角的學生,便落旺角了解一下,未知可以做甚麼。發現下雨能驅散一些人群,減少衝突,感恩!

跟著我見不少穿白衫及藍衫的人包圍彌敦道中間大帳篷,不斷指罵,好侮辱的字句也有,大部份挑釁者也是中年男女,而場內則有不少人大叫:「冷靜」!

之後我去吃飯,期間我想起物資站的情況,也收到有人想衝擊物資站的消息。我便禱告求主使用我,我便去物資站看看。

當我去到物資站,當時仍是平靜,但見到學生慌忙地把其他物資站的物資送來。因為其他物資站已經被衝擊。我問他可以幫手搬嗎?他們説要穿過人群十分危險,建議我留守物資站防人衝擊。我站在那裡已經看見不少衝突發生。

後來有一名義工帶著一位女士來,她哭著及全身抖震,我上前慰問她,才知道她原本對「佔中」不聞不問,只是看見新聞便立刻趕來関心學生,看見情景忍不住不斷落涙,我安慰完她後,她説要一起留守物資站,她十分勇敢,流著眼涙仍死守那裏,心中向她致敬。

跟著有個女學生來取水入大帳篷給死守人士。我和她一同把水送進大本營,要穿過不少惡人,不斷爆粗,再穿過警方人鏈才到學生的人牆,他們面容是緊張的,很快把我們拉入人圈之內,我只見學生在中間,未見之前的社工們。心中向這班學生致敬。這様來回了三次,帶了十多支水入去給他們,他們非常勇敢地死守大台。

繼續守護著那物資站,物資愈來愈多,放滿整個物資站,也感到搞事者愈來愈近,亦有大批市民幫手守著這站,期間感到這個物資站是由不少大漢看守著,他們很有義氣,看檔的亞姐很有江湖味。他們不斷提醒市民,有人衝擊就走為上著,物資可以再買,條命就冇!我感謝上主差派這批「正義聯盟」支持及守護學生。

過了不久,搞事者已經殺到,不斷推撞,也有人非禮女學生,我用手推開他。搞事者愈來愈多,不斷破壞及倒水,掟水樽,好兇狠。場面十分混亂,危險非常,但市民仍奮勇地守著,又有人拍攝。捱不到十分鐘,帳篷已被拉走,大家惟有趕快運走物資。不少市民也仗義幫手,很快把大量物資存放在某街角後巷,又打算把部份物資送到旺角教會。教會牧者很快騰出空間給學生放置物資,十分欣賞這間教會。

我們再返回那後巷盡力取回大量食水,也急忙召喚身在旺角的朋友來增援,也開始有一些朋友的朋友被召來幫手,一大班陌生人有如天使一同在後巷執拾,突然又收到有貨車到來,可運走物資往金鐘,誰安排的?冇人知!短短一陣子,物資已上了貨車。

感謝上主使用我,完成一幕又一幕緊張場面,一張張陌生人的面容印在心頭,感謝主有你們!

再次向學生丶義工及善心市民致敬,鄭重譴責那些搞事者及背後的惡勢力。
作為一個成年人,本想保護學生,但想起這班小伙子,拼盡全力去守護著市民,也常常互相提醒要克制。我為未來的下一代感到驕傲!


©原載於《時代論壇》(4.10.2014


註一:2011年,以色列政府空襲迦薩,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的日本知名小說家村上春樹是否出席領獎,受到國內外壓力。結局,他去了,並發表一篇比小說更為震動世人的講話──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

油基六年情


文:陳姑(我喜歡這樣的稱呼)

還記得到油基試講道(應徵作傳道人必做的一件事)那一天, 在新堂樓下驚遇母會的姊妹問:「你仲咩係度?」答:「我黎試講!」問:「你黎做傳道呀!」答:「係呀!」雖然有點意外,但卻能遇到淑人君子,一切也從感恩開始。

感恩,讓我可以與你們遇上,有不少驚人發現:

