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第11期:喜愛讀聖經

M2414戰地呼聲之高棉的頭排兵


文:樹根(差傳委員會柬埔寨事工小組)

編按:M2414地呼聲M2414是指馬太福音(M Matthew 的英文縮寫)2414的宣教場景。「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纔來到。」那是一幅活生生的屬靈戰場圖畫,我們所派出去的宣教士就是天父在戰場上的頭排兵。透過他們的生命點滴,展示需要,好叫我們動慈心,努力做好後勤部支援工作:金錢,禱告,關懷,向天父吶喊,或索性回應呼召一同當兵。
  
山洞微聲

回想呂sir夫婦的首兩期宣教戰場經歷。人累了,總歸希望躲在山洞裏回回氣,思想為何我在這裏。他倆走出山洞之前,筆者親身經歷一個片段,使我深深體會天父是絕對不會把摯愛的孩子,頭排兵送上戰場後,又不顧他們生死。祂永遠與他們同行。那一年,我跑柬埔寨探望他倆。有一次,他領筆者探訪那裏的辦事處。我們站在差會二樓走廊,正談著。突然,一把聲音從地面喊上來,「呂Sir,呂Sir!」。他露出一個不可思議的表情,原來呂sir以前在香港領他歸主。竟然在這裏相逢,而且是跟著短宣隊來!是他結的果子呀!他那刻的喜悅和激動,看似小事一樁,但卻教我深深的感受到一點變化──「東,你返嚟喇!」。神準備領他出洞了!

驟見新光 奔向美門

往後的日子,神又透過那裏的戰場同工,帶領呂sir的眼光超越華僑教會的需要,望向外省。那些日子,他經常往來柬埔寨外省與金邊之間,驚嘆天父帶他們出洞後,讓他驟然見新光。天父又出手。新光事工的名稱就把天父的恩典與安排,一言說盡──慈心,奇跡,恩典,前進。

在金邊跑多了,誰都會像呂sir夫婦一樣,驚覺柬埔寨、金邊在變天。天父正為祂的頭排兵開路。衛星城市一個個發展起來,神又領他倆看到美門的呼召。他們分享美門事工的遠景時,深覺天父的那一條看不見的線,山洞──新光──美門,耶和華就是那領軍的元帥哦!

筆者最近重讀一個在非洲的宣教士傳記。書名就是《因為愛,我在這裏!(Compelled by LOVE)》,副題是---你的心被神的愛所激動,你的行動就能改變世界。執筆時,腦海裏出現呂sir夫婦的圖畫,就是這句話,因為愛,他們在那裏。因為他們愛柬埔寨的靈魂,他倆正等著更多油基的戰友到那裏與他倆並肩作戰,收獲靈魂去!

你,來嗎?
你,聽到柬埔寨兒童的喊聲嗎?
你,看到柬埔寨人正站在美門揮手呢?

那裏有更多更多的美門在盼著呢!



聖經的翻譯過程


文:阿米、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網站

教會的讀經運動已推行了三個多月,你的讀經計劃進度如何?完成了整本聖經百份之幾?你可能知道整本聖經共有66卷書,但你是否知道聖經內共有多少章,有多少節?

原來在世界某些地方,有些信徒對這個問題非常關心,要常常計算著今天「完成」了多少章,多少節聖經。但如何努力,可能大概每天只能完成半章聖經,甚至更少...... 可能你已經猜出我想講的是什麼。沒錯,世界上原來有許多聖經翻譯人隊工,每天都在「跑數字」,期望今天可以翻譯多少節聖經,多少個月才完成一卷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拼搏著,與時間競賽。聖經的翻譯工作是一條漫長、孤單、需要極大耐力的道路,很需要來自世界各方的基督徒不住禱告。

究竟翻譯聖經的過程會是怎樣?以下是一系列聖經翻譯過程說明。

預備印刷神的話語


文:Heather J. Pubols, Marc Ewell威克理夫國際聯會

聖經翻譯完成後至成為一本可放在手裡閱讀的聖經,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但容易被人忽略的工作,就是排版,及加入其他有用的資料(如標題、圖片、註解、地圖,列表等)。別小看這個工序所要花廢的精力!就我們的實際經驗,要為新翻譯的經文排列成為容易閱讀的版面,往往需要三至四個月(羅馬英文字母),甚至半年以上的時間(通常是非英文字母的少數民族獨特字母)來解決各種問題。

甚麼是聖經排版?

聖經排版是利用軟件程式,把完成翻譯的聖經輸入電腦,以電子方式逐頁排版。排版員加入圖片、地圖、註解、參考資料、章節數目、標題,以及其他周邊資料如詞彙、引言和目錄。每一頁都經過精心設計,才成為一本完整的書。排版員也要檢查書本內容是否前後一致,包括標點符號、大小寫、標題、引文等等。

聖經排版如何配合聖經的翻譯過程?

一般來說,排版是聖經付印前的最後階段。這個步驟前,聖經先被翻譯成初稿,讓相關人士審稿、複審、再修改。翻譯顧問複審譯文,為要確保譯文的意思符合聖經原文的意思。來到排版階段,所有與聖經有關的工作經已處理。排版員職責是確保出版書本的各項細節都正確無誤,讓讀者更容易閱讀。

聖經排版需時多久?

整本聖經排版一般需時34個月;新約聖經則最多68個星期內。

為何排版這麼重要?

若排版妥當,你根本不會發現它的存在。但是,格式若出現小毛病,例如引號不一致、句子開首沒有大寫或其他類似問題,都對讀者造成障礙。我們希望所印刷的聖經沒有任何令人分心的問題,令讀者更易掌握其意思。

甚麼人最適合當排版員?

