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i
一天帶孩子到圖書館借書,無意中看到這繪本,不用十分鐘便看完,卻被書中的圖畫和文字所感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人活在納粹黨的恐怖獨裁統治之下。當時有一位鮮為人知的伊雷娜‧辛德勒(Irena Sendler, 1910-2008),她毫不畏懼強權,冒險幫助猶太孩童,不讓他們被帶至納粹集中營。為了讓孩童未來能夠與父母團聚,她記錄他們的真實身分,並且保存在瓶中。即使遭遇生命危險,伊蕾娜仍然無私奉獻,展現了女性的勇氣、柔軟與堅韌。最終,她拯救了二千五百名猶太孩童。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時,伊蕾娜是一名護士,在華沙社會救濟局工作,負責管理華沙的救濟食堂。1942年,納粹在華沙建立了一個「Ghetto」,即猶太人集中居住區。伊蕾娜看到區內極差的生活條件,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於是她參加了 「支援猶太人委員會」。很快,她與許多猶太家庭建立聯繫,主動向這些家庭建議,讓她把他們的孩子帶出集中區。這意味著父母要決定是否與兒女分離——如果選擇不,那就只能等死。究竟是選擇全家一起行到生命的終點,還是與兒女分離讓他們有一線生機,這是很艱難的抉擇。
伊蕾娜的行動讓這些家庭的孩童有一線的生存機會。她也是一個母親,她完全明白,行動的困難就是使家長接受與孩子分離。有時候,當伊蕾娜和助手去探訪一些家庭,試圖說服他們改變主意時,卻發現這些家庭已被強行押上火車,駛向死亡之地了。此情此景更堅定伊蕾娜救助猶太孩童的決心。
若只有她一個人行動當然沒有可能成功,當中有很多人也在自己的崗位暗中幫助,有朋友與她同行,有社會救濟局的人幫助製造假證件,有牧師幫助在出生證簽名,有高級官員幫助在身份證簽名,每個人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來行動。當時華沙城到處是冷酷無情的告密者,納粹秘密警察每天四處搜尋從隔離區逃跑的猶太人。
這樣沉重的故事,製作成兒童繪本,為何要讓孩子接觸這些殘酷的歷史?有何意義?讓他們活在童話世界不是更好嗎?筆者沒有答案。但筆者相信小孩子的能力,他們未必完全明白,但當繪本中的圖畫和文字,進入他們的閱讀世界後,他們會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我們也可以提供適當的引導。
我們作父母的,普遍期望可以給孩子一個健康平安的環境成長,讓他們能擁抱開心快樂的童年,學習人生中各種功課。可是大環境的變化,從前成長的地方消失了,我們感到憤怒、沮喪、無語、無力……內心充滿不確定與不安。而現在孩子所面對的學習與成長現境,複雜得連我們成人也吃不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又要教導孩子善良,充滿著艱難與挑戰。
伊蕾娜的行動正正鼓勵著我們,縱然在黑暗艱難的環境下,人可以堅持自己的決心和意志,有勇氣地選擇善良地生活,善用自己的身份救助危難的人。其實她與我們一樣,都只是平凡的人,對大環境的變化沒有任何改變的能力,但在自己細小的範圍內,其實還有不少事情可做。
過去,我們像深深地被跌了一跤,身體被外力一撞倒下,動作停滯了,時間停止了,身體受傷了,甚至連要行的路也被破壞了。被停下來的時候,讓我們回望整個過程,從而了解和明白跌倒的真實感受和狀態,才能重新站起,再重新學習,繼續人生的功課,繼續在黑暗中燃亮微光。
「我本來可以做的更多,自責將伴隨我到死。」
「我播下的不是糧食的種子,而是做好事的種子。盡力組成做好事的鏈條吧,讓大家都來呵護它,讓好事越做越多。 」 —伊蕾娜.辛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