1.     哇,這裏的人真熱情!我試講完畢,一位賢淑的姊妹便很主動前來問好,還很客氣地讚一讚講道的內容,那人就是滿有愛心的燕燕姊妹。第一個印象,已攞足一百分!
2.     哇!為何這裏的兒童這麼「慘情」,要「屈」在一個小小的八號室,so 逼!(六年前油基還是一堂兩點,早堂在基道小學,午堂在恆裕閣,午堂的小朋友只能在小小的八號室聚會,還記得那時大約有二十多個小朋友呢,你話逼唔逼!)
3.     哇!這兒兒童事工很不可思議,竟由一個中年男士來帶領(那時帶領的是梁建聲弟兄),請恕小女子愚昩,因常見也是由姊妹來帶領兒童工作,這位弟兄真的不簡單!
4.     哇!這兒的團契真「溫情」,男的溫文、女的熱情,不單接納傳道人,還看顧「師公」,組長KK夫婦對他更照顧有加,弟兄姊妹又不怪他多說話,怪不得這位師公硬要留下來!(還記得自己經歷小產時,組長夫婦還千里迢迢入來元朗,為我煮飯,這些好組長往哪裏找!?)
5.     哇!這兒的牧者真「長情」,事奉年資以十為單位,而我......自愧不如!
6.     哇!我與會眾神秘的距離感被攻陷了。話說我的牧養理念中,有一種與會眾保持的神秘距離感,太遠太近也不宜。但在油基,我發覺與會眾無所不談,破戒了;會眾隨便「打」你,又破戒了;會眾可以知道你開啟電腦的密碼,這種神秘的距離感完全被攻陷了。不過,回想過來,我倒喜歡這種零距離的接觸,這麼近,那麼甜!
7.     作油基的兒童牧者,最不解的是為何事奉兒童的差不多全是媽媽輩,媽媽當然好,讓小朋友在家在教會也有媽媽的愛。但牧養兒童,不可能只得媽媽的愛,他們還需要擁有童心,有活力的哥哥姐姐輩。找來找去也找不著,幸得幾位「以諾以利亞的哥哥姐姐」兩肋插刀,讓油基的兒童事工增添不少活力!但總希望有一天我的謎團終會打開!
8.     說實話,油基的小朋友確實可愛極了,他們雖有個性,但返教會時總算挺乖。基道小學學生承接優良的傳統,很愛聽聖經故事,也很精靈,雖有頑皮的幾個,但他們總是教會將來的棟樑。
9.     說實話,兒童部團隊好得無比,雖說媽媽輩多,但大家別忘記女人可撐半邊天!她們撐起了整個兒童部,由買貨到活動;由清潔到教學;由維持秩序到探訪,兒童部導師們,不得不謝謝你們!(當然我們當中的弟兄絕對不能不讚!特別是英奇、俊文、焯雄、灰熊,十分多謝你們。)
   
光陰荏苒,轉眼已六年了。說油基有情,相信無人反對。但教會豈只講情,還想寄語幾句心底話:

與時並進
教會能屹立不倒,除了蒙神祝福外,還有賴定位清楚,發揮其獨有的角色。要定位清楚不難,因為《聖經》已明載教會的本質和角色,總不離那一句「入世而不屬世」。話雖這樣,要作真的不易。我們與世界要保持清晰的界線,但總不能割席。教會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讓肢體從信仰的角度了解世界 ,也需製造更多的表達空間,讓弟兄姊妹發聲表態。現在,還能說政教分離嗎?我有點疑惑,其實耶穌是個政治常客,常與當時權貴交手,只是祂清楚自己的定位,活得比我們更入世。教會不能獨善其身,只傳救世之道,不理世情。盼望油基能在這大時代,看得遠、站得穩。

把握良機
堂校教會有利也有弊。利者,當然是每年總有人入,不怕斷層;弊者,就是失去了應有的危機感。教會的危機,是沒有人進,只有人在。有沒有人信主、洗禮,絕對是上帝的主權,我們管不了!但有沒有人傳,就是我們的事了。一間教會若不是一間傳福音的教會,這絕對是問題。傳福音,不是要「追數」,而是一個基督徒生命的流露。循道中學的校訓寫得好(但我不是循道生),To develop whole-person education based on Christian principles, and To nurture wholesome life through the preaching of the Gospel。以基督道理建立全人教育,以宣講福音培養豐盛生命。若果堂校的優勢,令油基肢體失去了基督徒生命的流露。殆已!求主讓我們的眼睛看見祂廣大的禾場,求主讓我們的生命不要停頓,而是不斷更新,經歷主的豐盛。

作好管家
作教會的工,一直掙扎於「權力、架構」,耶穌建立教會,雖然給教會有權柄(參太16:18; 18:17),但卻不是以權治人,反而是以德服人。當教會要面對選擇時,如紀律處分、批出申請作神學生、宣教士,甚至誰可以作事奉人員等,我心裏也不禁問,「我們憑甚麼定人合格與不合格、批准與拒絕呢?」大事大非,不用爭議;可是多數要處理的,也有帶著不少灰色。作好管家,當然要向主交賬,但在此之前,我們作傳道、作執事、作帶領的,也要常常反思,「我憑甚麼這樣決定!」我深盼作傳道的,要走入人群中,多聆聽,多交流,才作決定;我懇請作執事的,要走到最前線,了解肢體的心聲,才回到辦公室中作決定;我勉勵作弟兄姊妹的,要主動與「在上的」交流、反思,這樣,我們才能同心守護油基家,建立油基情。

如果沒有了約翰福音(轉載)


文:陳韋安(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

通常團契活動問「我最喜愛的聖經金句」,我都會乾脆直接寫:約翰福音全卷。因爲,如果沒有了約翰福音......