基本上,最要緊是愛慕神的話並對其有感動。你並不需要有多年翻譯聖經或桌面印刷的經驗。但是,你需要心細如塵,小心謹慎,並且願意投身於隨時費上4個月的聖經工作。如你有這樣的心志,你便會是一個稱職的排版員。

排版員在哪裏工作?

過往通常都與一群排版員,面對面在排版中心工作。但隨著互聯網興起,我們有更多選擇,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修改同一文稿。例如,流動排版員通常會花上兩星期至兩個月時間,與譯經隊一起工作,然後才回家把工作完成。

排版工作最有價值是甚麼?

一個婦女收到多哥的莫巴語(Moba)聖經。她一邊讀,一邊淚流滿面:「這麼多年我以為只有牧師才能明白神的話;但現在我正在閱讀聖經,我也能明白神對我說的話了。」這就是關鍵──讓信徒直接聆聽神的聲音。

信徒如何為聖經排版工作祈禱?
  • 為更多人投身排版員的行列,特別是長期委身的人
  • 很多翻譯項目即將完成,譯稿要進行排版,讓翻譯員可以投身其他新項目
  • 主要排版中心的檔期已預約得密密麻麻,希望有更多人在世界各地進行排版工作。


註:©文章按創意共享版權方式授權轉載。文章經編輯修訂,此為節錄版,原文可參閱http://www.wycliffe.net/stories/tabid/67/Default.aspx?id=3906&pg=1&country=SF&library=T

愛與福音的見證:一份油基給家長40年情不變的珍貴禮物

文:珍基道小學畢業生、JP開心家長組

歲月流金:夢境成真

油麻地基道堂在1980年,有蕭執事、陳姊妹兩位屬靈前輩開始做夢,希望開展基小家長的福音工作。而當時油基堂剛從基道堂分出來時間不長,教會成年的會友不多,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大部份都年紀小,很多還在求學階段。雖然如此,教會藉這異象,開始織夢。我剛受洗不久,就有幸和一位弟兄跟著陳姊妹學習帶家長小組,他們主要是帶領基道小學生返兒童主日學的家長。我們這些參與家長事工的年青小伙子,只是剛踏足社會工作,未有足夠人生經驗,甚至連戀愛拍拖的經驗都未有,就不知天高地厚地開始家長小組的事奉。我們又要耐心聆聽家長講家庭的事和教養兒女的辛苦,還要帶他們做些小手工,甚至更膽粗粗帶家長查聖經看耶穌生平。我在這裡願意與大家分享,我們就算各樣看來都不合適,沒有相應的能力和人生經驗,但只要肯願意順服去事奉,神就會使用你去作祂的工。

神恩眷顧:接力無間

歲月流逝,油基家的牧者在跟著的幾年間不斷更換,我亦離開香港到外地讀書。但感謝神的保守,基小學生家長的福音事工仍然沒有停止。上帝興起一些有心的弟兄姊妹,當中包括李尚傑執事,一直延續著家長的福音事工。藉著他們默默耕耘的努力,家長小組演變成為成人小組。於1994年,我亦從海外回港,有幸看見摩西團契成立(即前身為成人小組)。有見於此,我實在為教會充滿感恩,感謝神的保守和賜福。「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

1995年陳牧師剛到油基家,隨即與有心的弟兄姊妹開拓家長福音事工,我亦有幸參與其中,牧者還帶領著我們到崇真會教會訪問,當時他們做家長福音工作很有經驗。讓我們可以學習前人的經驗,希望能夠應用於油基家。

1995年開始,基小家長福音工作不容易做。透過教會摩西團、傳道部及一些熱心的弟兄姊妹合力舉辦活動及家長班接觸到家長,有家長願意信主,在摩西團裡成長,並受洗加入教會。1998年,我因著兒子的出世,暫停參與家長福音工作。而陳牧師則帶著已經信主的幾位家長姊妹,平日在基道小學開小組接觸家長,不斷做傳福音的工作。

以愛還愛:薪火相傳

在這些年裡,油基很多弟兄姊妹建立家庭,養兒育女,更多的成熟家庭建立起來。2011年,有弟兄姊妹對基道小學家長的福音工作再度燃起熱心,開始延續這個福音的夢。成立 JP Joyful Parents

基小家長來自不同背景,對教會弟兄姊妹來說,我們何來各方各面的生活經驗呢 ? 「非勢力,非才能,乃是靠主方能成事。」主使用 JP 團隊,將主的愛、福音傳給家長,我們縱然辛苦努力,仍以信心等待更多的家長信主。是的,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親愛的弟兄姊妹,若你是基小的畢業生,起來 ! 還福音的債,將你們所領受的恩典,服侍基道小學學生和家長。如果你不是畢業生,不論你是年紀小、無人生經驗,都可以學習服侍。又無論你是未婚的、已婚的、有兒女的,均需要你來傳承家長福音使命,繼續編織油基夢,讓上帝來幫助我們完夢吧 !
                                                                                                                                                                                               


你也可以勸人與神和好


文:Eric

¼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五:18

今年油基家有兩項主要的福音事工,啓發課程和佈道會。油基好一段日子沒有辦全教會性的佈道會了,特別希望弟兄姊妹關注,盼望主帶領我們一起去打魚,得人如得魚。

佈道會計劃於12月舉辦,主題是「聖誕快樂嗎?」。舉目觀看,目前不少香港市民對本地社會、政經民生問題有很多不滿,不少人好像生活在困惑絕望裡。我們沒有辦法可幫助他們解決以上問題,但是我們知道耶穌才是他們的幫助,是他們唯一的拯救,因為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6)。 盼望主藉著佈道會的信息引導未信者,像我們一樣能找到生命的主,生命被主改變。

我們正籌備佈道會的工作,求主挑旺我們各人傳福音的火熱心志,積極參與,好好裝備自己,恆切為籌備工作,為邀請的福音對象祈禱,求聖靈引導我們努力領人歸主。

「但神怎樣驗中了我們,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樣講,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帖前二:4

O Captain, My Captain! 噢!我的隊長!

