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len Sir
撫心自問,你喜愛讀聖經嗎?
作為教會推動讀經運動的其中一員,筆者在設計及籌備不同讀經計劃、活動作配合的同時,仍不斷地問:「我們為何喜愛讀聖經呢?」。有人認為它既沉悶又難明,若不明白其重要性及細味精彩之處,也許再多的計劃與運動也是徒然。所以盼望藉此文章與大家反思讀聖經的動力何在及分享筆者的讀經歷程,彼此互勵互勉,一同真心地「喜愛讀聖經」!
不得不提撰寫此文的靈感及內容,是源自蔣文忠弟兄的著作《我信讀經》,文忠曾是油基家的實習神學生,他鍾愛聖經,醉心於原文學習也激勵不少信徒進深讀經。他著作中提出一個基本的問題:「何謂聖經」,曾幾何時,聖經被譽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書籍,今日未知是否仍站榜首,但在香港的閱讀文化中,命理及投資的書報銷量遠勝聖經,就算家有聖經也不代表會恆常閱讀,甚至信徒也未必喜愛讀經。聖經又稱為「神的話語」,意味著聖經在歷代信徒心中認定其非一般的地位,如保羅指出它是上帝所默示的,能叫屬主的人得以完全(提後三16)。新約聖經是關乎耶穌的福音與使徒書信及著作;而舊約則是摩西五經、先知書及著作。新約的使徒及舊約的先知也承擔著傳遞信息的任務,把上帝對人的訓示與經歷記載下來,當中也包括不同時代的歷史記載,人的感受與信仰反省,以不同體裁與文學手法表達。所以聖經既是神的說話又是人的著作,既是屬神又有人性,既超越時代又有其歷史時空。所以,此經是聖的,是因它與其他讀本分別出來的,唯有聖經是上帝透過它啟示自己及其救贖計劃。
聖經敘述了人類的起源及墮落經過,人在罪中掙扎及上帝介入與人立約,表述了上帝透過盟約邀請人作祂的子民,衪也樂意與人同行,帶領人離開罪惡,建立新的生命,此邀請透過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更加鮮明,祂呼召人作門徒跟隨衪,並承諾將會再來施行審判,這是關乎救贖的故事,「劇情」仍在發展,而當中的邀請並沒有停止,人要透過聖經去認識祂,跟隨衪作門徒,生命得著更新改變。說來容易,但人要甘願放下自我,讓神的話語成為生命的至高準則,一直以來也是人性操練的方向。
試想想,一個信主之後沒有讀聖經的信徒,他們可以與世人無異地活在同一世界價值裏,對這段重要的救贖歷史與應有的使命完全陌生,如此地活過一生。
聖經既是上帝自我的啟示,能夠閱讀聖經就是恩典,在發明印刷術之後,人能夠擁有自己的聖經;透過翻譯聖經,不同語言世界也可明白神的話語;在神學普及化的時代,有更多解讀聖經資源及學者,我們實在是身在福中。諷刺的是,我們卻不懂使用或沒有時間去善用這些資源,如入寶山空手回;另一極端,就是把釋經資源及學者心得看為比聖經更為重要,以致全心追求聖經的解說應用而忽略了閱讀聖經本身的重要,有些信徒寧願閱讀釋經書而少讀聖經;或追捧明星講員而沒有計劃自己讀完整本聖經。
筆者認為信徒對讀聖經應有基本的信念:聖經是非一般的書藉,是上帝的啟示,真理的所在,聖民身份及使命的認知,地位無法取代。讀經並不是知識的追求,而是生命轉化的歷程,透過讀經建立我們信什麼。
聖經既然是上帝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就當好好珍惜這恩典,用心了解當中的內容。由於聖經的寫作是有其時代背景及編修背後的理念,因此閱讀聖經應有其方法,以下是筆者個人觀點與經歷,不少是前輩的指導及經驗分享,但非惟一方法。
論讀經方法,除了持之以恆地閱讀之外,鳥瞰其大綱對認識聖經脈絡很有幫助。明白舊約聖經的編目,七十士譯本的摩西五經至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及大小先知書,或希伯來聖經的妥拉、前後先知書及聖卷,兩者以不同編排方法及分類帶出神選民的故事,由列祖家族至民族再成為國家,經歷興亡及重建,上帝的同行與救贖,人性的掙扎與信靠,透過詩篇帶出人在不同處境的禱告,充滿智慧的箴言,約伯記道出反常人生及傳道書的無常人生,顯出神選民擁有非一般的生命氣質。