  1. 聖經整體厚度減少了2.13%
  2. 我們不能直接知道耶穌基督是上帝(約1:1)
  3. 當然,也不知道祂是上帝的道(約1:1)
  4. 早期教會沒有「邏各斯基督論」(Logos Christology) 對抗諾斯底主義
  5. 我們不知道原來耶穌會跟亞媽去飲,然後,順便把水變成酒(約2:1-11)
  6. 我們不知道其實是兩次潔淨聖殿,約翰福音那次是耶穌離開曠野後發生的(約2:13-22)
  7. 我們不知道有水和聖靈的洗(約3:5)
  8. 教會再沒有一句全世界都識背的經文(約3:16)
  9. 我們不知道要以「靈」和「真理」敬拜上帝(約4:23-24)
  10. 教會招牌少了「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這個熱門選擇(約10:10)
  11. 我們不知道耶穌是「好牧人」(約10:11)(雖然唔講都知)
  12. 沒有了「我與父原爲一」這有力經文對抗耶和華見證人(約10:30)
  13. 團契聖經問答:聖經最短的經文答案由「耶穌哭了」(約11:35)改爲「不住的禱告」(帖前5:17)
  14. 教會招牌少了「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這個次熱門選擇(約14:6)
  15. 我們結束禱告時不懂得「奉主名求,阿門」(約14:13-14)
  16. 我們不知道聖靈是我們的保惠師(約14:16-17)
  17. 教會可能不會因討論「聖靈是否父和子發出」導致1054年分裂
  18. 我們不知道耶穌竟然願意稱呼我們爲「朋友」(約15:15)
  19. 十架七言變成了十架三言
  20. 我們不知道原來耶穌懂得煮早餐(約21:9)
  21. 當然,如果沒有了約翰福音...... 不可能沒有約翰福音

所以,講到唚都要講:睇聖經,識睇一定睇約翰福音。

你還想到其他補充嗎!?



©版權所有,文章原載於「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itas rosea est」,獲授權轉載。

澳門短宣分享


文:奇

這是我第三次到澳門工場,上一次是三年前。今次逗留時間最短,不過與上兩次有很不同的體驗。

出發上船時我們遇到騙子,在碼頭入口扮作船公司的職員,把我們的船票換成贈券船票。感謝主有驚無險之下仍能按原定計劃登船前往氹仔碼頭。下船後,沿途有很多華麗建築,有仿歐洲古典式的,有金碧輝煌現代式的,有仍在興建中的,大部份都與澳門的娛樂事業有關,予人繁華盛世的感覺。

第一天正是清明節,也是澳門的勞工假期。勞工法例規定僱主要給僱員三倍薪金,故很多商舖也休息。即使營業的食店,都會出現「加二」或「加三」的情況,與乘車時所見的娛樂場所有很大對比,民居附近反而顯得清閒。

宣教士為我們安排「任務」,要尋找指定的餅店買當晚聚會時用的蝴蝶餅。不熟路的情況下總算完成。晚餐後便趕回教會聚會。感謝教會的彭氏夫婦為我們預備電腦和場地。原先安排與幾名初信的越南青年看主耶穌受難的片段,默想衪釘十字架和復活的義意。可惜最終無人出席,只餘我們一起團契。

聚會後,經過安排宿舍等瑣事,我們與宣教士一起外出宵夜。除了我和宣教士,其他同伴都是少年部導師。因店內有免費上網,各人都透過手機了解當日油基少年崇拜和團契的情況,深怕那班小羊會因為導師不在而迷失。我暗中感恩少年部有這班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服侍的弟兄姐妹,願主親自報答這班忠心的人。

第二天享用澳門特色的早餐後,便前去大三巴派聖經給遊客。記得三年前派的是新舊約全書,還有單張和其他基督教資料。今次只派新約全書,可見差會的資源也短缺起來,求主供應。原先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早上八時派聖經,而不是下午呢?原來那些澳門旅行團,早上會安排旅客到景點,下午則到各大賭場讓他們賭錢、物和看表演。果然這一個多小時,旅客紛紛湧來,大三巴附近泊滿了多輛大型旅遊車的場面實在壯觀。這次有少年部導師在街頭唱詩,吸引不少旅客目光。有些停下來拍攝觀賞,更有些與他們一起唱,場面十分感動,連差會的人也驚訝起來。派畢聖經,我們帶著快樂的心情,步行回教會崇拜。