文:聲叔叔(明道堂 職成部)

領導應是從何方而來,對現代「教會式管理層」來說,必能列舉數十項以上領導原則。 但我們必須細心研讀聖經中歷史敍述,如出埃及記十七:8-14,亞瑪力人來在利非訂和以色列人爭戰。摩西對約書亞說:「你為我們選出人來,出去和亞瑪力人爭戰」摩西拿着神的杖,站在山頂上。他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

上帝特意要約書亞謹記,他作為領袖雖然勝過敵軍亞瑪力人,但實質領導乃從耶和華開始。如果領袖是指擁有權力和責任的崗位持有人,則不是所有基督徒都是領袖。然而,如果領袖是指一個人與別人建立了關係,從而影響對方的行為,價值取向,或態度,那麼我認為所有基督徒都應該是領袖。《關係式領導,沃爾特‧賴特著,P.36》

讓我們思考,作為教會牧者、執事、平信徒領袖們,領導不應單單「説」聖經屬靈話語權威,也不是崗位架構的「話事人」,理應是在這種互相關係裡,表裏一致,全整的生命流露。

2015年油基的三年計劃是喜愛讀聖經,作主門徒,拓展神國。眼看明道堂被孕育出來,此項目,領導是從是從上帝開始。

「你們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點不能幫助。他的氣一斷,就歸回塵土,他所打算的,當日就消滅了,以雅各的神為幫助,仰望耶和華他的神,這人便為有福!」 (詩篇一四六:3-5)

油基2015對聯比賽結果

二月二十二日是油基家一年一度的新春團拜,當天也是新春讀經「對聯」創作比賽的頒獎禮。是次創作比賽有20團契/祈禱區/小組共53個對聯參賽。從大家的作品中,都流露著對親近主的渴求、和鼓勵弟兄姊妹讀經的心事。教牧同工擔任評判,得獎結果如下:

冠軍:
「一心一意讀聖經,全心全意求復興」(港島區祈禱組第一小組)

亞軍:
「敬畏耶穌讚頌聲,仰望上帝齊讀經」(家庭B團男子組,kk)

季軍:
「天天讀經心靈足,聖靈果子堆滿屋」(但以理團,kingkong)


優異獎(排名不分先後):

「新年立志攀高峯,天天讀經樂其中」(清泉團女子組,麗)

「信徒多讀經,靈命不結冰」(但以理團,kingkong)

「春暖人間思神道,秋收冬至結靈果」(長沙灣祈禱區,潘生)

「聖經內有神心意,努力實踐福必至」(阿基拉、百居拉組,利太)

「讀聖經 智慧增,行真道 生命深」(港島區祈禱組第二小組)

「聖言培植 葉子常青,活水恩澤 果子滿盈」(港島區祈禱組第三小組,平)


願神藉它的話更新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每天行在祂的心意中。



我信讀經


文:michelle

上帝沒有「嘭」一聲把聖經從石頭爆出來。《聖經》數十位作者身處的年代、政治背景,社會經濟地位相異,但因著上帝的信實,它經過歷史進入人類世界,從口述、筆錄、謄寫、印刷術的發明等等,令微小的人類更感上帝的奇妙作為。當然不能忘記很特別的一幕:上帝親自在西乃山用指頭寫下十誡到石版上(出廿四:12),吩咐以色列人--祂的子民遵守。

前油基堂實習神學生蔣文忠撰寫的《我信讀經》,厚度不過半截手指頭,但內容和探討的問題不是「小兒科」。既然油基訂定三年讀經計劃,此時閱讀它,甚為合適。書共分兩部分:思想篇和查經篇。查經篇則以《路加福音》為主軸,共分六次查經。每次作者提供查經章節、引言、背景和約十條查經問題供討論。最後更有參考答案。思想篇共八個專題內容如下:

  • 何謂聖經
  • 奇妙聖經世界
  • 讀經的歷程
  • 從個人讀經到群體讀經
  • 由誰解釋聖經
  • 釋經群體的使命
  • 歸納式研經的意義與再思
  • 讀經者的屬靈生命


無人可壟斷聖經的解釋

作者用極為淺白的語言帶領信徒進入聖經世界。每個探討題目只有數頁紙,各自有討論問題,筆者只分享較深刻的兩三點。現時年中大大小小聖經講座因為有著名學者主講,可能平日缺席母會崇拜的信徒都會蜂擁而至。或者團契聚會查經時,大家都會參考「權威」釋經書,希望不會出錯。不過,作者提醒我們,「神賜每一個讀經者讀經的權柄,也包括釋經的權柄。因為釋經的目的是更深認識神,更明白如何與祂建立關係。」(頁52)。他認為信徒必須親自閱讀聖經。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透過重複閱讀,即使是數節經文,以至整本聖經。由「人讀經」慢慢變成「經讀人」,接收第一手資料。

讀經不是一個人的事

讀經是個人的屬靈操練,但同時作者強調群體讀經十分重要。印刷術普及之前,信徒只有在教會才能聽到聖言。男人、女人、母親、長者,理科生、文科生……各人因著不同成長背景,讀經關注地方不盡相同,對上帝話語有不同領受。一起查經可彼此分享、討論和印證,擴闊思考和讀經方式,這樣才不至讀錯經。一個信徒讀經解經「幾叻」,還是需要有團契,和弟兄姊妹彼此藉經文紮根和經歷生命。