新約四福音對耶穌生平的記載,門徒的出現及經歷,使徒行傳帶出福音廣傳與教會興起,使徒們的書信論到教會及信徒生命成長,啟示錄談及終末與主再來的盼望。鳥瞰的視野幫助我們知道讀經的「位置」及朝著怎樣的歷史向導。漸漸你會發現遇上的問題是需要聖經以外的工具書來輔助,例如聖經地理、歷史政治、文化風俗、宗教哲學.. 等人文科學問題,再持續讀經,自然會發現字詞的原文解釋,文法結構及文學手法也很重要,漸進入詮釋學的層次。讀經的過程有如瞎眼摸象,點滴地養成讀經習慣能建構一個「聖經的世界」,然而讀經的本意並非要做學問,就如上文所說,聖經是叫人認識上帝並活出真理。心靈能返老還童:外體雖然朽壞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所以認真查考聖經,為要從本文帶出當時的處境經驗,從而明白作者要傳遞的信息,那信息能越過時空成為今日讀者的共鳴外,更能顛覆原有的想法以致生命得以提升。
分享一次筆者研讀馬太28章有關大使命經文的體驗,從文法得知其主動詞(main verb)並非「去」而是「作門徒」,而作門徒的行動就奉父子聖靈之名給他們施洗,凡主所吩咐的也要教訓他們遵守,那應許就是耶穌常與我們同在,直至終末。是耳熟能詳的經文罷,但那次特別留意「凡主所吩咐的」是什麼意思,重溫上文有關耶穌所教導門徒的講論,都是挑戰世界價值,獨排眾議的處境,可以想像門徒臨別耶穌的心情是忐忑與恐懼,筆者當時正經歷難處:按主的吩咐要離開安舒區,迎向一個未知結果的挑戰,正是徬徨無助之際,接下句是「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深深體會按主吩咐迎難而上時,俗語一句「為主「淆底」時!」沒有比「祂同在」的應許更寶貴及叫人安穩。就是這段經文帶領我學習何謂「跟隨主!」也更新了自己對作門徒的觀念。神的話語實在擴張我們生命的容量,體會那寶貝在我裏面的那能力。
除了個人讀經,讓我們去思想群體讀經的重要。首先,聖經本身的讀者是上帝子民,而非獨立個體。所以,個人讀經也是在群體讀經之中,教會的氣質也應該由群體讀經而塑造。此外,對聖經的理解及領受,在教會內亦沒有誰比誰更權威,誰擁有聖經至終的解釋權,惟有聖經有其權威性,一切的解釋理應忠於聖經。這樣說,並不表示每人也可以承擔在教會宣講聖道的職事,而是講道的焦點是上帝的話而非講員,會眾在聽道後是應該繼續分享講道中聖經的教導,宣講的亦需按聖經的信息去講解。因此,每個信徒也應該學習查考聖經的方法,避免斷章取義或曲解真理,嚴重的更可變成異端。在團契中推動小組查經,讓各組員分享當中的理解及領受,促進交流及彼此聆聽,讓群體一同領受上帝話說的教導並立志遵行,這是讀經群體應有的表現,也成為教會實踐使命的基礎與方向。若遇上不同的解經觀點則學習互相尊重,但仍要謙卑地承認沒有人能完全掌握真理,我們在聖經面前都是聆聽者。深深體會若教會同心領受及實踐聖經的教導,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及衝擊,為主踐行真理;相反,若教會沒有盡忠一起讀聖經,則容易被世俗的洪流帶走。可見讀經除了轉化生命及指導信徒如何跟隨主外,更是有其嚴肅使命,是信徒一生的功課。
此短文沒有什麼學術價值或宏大道理,祗是個人對讀經的分享點滴,但心裏仍期盼聖靈在我們中間工作,讓「喜愛讀聖經」不是口號而是眾人的心底話,誠心所願!
撫心自問,你喜愛讀聖經嗎?
作為教會推動讀經運動的其中一員,筆者在設計及籌備不同讀經計劃、活動作配合的同時,仍不斷地問:「我們為何喜愛讀聖經呢?」。有人認為它既沉悶又難明,若不明白其重要性及細味精彩之處,也許再多的計劃與運動也是徒然。所以盼望藉此文章與大家反思讀聖經的動力何在及分享筆者的讀經歷程,彼此互勵互勉,一同真心地「喜愛讀聖經」!