回到教會,原先安排我作兒童主日學老師。得知像昨晚沒有出席者時,心中湧起失望。可能因為有準備的原故,不過聖靈也提醒我不要自誇,我也稍微調整心態去崇拜。崇拜後和教會的會友一起上主日學。他們正在速讀約伯記,看見他們用心學習神的話語,感謝神為他們預備教會。崇拜和主日學後,我們一起吃飯,有一位越南女華僑出席,原來她正是昨晚缺席聚會的一位,還有一位很久沒有回來的女士。看到彭氏夫婦的反應,感受到當地信徒難以生根的困境。

透過宣教討論和檢討,進深了解澳門宣教的難處。信徒面對當地巨大的誘惑,賭博的誘惑處處,加上其產生的情色和毒品問題,使澳門成為福音硬土,更感受到這地何等需要福音。現階段我願意為這個工場恆常禱告守望,也會在金錢上支持愛蓮。因知道支持工場,不能用「果效」來計算,而要看需要。

Kelly的澳門使命行


文:Kelly

日期9-10/8/2014
地點澳門
團友:四人

齊去澳門社區遊蹤

其實我來過很多次澳門熟又不是太熟悉對澳門知道的也只是表面的一層。我們第一個任務就是要與當地人談談天了解他們對自己所住的地方澳門)有何評價。來到一個半陌生的地方要了解當地民生當然要到附近的公園看看吧。向來不怕羞的我偶爾也會怯一怯的。看見公園那麼多公公婆婆就當是平常吹水」吧。他們都很熱情很願意向我這位陌生人說關於自己的事而我就從中更認識澳門更多起碼跟我之前一些想法不同了。


來個差傳討論吧

我們四人都是第一次參加澳門的短宣隊心中充滿熱誠但腦裡卻對宣教充滿問號。宣教士這晚的聚會解答了我們的問號更令我們了解更多關於宣教的歷史。這一環我尤其喜歡向來都不太用功於歷史科目上但我卻對這基督教的宣教史增加了莫名的求知慾。沒錯如果想要為主多走一步你一定要清楚知道這背後的行動和意義。


崇拜我們的主

我要說的第一句話是第一次在程序表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更知道我要頂上司琴的位置我一直在擔心因為我從未在人前彈過鋼琴。我很擔心心裡充斥著憂慮我怕做得不好。我不停向主祈禱將我掛心的都交給祂。在崇拜的前一晚我仍在不停的練琴。幸好當日聚會的氣氛很好敬拜者明蕙也領得很好我也輕鬆得多了。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我的擔心是多餘因為神看重的不是我彈得有幾快有幾準而是我們親臨主殿的心。我做好了我的份Kelly你也是神看重的一個。最後一句我是司琴姐姐啊。


輕鬆嚐嚐愛筵

煮食?沒有難度我這位大家姐當知道要幫手煮食物給會眾一起品嚐時我說無問題啦。但直到前一晚我和阿偉分工合作時才發現原來要煮三十人份量是有難度的我們煮的是午餐肉炒公仔麵因為爐具有限要分四次去炒。由第一盤不太像樣到第四盤已開始掌握真的不容易。但看見一聚團友都很欣賞我們的炒麵及把它吃光心裡真是開心。


這聖經送給你

這短宣最重要的環節一起去大三巴傳福音澳門近年多了很多遊客我們要派聖經的對象不只是當地澳門人還有來自各地遊客。我外語不靈光但我也試著不怕羞地去向人們說耶穌愛你這聖經送給你。一開始時這工作就好像是派傳單的他們有的收下有的直行就算了。當我看到有兩本聖經被人收下又隨意亂放在一旁時真的有點打擊有點失望。但我沒有放棄我要更努力去做好我的份。第一個我可以向他多說福音的遊人是由問路開始。雖然當中也是閒話家常但最後他也跟我說會回去看看這聖經給我打了強心針似的。再之後我再跟三四個傳福音幸好他們聽得懂廣東話我就可以更放膽向他們講五色珠。


這是Kelly的起步點

其實我的任務未完成因為這才是我的第一步。還記得我們這個八月小隊真是經歷著許多風雨當中有隊友要加入要退出而我也在出發前弄傷手扯傷腳。幸好一切都是美好我們四人能夠齊齊整整出發去澳門。我在整個短宣行程中由擔心、失望到看見肯定和恩典我相信祂的作為一點都不小。我知道這澳門使命行是我的起步而接下來的會使我感受更不一樣的基督徒生命。Amen


還問佔領合不合乎聖經真理?