神親自模塑讀經路

今次因《基道悅讀》重看此書,再仿傚Barry Sir回看多年讀經歷程,沒想到隱約和作者觀點遙距呼應。筆者就讀基道小學,自小上聖經課,聖經ABC總算略有皮毛。到中學、大學,聖經總算看完數遍。不過,看完就如過眼雲煙,要做好人、建立良好品格等行為,其實不看也記得。這些時代,不要說謊、要愛人,聖經頗像教條式,看完跟著做就是了。

大學時代在油基上主日學,經歷不同風格的神學生帶領。可算是開了認真查經之門。有神學生拿聖經叢書,設計填充題工作紙,助我們研讀聖經。上堂仍然沉悶,不過眼界大開,原來聖經可以當學術研究,十分吸引喜歡讀書的我。有點讀上腦,非常渴望聖經字面以外的「真實」、「深層」意思。

讀經原來很有趣

直至遇上本書作者,我們都叫他Barry Sir。他沒有帶來釋經書,每次上課只印並排版的聖經,然後邊問邊答,我們就這樣從《雅各書》開始。第一課,他已抛出數條問題,刺激讀了十多年聖經的我:聖經是神寫還是人寫?是敍事還是教條?閱讀時應客觀還是主觀?自小學一年級,「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聖經等於神的話語早已深刻我心,這些問題從沒想過。這一問,令主日學變得有趣,一切問題都可以討論,什麼問題都可以亂問,然後回答的又是主日學的同學。聖經原來可以很有趣。

平時,實習神學生只會帶一個主日學課程。我們這一班卻自願留堂,查完一卷又一卷,直至Barry Sir實習期結束。這班同學,恰巧大部分都是以諾團團友。想不到一個查經班主日學,無意間塑造我們成為喜歡查經的團契,一直至今。我們仍是每月兩次查經,由不同團友輪流負責,風格各異,有團友會一段段查,一節節查,甚至一個個字查考,嚴肅有時,詼諧有時,靈意解經有時,尋根究底也有時。負責人只是抛磚引玉,我們一起討論爭辯,可能帶著更多問題離開。有時經文和生命經歷彼此呼應,更是難忘。

面向不同階層的聖經

2009年至2011年到芬蘭讀書,當時決定好好返教會,為神所用。來到一所普通話為主的華人教會,大家的教育水平不盡相同,有讀書的、有開餐館的、有當清潔工、護士或在諾基亞打工……甚至有傾盡家財、欠債纍纍為了來芬蘭,期望申請難民身份居留。雖是中國人,但不同地區地域人文風格,有著天淵之別,不是簡單識講普通話就能處理。

中國沒有普及基督教團體辦學,不少信徒都要從零開始。對於飄泊外地,整天想如何搵食謀生、光宗耀祖、學芬蘭文,文化差異,還有內地習非成是的價值觀……大堆生活問題未解決,如何能令他們對信仰有興趣?信仰真能幫他們?一些我們理所當然的問題,隨時引起激辯。例如一位弟兄認為,主耶穌是神,祂被釘十字架時不會感到痛楚。較難忘是曾帶領中年男士小組查考參孫的故事,和年紀相若的小組成長八課。

當時有一個小組,查經組長很勤力帶查經,信仰知識亦較其他淵博許多。但漸漸,很奇怪,那些組員把組長說的看成絕對真理和唯一解釋,經常把組長話放在口邊。結果這組長把小組的人全帶走,自立另一間「教會」,對教會造成很大傷害。後來才知這人有耶和華見証人的背景。所以,讀錯經,把解經訴諸「權威人士」可以「好大鑊」。

直至懷孕,生下女兒,每每讀到聖經有關「母親」、「兒女」的經文,感覺都截然不同。如何在換片煲粥仔睡眠不足時定時讀經,教女兒認識神,則成為現時每天學習的課題。不是「我」如何主動精研讀經方法,而是上帝親自透過生命中的人和事,模塑祂子民的讀經態度和心態,好叫我們更像祂。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讀經。
你的讀經故事又如何?讀經如何使你靈命轉化,經歷與上帝互動的過程?

讀 《絕嶺驕陽——與我們一樣性情的先知以利亞》


文:樹根

作者:何述儉牧師,恩福聖經學院,2014

何牧師這本絕嶺驕陽是從神而來的禮物。筆者渴望與弟兄姊妹分享這本書,希望弟兄姊妹的心靈更渴望讀經研經釋經,從正確理解聖經的處境裏,讀出自己生命的故事激勵自己造就同伴復興教會成就國度。

絕嶺,筆者聯想起史泰龍的一套電影絕嶺雄風。它一齣描述絕嶺間救人的故事。絕嶺,那種冷寂高傲艱苦的感覺,簡單又異常傳神地把一個被神賦予重任的聖經英雄前半生的事奉經歷帶出來。絕嶺,那是一個訓練的場景,成為神磨煉祂所重用的僕人的特訓營。絕嶺和以利亞是絕配!

說到驕陽,那熾熱的陽光,直逼心田,挑旺我們那藏在心底但又常常不夠熱度追求認識神,事奉神的火。還記得許多年前的一套電影暴雨驕陽,其中一幕老師邀請他的學生盯著學校歷史照片,讓他們聆聽死者的聲音,又帶他們站在桌子上,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自己周遭的世界。就像你和我,如果有人帶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臺階去讀聖經人物,他們一生在神手裏的經歷,那種激動心靈深處的感動,只有親歷其境的人,才能領會。

絕嶺驕陽主題,帶出了使命人生的素質。書名的副題,鑰詞是與我們一樣性情。從以利亞一生經歷,說明他與我們沒有什麽不同。絕望時,他的靈性會低落到要尋死,靈性高漲時,他會視困難如無物。我們的生命靈程也是如此真實。所以,作者說:「若果以利亞所以為神重用是因為他天資聰穎,又有著天生的個人魅力,那以利亞整個敘事便與我們毫無意義了。可是,雅各告訴我們: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各書五:17) 。所以,昔日以利亞的故事也可以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若我們細味以利亞絕嶺驕陽的人生,我們必能譜寫一部屬於自己的,榮耀神的人生!

書中其中一段,説到神引領以利亞到窮寡婦的地方,竟然就是耶洗別的家鄉,也是巴力的大本營。何牧師用了一個主場的比喻,生動地指出神就是要把以利亞放在對頭的主場,仍然使他分毫不損。誰勝誰負,不是一目了然嗎?書中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釋經生活應用例子,使我作爲信徒追求聖經真意和合乎真理的應用大大地被激勵

何牧師這本釋經書把以利亞的一生化作十篇講道,有釋經有信息有應用。原文釋經和博大詳盡的背景資料,進深閱讀書目,式式俱備。個人研經實用,也可小組團契一起研讀分享。實在是講道,研經,團契三合一的好書。


中文聖經譯本淺談

整理:michelle

新舊約聖經的原文是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新約)。現在看到的中文聖經,是先賢先信艱辛翻譯,為向華人傳福音的成果。活的語言會因著社會及文化與時並進,不斷更新演化,例如以前黑白粵語片年代,廣東話稱呼「嬰孩」為「蘇蝦」,現時已被「BB」代替(當然,近年BB又有新的意思,此處不贅)。考古學的發現,語言學的研究,華人經學家學習並掌握原文,直接翻譯成中文,而不是由英文譯本再譯成中文,亦推進和完善中文聖經的翻譯。聖經翻譯和修訂過程仍然持續,所以沒有任何譯本能稱為最好。本文約略介紹較為人認識的中文聖經譯本,其他譯本(基督教)朱寶惠、王宣忱和(天主教)吳經熊、徐匯修、宋安德、蕭靜山和鮑思高則略去。如對聖經古抄本、版本和譯本有興趣,可以參閱馬有藻博士的專著《聖經之源 抄本、版本、譯本與釋經》,詳述聖經抄本和譯本的故事。


和合本、和合本修定版

1890年,各國宣教機構在上海召開宣教大會,討論中文聖經的問題。為迎合不同教育程度讀者需要,決定根據1885年的英文修訂本把聖經譯為三個譯本:文理、淺文理和官話。1907年,適逢馬禮遜來華百週年,決定把文理與淺文理合併。至於《國語(官話)和合譯本》則於1906年完成新約,1919年完成舊約,負責修訂的七人委員會中,最終只有一人看見和合本面世,可見翻譯是一條未必看得見成果的孤獨道路。

經歷百年之久,語言和文法不斷更新轉變,對和合本進行修改呼聲不絕於耳。終於,2010年,和合本修訂版付印。要注意,這版本旨在修訂而非重譯,修訂時有三項原則:

  • 要以敬虔的心來修訂,其目的是要上帝的話更清楚明白
  • 修訂版希望改得愈少愈好;除非有必要修訂時才修訂
  • 修訂的篇章要使讀者在閱讀時仍感受和合本的文體及風格

呂振中譯本

呂振中(1898-1988)祖籍福建省南安縣水頭村樸里鎮,自曾祖父開始已舉家篤信基督教。他是少數獨自翻譯聖經的中國學者,主要以蘇特(alexander Souter)的希臘文新約聖經為版本。1946年完成新約,1970年譯畢舊約。其特色是較符合原文獨特的表達方法,所以讀起來有時令人覺得中文文法怪怪的。

呂振中何以決定翻譯聖經呢?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提到,「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惟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無北上希望。乃示象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種方法,開闢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於翌年2月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關於異像,其大兒子憶述,父親視察永福閩南神學院新地址樓上房間時,當晚親眼看到房間牆上、天花板,整個房間充滿發光的「經」字。這異象使父親深信從事譯經上主的旨意,即使在戰禍、貧窮等環境下仍能不辱使命。借用其小兒子的說話:「聖經是神的話語,是天父的家書。神藉著聖經教導萬國萬民,使他們認識神,認識真理」。


現代中文譯本

1971年聯合聖經公會贊助,由翻譯部主任尼達博士(Eugene Nida)主持,策劃翻譯適合中國人現代語文口味的聖經,編委會共有五人,於1975年完成新約,1979年完成舊約。

聖經新譯本及環球新譯本
1972年,中文聖經新譯會組成,《聖經新譯本》新約全書於1976年出版,舊約全書也於1992年完成。環球聖經公會於2001年正式成立,專責出版和推廣《聖經新譯本》,同年開始修訂計劃,名為《環球新譯本》,現已出版《四福音書》、《羅馬書》和《啟示錄》。


思高譯本

全名是「思高聖經譯釋本」,現時,由香港思高聖經學會出版,是羅馬教廷唯一認可法定的中文版本聖經,亦是天主教教會通用的聖經,代表另一種傳的譯本,翻譯風格和詞藻運用與和合本大有不同,具參考價值。