︰曾思瀚 
翻譯︰manki

10 安息日,耶穌在一所會堂裏教導人。 11 看啊,有一個婦人被邪靈附身,病了十八年,腰彎背駝,完全直不起身來。 12 耶穌看見她,就叫她過來,對她說:「婦人,你現在擺脫這病了。」 13 然後耶穌把雙手按在她身上,她的腰立刻挺直,她就不斷地頌讚神。 
14 會堂主管因為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就很生氣,對羣眾說:「有六天可以工作;你們來求醫,要在那些日子,不要在安息日。」15 主回答他說:「偽君子啊,你們哪一個在安息日不解開棚裏的牛或驢,牽去給牠水喝呢? 16 這個婦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被撒但捆綁了十八年,難道不應該在安息日這天給她解開捆綁嗎?」 
17 耶穌說這些話的時候,所有反對他的人都被羞辱了,而全體羣眾都因他所做的一切榮耀的事而喜樂。(新漢語譯本 路十三 10-17

 正當我撰寫路加福音的中文評注,我一邊也在關注香港抗爭運動。而我看到一連串來自香港基督教作者和牧師的文章,敲問同一問題:「『佔領香港』是否符合聖經原則?」。正反雙方都試圖聲稱某種正統教義來壓倒對方。有些宗派領袖和神學院院長趨之若鶩,嘗試依各自立場分辨是非,評論事件。有人更借用陳詞濫調「WWJD(「耶穌會做甚麼?」)直接宣告,若然耶穌在場,祂一定不會佔領香港。然而,不如我們先認識耶穌真實所作所為,而非斷章取義地推測耶穌會做甚麼,好嗎?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路加福音第十三章1017節跟今天處境出奇相似,並為我們提供了聖經在這種處境下的準
 經文作者記錄了耶穌其中一次對安息日嚴格規定的重要破戒,並加深一些宗教領袖對他的敵意。在這裡我們先要強調的是,在路加福音裡,耶穌和一眾猶太教領袖並非長期處於對抗的競爭狀態(參見路七 36)。但在這事故之中,猶太會堂的領袖不滿耶穌安息日治病。確切地說,路加使用「惱怒」這詞來形容那管治者的感受。而這詞在新約中不太常見,它描述的那種憤怒,是出於當規則被認為遭受侵犯。耶穌這位老師舉出了猶太法例中對待牲畜的方法,而這意味著:縱然猶太人盡力遵守安息日,但他們知道,還是要過正常生活,因而不得不作出某些默許。可見,無人想蒙受牲畜的虧損,但人不是重要過牲畜嗎? 
在審視這段的背景時,我們要知道即使就實踐而言,在猶太教裡,律法也有眾多不同解釋。而這正正就是我們理解如何活出基督信仰的出發點。這些律法(因應實情而出現)的變化,總是使那些以為自己總是對的人難以理解。但事實是,我們並不總是對的,而反對的聲音也不總是錯。究竟哪種解讀更好呢?以下四段經文的含義將會解答。
 首先,這故事的重點不單是違反規與否的問題,而是權力的問題。在這裡,耶穌代表的是反對的聲音。然而,雖然反對的聲音出現了,但並不代表掌權的一方就能恣意迫害它。在這個故事裡,迫害者正是那權力強大的猶太會堂管治者。擁有超自然能力的耶穌,社會權力並不如猶太會堂管治者。相比起所有人,那個患病十八年的女人完全無權無勢。但在這件事上,這把無權無勢的聲音卻至重要。在路加福音裡,當弱勢的一方做了正確的事,而且威脅到強權一方時,迫害就總是發生。同時,在路加福音,弱者的尊嚴都被疾病剝奪,採用有利於他們的解讀是我們繼續前進的最好路徑,而且耶穌已經揭示了這條路。
 接著,耶穌關心人的生命多過單單一種「正確」操練信仰的方式。對比起這段經文的流行詮釋(稍微反猶),其實耶穌從不反對保留安息日,但是相比起規條,他更看重那女人的尊嚴。祂不在乎那些在上位者怎樣解釋某些習俗。猶太會堂管治者在路加福音十三章十四節的聲明「一星期之中我們有六天完成工作,你們如果來求醫,要在那些日子,但不要在安息日。」這看似公正嚴明。耶穌不可以延遲祂的行為到星期一嗎?當然,祂可以,但藉著立即治癒她,不想拖延性命,並為那婦人爭取尊嚴,因為毫無尊嚴地多活一天,實在太多。 
然後,合法並不等同符合道德。一個人可以絕不道德,卻完全合法。在猶太會堂領袖而言,耶穌治病是一個合法與否的問題。但耶穌認為,這關乎到合適的對錯標準、國度倫理的則和人類尊嚴的原則。爭論當中,行為合法與否,耶穌絕口不提,不像很多香港基督教領袖那麼熱衷為「相對正義」的政府辯護。耶穌沒有錯綜複雜地釋經,因為人們詮釋上帝規定,要以「人的尊嚴」為大前提,無一處而不用。道德源於承認人的尊嚴,並非抽象的律法。
最後,在宗教裡,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是已經意味著衝突。有時候,為了爭奪一處地方,就會有規模更大、情況更激烈的鬥爭。注意耶穌的治病十分刻意,針對此時此地:在安息日的猶太會堂。那幾乎是最容易有爭論的地方。在這雷池之界,耶穌並不是在說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合法,相反,他只是利用這個空間展示他的真理。若然一個空間不但沒有公義,而且充滿不公義,就應撥亂反正,正如耶穌所做。耶穌的行動正正展現真理,這真理在你爭我奪的會堂裡呈現,毫不抽象。這真理意味人要守安息日,但由於人的尊嚴,耶穌就打破所謂的真理,不守安息日。 
《路加福音》的其中一位讀者是西奧菲勒斯(希臘文譯音,意即上帝的朋友或愛上帝),他是政府行政官員,而在他的工作和信仰群體裡,常要應付這種倫理問題,因為他位高權重。路加的作品就是用來提醒那些有權有勢和趨炎附勢的人,甚麼才是天國首要的事。在這安息日的猶太會堂裡,真正首要的事,是人的尊嚴。