「我要到中國去翻譯《聖經》!」(《回憶錄》53頁)憑這決心,1907年誕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雷永明(Gabriele Maria Allegra),回應了上主的特別邀請到中國服務,並在其間展開將聖經原文翻譯為中文的工作。他1923 年加入小兄弟會(方濟會),在羅馬念書準備晉鐸時,深受同會前輩孟高維諾總主教(John of Montecorvino)的感動,--孟高維諾是抵達中國的第一位傳教士,曾把《聖詠》和《新約》翻譯成蒙古文。之後有許多人加入翻譯《聖經》書卷的行列,但總沒有人把整部《聖經》譯成中文。雷神父就立志把完整的中文《聖經》呈獻給中國人。他於1931年抵達上海,並自修中文。1944,他獨力完成《舊約》原文翻譯,但有感個人力量不足,於是向修會提議,成立一個聖經學會,培育人材以完成整個翻譯及出版聖經的工作,就是現在的「聖經思高學會」。1968年首部天主教中文聖經出版。他於1976年在香港辭世。

喜愛上主話,生命基督化!


文:陳牧師

當我們眾同工籌劃未來三年教會計劃時,我們深深體會到:人生的種種難關、生命的種種問題、教會的種種需要,都必須要歸根到神的話語裡,才能夠真正地面對!

我們的信念

我們深切相信,我們惟有重視神的話語,相信聖經是神給人的特別啟示,我們惟有培養喜愛神話語的心,生命才會更新,靈命才會進深。

資訊圖像時代的挑戰

進入資訊圖像時代後,我們每日都接觸數以萬計的訊息。這些資訊很多時真假難辨、圖像也有時好壞難辨!日間看見深刻印象的資料,有些更深藏在潛意識裡。夜間夢境會將它再呈現,日間看見其他相關景物也會聯想起來。試想,若我們常沾染不良資訊圖像,我們的心靈是何等被污染!相反,若我們常裝載的是神的話語,我們的心靈是何等被滋潤!這也是主耶穌所說的意思:「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了」(約十五:3

不重視聖經的後果嚴重

若我們的生命不重視神的話語,我們的心思意念很容易會被其他資訊佔據,被其他觀念充斥腦海。而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也容易會停留在以往的經驗裡,停留在傳統的框框裡,更甚者是只憑個人喜好,或只跟隨風氣。如此,我們的生命限制也不會突破,不會更新,也不會成長!

一幅美麗的圖畫

我們深切盼望看見弟兄姊妹的生命成長,盼望看見一幅美麗的圖畫,就是我們愈來愈喜愛神的話語!每日都有主的話藏在弟兄姊妹的心靈裡!讓我們的生命每日都認識主多一些,更愛主多一些,更像主多一些!讓我們都「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詩一:3

讓經文成為神對我們今日的說話

成青年的弟兄姊妹每日都應可吸收多些經文。而對年長及年幼的信徒,盼望我們每日也至少有一句金句經文唸在心中,反覆默想,讓經文成為神對我們今日的說話。是的,聖經如何會成為神對我們今日的說話呢?正是因為我們願意接受默示聖經的聖靈來感動,而默想就能留下空間來聆聽聖靈的呼喚、覺察聖靈的感動。我們這種默想聖經金句的方式,是一位神學院講師在多年前的分享,我也感到很有幫助,所以在每月讀經進度表裡,我們各同工都很願意身體力行,在這三年裡為大家撰寫每日的金句默想。深願我們與眾弟兄姊妹一起經歷:喜愛上主話,生命基督化!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生命服侍:在平凡中活出神聖 (下)


文:陳師母

上文見《基道悅讀》第十期,13-17頁。讓我繼續介紹耶穌的生命特質,並他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活出神聖。


(四) 被活水滋養的生命

撒馬利亞婦人對耶穌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4:9)我們可以想像到這個撒馬利亞婦人起初的反應:冷漠的語調、懷疑的態度、仍想保持距離的社交心態。事關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是世仇,彼此沒有交往,更不會共用飲水的器皿。

耶穌沒有被這個婦人帶點冷嘲熱諷的回應嚇怕或感到被拒絕;看來耶穌確實擁有健康的心靈去接收別人負面的反應。耶穌很能夠體諒這個婦人,更明白她內心的枯乾;她極有可能是一個心靈受創、空虛、寂寞、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接著,耶穌好自然地提到有關神的賞賜,以及人可以向神祈求活水的事實(4:10),耶穌巧妙地用婦人所熟識的事物去引起她的興趣,「泉源、活水」都是耶穌就地取材的比喻,去吸引這位婦人思想真正滿足的人生。

「活水」,不單指新鮮的水,更可比喻作聖靈給予的新生命(7:37-39),聖靈重生的生命並不是一樣抽象的東西,乃是像活水一樣可以讓人親身嘗到的。而事實上,耶穌的生命,豈不是也每天被這「活水」充滿和滋養著嗎?這正是他「平凡」生命中的「不平凡」之處。難怪耶穌能夠好自然地關懷和接納這婦人,更謙虛地用心聆聽她的提問和心聲,也將如何可以在平凡生活中,得著不平凡的活水經驗與她分享,這就是生命服侍了,是有諸內而形於外的生命流露。

耶穌進一步的講解真是切中婦人的需要和非常吸引(4:13-14),耶穌用肉身的乾渴去比喻人心靈的乾涸;人飲完水還會再口渴,但人若喝了耶穌所賜的活水,心靈就永遠不會感到枯乾、空虛和不滿足,因為這泉源不是只有一天的供水量,而是保證永遠供水,且日日新鮮!人也不用老遠去取水,因為這股活泉是在人心靈裡面的,聖靈就在我們裡面,一直地湧流著和滋養著我們!尋找神,並不需要往外撲,只需要回歸內心,就會發現,神一直都在,這個心靈旅程並非往外面尋找的,而是回歸心靈裡的「活泉」,神就是滋潤我們生命的活水泉源。


() 流露屬神的生命

由於耶穌內裡正滿有聖靈,時刻被活水充滿,因此,祂會處處流露出屬神的生命特性,請留意,其實我們每個屬神的兒女都同樣具有這些生命特質的:

1. 關懷別人的核心需要

耶穌突然間轉換話題,從「活水」轉到論及婦人的「丈夫」(4:16-18),因為耶穌知道,這才是困擾著婦人心靈的一大難題,也是她生命的核心需要。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依稀可以見到婦人過去的人生:她曾經有五個丈夫,經歷五段婚姻,可惜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泡湯,現在她又正與另一位男士同居呢!這位婦人曾經追逐一段又一段愛情,企望滿足內心的空虛與寂寞,可是也同時飽嚐婚姻失敗帶來的種種傷害。耶穌看準婦人心靈乾涸的需要,一針見血地直指她內心的痛處,目的不是想挖苦她,而是想她不再否認或逃避真正的內心需要。

2. 具有從神而來的恩賜

婦人雖然沒有進一步揭露自己在婚姻問題上的困難,或許也有點兒尷尬吧!但她亦沒有對耶穌反感,可能她都感受到耶穌真切的關懷和訝異於耶穌竟能看穿她的內心。剎那間,婦人好像突然開竅,「看出」耶穌具有先知性的恩賜,於是就請教耶穌有關信仰和敬拜的問題了(4:19 -20)。相信我們都經驗過,有些人都會從我們身上「看出」我們具有從神而來的特質和恩賜,他們也會向我們請教如何從信仰角度去面對心靈或生活的核心需要。

3. 知道神的時刻

耶穌感應到婦人開始對他信任,於是也邀請她:「你當信我。時候將到…… (4:21)。「時候將到」,是指某一個神所預備的時刻(in His time),也是人明白開竅的時刻。我們也可以看準這些時機,邀請人信靠耶穌。就正如約4:23耶穌再次挑戰婦人要把握機會信主:「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

當婦人更多明白神是怎樣的,她就會作一個真正的敬拜者,會懂得用心靈和真理去敬拜。「神是靈」(4:24),原文無「個」字,顯示我們不能量化神,神是超越地域限制,超越時間空間的,就像空氣或風一樣充滿宇宙萬物。難怪保羅說:「神是超越萬有,貫通萬有,又住在眾人之內的」(4:6)。神不單是超越的,也同時願意臨近每一個人,當人敬拜時,不用老遠去找神,只要回歸心靈深處,就能夠在神人共通的靈裡和在神啟迪的真理裡敬拜祂敬拜,不是用頭腦分析,而是在靈裡和真理裡與神相遇。「父要這樣的人拜祂」:原文是「父正尋找這樣敬拜祂的人」,我們也可以告訴每一個人,其實神正尋找他和等候他呢!


() 以遵行神旨餧養生命

門徒買「外賣」回來,對耶穌說:「拉比,請吃。」誰知耶穌卻出其不意地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這可真引起門徒的好奇,難道早有人拿什麼給他吃了?其實耶穌是想藉著食物去帶出遵行神旨或為神工作的意義,這也是最喜樂的生命服侍。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4:31-34)

食物是每個生命不能或缺的必需品,人天天都要進食,耶穌卻選擇以「遵行神的旨意和完成神的工作」為每天的志向。食物也是用來餵養生命的,耶穌以神的旨意作為生命的元素,這也是他得飽足和得力量的源動力。耶穌似乎想啟發門徒去思考什麼是生命的必需品。我們的生命必需品是否也像耶穌一樣為要作成神的工和遵行神的旨意呢?

或許有人會疑惑:「假如日日都要為神做工,那會否太辛苦呢?」其實耶穌正想指出,為神工作其實就像「吃東西」般平常和簡單,是日常生活的呈現而已。導演張堅庭結的第一個福音果子,是一個在電影圏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朋友,這位朋友說她信主不是因為被聚會信息感動,而是被那班基督徒男士的生命感動, 因為當香港還處於經濟低迷, 電影業也未見好景,很多人都愁眉苦臉時,這班人臉上天天掛著滿足的喜樂。這種活水湧流出來的生命,就是傳福音,就是為神作工,就是生命服侍,就是遵行神的旨意。

接著,耶穌用田裡的莊稼,去比喻「人心」已經預備好接受福音(4:35)。門徒以為還有四個月才到收割的時候,但耶穌叫他們打開雙眼,舉目觀看,就會發現莊稼已經發白、熟透了,已經刻不容緩,需要收割了。這個事實可以從撒馬利亞婦人接受基督,繼而也令城裡好些人信主可見,人心真的已經預備好了。我們是否也看見那片熟透的禾場呢?