每當問道「佔領香港符合真理嗎?」,我們通常著眼於行事方法,這等同問「穿皮鞋或者戴絲製的領帶符合真理嗎」一樣不明大義。問題不在於方式,方式本身沒有立場。問題在於方式背後的原則,究竟是否合乎道德、遵從真理?有時,墨守成規地問「甚麼甚麼符合真理嗎?」很錯,尤其當人權、尊嚴危在旦夕。香港政府暴力清場,麻木不仁,若果有人為之辯護,他就在擁護敵基督教價值觀,侮辱人性尊嚴。

新同工Paul Sir 專訪


訪問/整理:鏜、manki、Kate
文:鏜


基:可否分享一下你的信主經過?
張:我從小返教會學校,小學畢業後亦有參加團契,但很快便離開了。中學時代已懂賭馬,記得許多次帶著馬經和收音機返團契,團友讀聖經,我就刨馬經。那時的我性格孤僻,與家人朋友關係疏離,曾達三年之久,在家均以粗口招呼父母。一刻感到自己一無所有,回想心裡一直認定這位神,雙腳便已重踏教會門口。重返教會,積極事奉,很快便受洗了。接著跟父母修補關係,從前與父母吵架打架,現在則常常擁抱。


基:神學對你的信仰有甚麼啟發?
張:從小喜歡思考,高中讀《李天命的思考藝術》,覺得哲學對解釋福音有幫助,便一邊閱讀不同信仰書籍,一邊尋索呼召。修讀神學後,認識到自己的信仰思考和行為來自哪一套屬靈傳統,無論理性和感性層面都得到梳理。


基:誰是油基的鄰舍?
張:律法師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耶穌舉了例子反問:「誰是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呢?」律法師回答是那個憐憫他的人(路加福音十25-37)。耶穌的反問轉變了問題的定義:「劃分」誰是自己的鄰舍意味有人不是自己的鄰舍,耶穌卻問「怎樣」成為人的鄰舍?是憐憫人。

油麻地有很多不同的街坊鄰舍,教會不能全都涉足,只要按著本身的恩賜能力,認定某一個群體,成為重點服侍的鄰舍便能影響社區。而基道小學學生和家長是油基公認關心的鄰舍。


基:甚麼是教會?
張:神的子民、基督的肢體、聖靈相交的群體。標準答案!

基:有人尋求改良敬拜音樂技巧、有人批判講壇訊息、有人專注堂務和年度報告。而一式一樣的聖餐、洗禮和信經等教會傳統,則鮮有人細心思考箇中的信仰精華。如何知道自己身處教會核心而不至偏差?
張:認同你的觀察,這是普遍教會現象。有人認為教會的核心是大使命、大誡命,而信經包羅萬有,我無可能否定你。我們可以依靠聖靈結出果子,保羅寫信給歌羅西教會第一章便已講道:「這福音臨到你們中間,它也在世界各地不斷結果子,不斷增長,就正如你們聽見福音,靠着真理認識神恩惠的那天以來,福音也在你們中間不斷結果子,不斷增長一樣。好讓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討他喜歡;在各樣善行上結果子,對神的認識越發增長」(歌羅西書一6,10


基:福音又是甚麼?
張:福音是好消息,是耶穌本身。我們要作福音的見證,見證耶穌在我們生命的作為。除了獅子山下、努力奮鬥、由壞變好、由窮到富等成功見證之外,失敗、患難同樣經歷耶穌同在,同樣是見證。耶穌與我們是甘苦與共的。


基:世界又是甚麼?
張:受造物,神愛世界嘛!