「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4:36-38)在此耶穌進一步講出了有關傳
福音的不同方式、代價和成果:

  1. 傳福音的方式:可以是播種(播種不一定是指「講」福音信息,也可指「活」出美好的品格、分享一句合宜的話、正確的價值觀等),可以是收割,我們應該無分彼此,分工合作。
  2. 傳福音的代價:傳福音是一個過程,像撒種後需等待種子長成,其間的代價是會感辛勞的,或遭別人拒絕,或需澆灌栽培,都需要恆心、耐心、愛心。也需要智慧去看準機會,免得錯失了莊稼熟透而忘記收割的時機。
  3. 傳福音的成果:神會賞賜給福音使者「工錢」的,就是得著那些「屬靈五穀」------各式各樣得著永生的人,這些「工資」是能夠存留到永遠的。請留意,這些「工錢」不單是發放給收割者,也是賜給播種者,叫「撒種的和收割的都一同快樂」。


傳福音,就是遵行神的旨意,作成神的工,就好像食飯一樣,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我們隨時隨處都可以活出不平凡的見證,也好像主耶穌的生命一樣,是好自然地,無需有壓力地作生命服侍。「生命」和「見證」其實都是約翰福音的重要主題,每一個經驗過活水「生命」的人,都定必會像耶穌一樣,將生命表明出來、「見證」出來,讓別人也得著從神而來的永遠生命。

與民主匹配的「心的習性」── 《民主,心碎的政治?》書介



文:施施
  
「當我們對自我及世界的認識在『心』這個中樞匯聚,就會生發『勇氣』,按照所知,去作出合乎人性的行動。」P. 25

20149月,大專院校罷課一星期;佔中發起人宣佈啟動佔中;一枚枚催淚彈揭開為期七十五天的「雨傘運動」。市民和政府正就民主的呈現方式不斷角力,不少市民將社會深層次問題訴諸民主,大有把民主當成解決良方、甚至唯一辦法。美國基督徒作家帕爾默(Parker J. Palmer)卻在其著作《民主:心碎的政治?》揭示擁有逾百年民主的美國,其社會問題均來自另一原因,就是人的心靈素質配不上民主制度。

作者帕爾默認為,民主的先決條件是「心」──民主制度下的公民和領袖,必須具備與民主匹配的素質:懂得面對衝突。然而,他指出這種素質只有在公共空間才能夠培育,故整本書內容圍繞民主的內在建設:「心的習性」和外在基礎:怎樣建立公共空間以培養一群擁有公民素質的人民。

「一個國家偉大與否,不僅在於她的強者有多強,而更在於她的弱者受到多少支援與保護。」P.20

帕爾默開道便點出現代美國的問題,其中三項尤其嚴重,一為暴力,二為失去「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的概念,三為減少保護弱者。

現今美國愛用武力(或暴力)解決問題,這裡所指的暴力不僅是軍事或身體上的,只要人的尊嚴被蹧踐,那個人就已遭遇暴力。在現實中,美國的政治暴力最嚴重,包括把政敵妖魔化和單顧政治利益而忽視人的逼切需要。

另一個問題是個人主義泛濫,以致人民失去公民概念。這群人擁有足夠的財富和知識去滿足自己需要,因而傾向只顧自己,並覺得自己掌控自己命運;除卻朋友與親人,他們看不到其他社會上的人。對許多美國人而言,國家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一個自給自足、可追求幸福而毋須顧及別人的私人生活。這一種只顧自己的個人主義與公民身份相衝突,造成不活躍的政治參與。

而暴力和個人主義正是第三個問題的元凶:減少保護弱者。帕爾默指出政治權力跟操縱資訊的能力密不可分,縱有監管仍能延續屬己的特殊利益。「金錢力量蔭庇政府力量,政治力量蔭庇金錢力量,二者加起來,成了一個封閉系統。」(P.145)封閉的系統把弱者排除在外,致弱者利益受損。

「暴力不能用作解決之道;相反,我們必須保障人民在法治下的信仰與行動自由;少數應服從多數,但少數權益必須致力維護;要恪守彼此關顧的責任,並付諸行動;要努力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分歧;要以對話促進彼此了解;要勇於譴責一切蹧踐人性之事──使用暴力就是其中之一。」

有鑑於此,光有民主制度顯然並不足夠,美國真正需要的正是人心的改變。帕爾默將民主所需的心稱為「心的習性」,列出一連串的例子,其中憐憫、謙柔和斗膽是三樣重要的習性。

面對個人主義和暴力行為,培養憐憫心是解決方法之一。個人主義所做成的冷漠和一個個私人領域構成的「社會」令人民越來越少相依相偎,「各家自掃門前雪」,因而對他人的苦難、心情缺乏憐憫和同理心,導致問題越趨嚴重。

至於謙柔,所帶來最重要是尊重。帕爾默指出民主中衝突是難以避免,甚至是必須的,因為衝突所造成的張力帶來創意、語言、藝術、教育和宗教,是民主生命活潑健康的關鍵,所以要面對而非逃避衝突。在衝突中,所需的正是尊重彼此的差異,欣賞「非我族類」的價值,因而聆聽、傾談、了解,而非用暴力令人低頭。

除卻憐憫和謙柔,就是斗膽──敢於發言並創立協同社群來行動。擁有想法卻不表達,亦不行動是無用的,正如帕爾默在書中所舉的例子:羅沙.帕克斯的決定。羅沙.帕克斯由於意識到黑人應該與白人平等的,故在巴士上拒絕讓座給一位白人婦女,縱然她知道自己是會因而被捕。這就是斗膽;而她的決定驚人地改變美國的制度。
 「一個社會步向極權統治之初,公眾生活場所總是逐一被取締。人民從此不能在街頭聚集而不害怕被捕。公眾示威被判非法,並以武力鎮壓。」P.155

上述部分的社會的情況,會否感到似曾相識?「心的習性」又應該如何培養呢?帕爾默在書的後半部份描述了解決的方法,就是透過公眾空間重建社會脈絡。怎樣做?──自己看書啦!

書名:民主,心碎的政治  (Healing the Heart of Democracy: The Courage to Create a Politics Worthy of the Human Spirit)
原文作者:帕爾默(Parker J. Palmer)
譯者:黃大業
出版:印象文字
出版日期:31.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