基:教會如何回應世界?
張:應該說:教會怎樣在世界回應上帝,一班被呼召的群體怎樣回應上帝的呼召,而非受造物回應受造物。大使命或大誡命是信仰的基本,具體的還有社會關顧和政治責任。你的問題反映一些人的想法:「世界紛亂,教會有甚麼責任?怎樣履行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我們要做到甚麼甚麼、未信者譴責教會不應做甚麼甚麼等等,不要忘記責任背後是我們的那一位上帝,要先認識在上帝的救贖計劃下,教會在世界的歷史角色。

因此,有信徒或牧者會在中環實踐信仰;有的會在教會幫助信徒梳理信仰思緒。各人都有不同的信仰領受,我們都在世界回應上帝的呼召,只要結出聖靈果子便是。

樂在油樂園裡:專訪孔維樂傳道


訪問/整理:鏜、manki、Kate、chor(油樂園編委)
文:鏜


引言:
曾經在教會和不同機構事奉十多年的孔傳道(孔SIR),一改「社教關係」的體驗模式,全情投入油麻地社區,開辦社區報《油樂園》,將油麻地的人文生活與社區變遷,以不同信仰題材展現,派發給油麻地區內十多間教會,旨在豐富我們對基督群體的想像。今期《基道悅讀》與孔SIR──樂在《油樂園》裡。


基:油樂園出生?
孔:當我仍舊牧會時便帶青少年外展,接觸社區不同的群體,如:露宿者、甚至有背景的人,讓青少年在堂會以外的世界消化信仰。現在希望延續這份精神,站在社區中間,作出一種解讀,將基督信仰深化。油樂園便誕生了。


基:油樂園定位?
孔:中世紀教會在社區扮演重要角色,座堂是社區規劃的核心,堂區之間建立網絡共同牧養。我在想,《油樂園》能否成為教會的橋樑,堂會之間以這份刊物為文本,互相溝通和牧養油麻地社區;共同述社區的歷史和變遷。《油樂園》內容涉足三個範疇:社區歷史、少數群體和小店經營的故事,希望實驗十期。


基:過程中有甚麼發現?
孔:中間認識了幾位一直活躍於建立社區的人,例如:「平等分享行動」的Benson Tsang和《就係唔幫襯地產商》的龐一鳴。在此,你會發現一些人因為忙著糊口而返不到教會。我們過時過節會到離島退修,但他們做少一日生意,便可能付不起昂貴租金。這樣,我們一直相信及實踐的一套福傳思維方式,可能不能惠及他們。難道你等他們退休才邀請他們嗎?我嘗試設身處地思考信仰,發覺教會以外的群體的需要比教會內的要大。


基:教會與社區關係的演變?
孔:從前基道小學部份老師積極關懷服侍小朋友和街坊,鄰舍關係密切;現在,這一代長大成人,卻已不住在這個社區,生活形態不同了,逢星期六日往返教會都是點對點,參加聚會後吃個飯逛一逛便離開。這樣,教會對社區的感情不多,漸漸與身處的社區抽離。

另一方面,教會發展思維影響我們對社區的認知。如果想發展大型教會,講人數增長,便以事工服務形式吸納會眾,最終社區以外的人看見我們的服務供應,便吸納過來。教會發展的目標並不植根社區。幸好,我們可以透過基道小學關懷油麻地的小朋友、家長,他們在社區找到我們。


基:社區是基督群體的一部份?
孔:是一個生活場景。當然,一個人受洗加入教會,成為基督的肢體。然而,道成肉身的耶穌與社區同在,互為影響、分而不離。像五餅二魚的故事一樣:群眾跟著耶穌,可謂穿州過省。耶穌講論神國的事、醫病和分享食物,沒有重要或次要的,因為神蹟是神國降臨的記號,而五餅二魚是指向彌賽亞筵席,彌賽亞就是耶穌。

因此,牧者不只在上班時間、會眾也不一定在探訪事工中,才接觸社區人士。教會並不提供服務,因此,牧者下班、會眾路過油麻地,也可與他們結交朋友。


基:如何理解彌賽亞筵席?
彌賽亞筵席的重點是同枱食飯。教會與被邀請的朋友一起分享食物,進一步的是邀請他們一起做飯,甚至我們首先移動,到他們當中建立團契。去年活化廳和德昌里兩個油麻地藝術文化團體,就籌辦了一個名為「這家無牆.橋城故事」的展覽,他們還去到渡船街天橋底與露宿者一起打邊爐。

論到「剩食」(意把我們宴會剩餘的食物分享給有需要的人),我認為有先後次序、甚至帶有社會階級性:我食剩才到你食。再者,透過加工物流程序,施與受的人可以從沒見過,沒有關係建立可言的,因此「剩食」並非彌賽亞筵席。


基:如果油麻地人的生活體現了統治階級的壓迫,教會作為道路、真理與生命的載體,她在社區的靈性操練怎樣?
我感到香港正邁向極權統治的方向。如果香港有日去到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的狀況:因為信耶穌和行善而被敵對,我認為教會今日便要為下一代信徒祈禱,培養他們的道德勇氣,塑造一種負十架、走窄路的信徒品格,將認信與終末的盼望傳承下去。

士每拿教會主教坡旅甲(Polycarp, 69-155 AD)被解赴競技場,示每拿的巡撫為要救他,給他最後機會,只要他在眾人面前否認基督,便得釋放。坡旅甲對他說:「86 年來我一直事奉我的主,祂從沒虧待我,我又怎能褻瀆那位拯救我的王?」坡旅甲說他是基督徒,暴民一湧而上,將他燒死。

當然,朝代的更迭並不影響天國降臨,天國並不需要英雄偉人,一位平凡信徒也能參與上帝救贖世界的工作。因此,當我們將神國的敍事拉進一己人生目標或家庭計劃的敍事時(例如:事業有成、置業、子女出國留學等諸般的本事),盧雲卻邀請我們效法基督,向下移動。向下的生命就是不操控生命、交託生命,透過具體行動,把一杯涼水給這些小人物中的一個喝,只因為他是耶穌的門徒,這些事既做在這些弟兄中一個最卑微的身上,就是做在耶穌身上了(太十42;廿五40)。

《約翰福音》參考書目

有關《約翰福音》釋經書數不勝數,編輯部只是略作推介,還有很多釋經系列的書值得參考,包括丁道爾、天道、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Sacra Pagina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天主教),ANTC,NIV,NBC,NIGTC,NICNT等。


書名 :       約翰福音註釋 卡森著 潘秋松譯.
作者 :       Carson, D. A.
出版社 :   South Pasadena, CA : 美國麥種傳道會, 2007.
叢書 :       麥種聖經註釋
🌟朝聖之作,若你是Carson的粉絲,這書不能不讀,享譽已久,值得一看。


書名 :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 an introduction with commentary and notes on the 
                  Greek text / C. K. Barrett
作者 :       Barrett, C. K. (Charles Kingsley), 1917-
出版社 :   Philadelphia : Westminster, 1978.
🌟經典老牌,原文釋經,品質保證,耐心細讀,必有所得。



書名 :       耶穌所傳的福音 約翰 麥卡瑟著 蔡麗芬譯
作者 :       MacArthur, John, 1939-
出版社 :   South Pasadena, Calif. : 美國麥種傳道會 2010.
叢書 :       Focus
 🌟約翰 麥卡瑟(MacArthur, John)美國著名牧者,其講道已為人津津樂道,而本書堪稱為麥卡瑟的代表作,作者所討論的核心,就是「成為一個基督徒是什麼意思?」,值得反思。



書名 :       John's wisdom : a commentary on the Fourth Gospel / Ben Witherington III.
作者 :       Witherington, Ben, 1951-
出版社:     Louisville, Ky. :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c1995.
🌟喜歡Ben Witherington III 的粉絲,一定被他的睿智所吸引,其釋經往往多從社會、經濟、文化的角度反思經文,以饗讀者。 但C.A Carson卻批評此書的基督論不夠鮮明,有待您的考證。



書名 :       約翰福音文學註釋 孫寶玲著.
作者 :       孫寶玲.
出版社 :   香港 天道, 2001.
叢書 :       文學釋經系列
🌟若你是文學愛好者,不妨一看孫寶玲博士以文學手法帶領讀者窺見《約翰福音》,欣賞福音書中敘事所呈現的世界,繼而掌握敘事經文的信息。



書名 :       約翰福音 郭乃弘著.
作者 :       郭乃弘
出版社:    香港 基督徒學會, c1998.
叢書 :       現代人釋經叢書 ; 3
🌟此書乃非一般的釋經書,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釋經書,是作者智慧之作,揉合其牧會的體會及神學的學問,讓今日信徒重新認識福音與行動的書。



書名 :       聖經靈修版──約翰福音
出版社     :       香港 國際聖經協會, c1996.
 🌟薄薄的一本靈修書,內容毫不馬虎,含大量問題引領信徒思考信仰與生活。



書名 :       聖經──串珠.註釋本
作者 :       中國神學研究院
出版社: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 c2010.
🌟推薦這書實在有點取巧,它不只是約翰福音,乃整本聖經的實用參考書。有各經卷簡介、經文字義註釋、反省應用問題等。最厲害是列出相關參考經文出處,對理解某一經文、詞句提供很好的背景導讀,實在是每位信徒必備的助讀「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