不得不提撰寫此文的靈感及內容,是源自蔣文忠弟兄的著作《我信讀經》,文忠曾是油基家的實習神學生,他鍾愛聖經,醉心於原文學習也激勵不少信徒進深讀經。他著作中提出一個基本的問題:「何謂聖經」,曾幾何時,聖經被譽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書籍,今日未知是否仍站榜首,但在香港的閱讀文化中,命理及投資的書報銷量遠勝聖經,就算家有聖經也不代表會恆常閱讀,甚至信徒也未必喜愛讀經。聖經又稱為「神的話語」,意味著聖經在歷代信徒心中認定其非一般的地位,如保羅指出它是上帝所默示的,能叫屬主的人得以完全(提後三16)。新約聖經是關乎耶穌的福音與使徒書信及著作;而舊約則是摩西五經、先知書及著作。新約的使徒及舊約的先知也承擔著傳遞信息的任務,把上帝對人的訓示與經歷記載下來,當中也包括不同時代的歷史記載,人的感受與信仰反省,以不同體裁與文學手法表達。所以聖經既是神的說話又是人的著作,既是屬神又有人性,既超越時代又有其歷史時空。所以,此經是聖的,是因它與其他讀本分別出來的,唯有聖經是上帝透過它啟示自己及其救贖計劃。
聖經敘述了人類的起源及墮落經過,人在罪中掙扎及上帝介入與人立約,表述了上帝透過盟約邀請人作祂的子民,衪也樂意與人同行,帶領人離開罪惡,建立新的生命,此邀請透過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更加鮮明,祂呼召人作門徒跟隨衪,並承諾將會再來施行審判,這是關乎救贖的故事,「劇情」仍在發展,而當中的邀請並沒有停止,人要透過聖經去認識祂,跟隨衪作門徒,生命得著更新改變。說來容易,但人要甘願放下自我,讓神的話語成為生命的至高準則,一直以來也是人性操練的方向。
試想想,一個信主之後沒有讀聖經的信徒,他們可以與世人無異地活在同一世界價值裏,對這段重要的救贖歷史與應有的使命完全陌生,如此地活過一生。
聖經既是上帝自我的啟示,能夠閱讀聖經就是恩典,在發明印刷術之後,人能夠擁有自己的聖經;透過翻譯聖經,不同語言世界也可明白神的話語;在神學普及化的時代,有更多解讀聖經資源及學者,我們實在是身在福中。諷刺的是,我們卻不懂使用或沒有時間去善用這些資源,如入寶山空手回;另一極端,就是把釋經資源及學者心得看為比聖經更為重要,以致全心追求聖經的解說應用而忽略了閱讀聖經本身的重要,有些信徒寧願閱讀釋經書而少讀聖經;或追捧明星講員而沒有計劃自己讀完整本聖經。
筆者認為信徒對讀聖經應有基本的信念:聖經是非一般的書藉,是上帝的啟示,真理的所在,聖民身份及使命的認知,地位無法取代。讀經並不是知識的追求,而是生命轉化的歷程,透過讀經建立我們信什麼。
聖經既然是上帝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就當好好珍惜這恩典,用心了解當中的內容。由於聖經的寫作是有其時代背景及編修背後的理念,因此閱讀聖經應有其方法,以下是筆者個人觀點與經歷,不少是前輩的指導及經驗分享,但非惟一方法。
論讀經方法,除了持之以恆地閱讀之外,鳥瞰其大綱對認識聖經脈絡很有幫助。明白舊約聖經的編目,七十士譯本的摩西五經至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及大小先知書,或希伯來聖經的妥拉、前後先知書及聖卷,兩者以不同編排方法及分類帶出神選民的故事,由列祖家族至民族再成為國家,經歷興亡及重建,上帝的同行與救贖,人性的掙扎與信靠,透過詩篇帶出人在不同處境的禱告,充滿智慧的箴言,約伯記道出反常人生及傳道書的無常人生,顯出神選民擁有非一般的生命氣質。
新約四福音對耶穌生平的記載,門徒的出現及經歷,使徒行傳帶出福音廣傳與教會興起,使徒們的書信論到教會及信徒生命成長,啟示錄談及終末與主再來的盼望。鳥瞰的視野幫助我們知道讀經的「位置」及朝著怎樣的歷史向導。漸漸你會發現遇上的問題是需要聖經以外的工具書來輔助,例如聖經地理、歷史政治、文化風俗、宗教哲學.. 等人文科學問題,再持續讀經,自然會發現字詞的原文解釋,文法結構及文學手法也很重要,漸進入詮釋學的層次。讀經的過程有如瞎眼摸象,點滴地養成讀經習慣能建構一個「聖經的世界」,然而讀經的本意並非要做學問,就如上文所說,聖經是叫人認識上帝並活出真理。心靈能返老還童:外體雖然朽壞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所以認真查考聖經,為要從本文帶出當時的處境經驗,從而明白作者要傳遞的信息,那信息能越過時空成為今日讀者的共鳴外,更能顛覆原有的想法以致生命得以提升。
分享一次筆者研讀馬太28章有關大使命經文的體驗,從文法得知其主動詞(main verb)並非「去」而是「作門徒」,而作門徒的行動就奉父子聖靈之名給他們施洗,凡主所吩咐的也要教訓他們遵守,那應許就是耶穌常與我們同在,直至終末。是耳熟能詳的經文罷,但那次特別留意「凡主所吩咐的」是什麼意思,重溫上文有關耶穌所教導門徒的講論,都是挑戰世界價值,獨排眾議的處境,可以想像門徒臨別耶穌的心情是忐忑與恐懼,筆者當時正經歷難處:按主的吩咐要離開安舒區,迎向一個未知結果的挑戰,正是徬徨無助之際,接下句是「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深深體會按主吩咐迎難而上時,俗語一句「為主「淆底」時!」沒有比「祂同在」的應許更寶貴及叫人安穩。就是這段經文帶領我學習何謂「跟隨主!」也更新了自己對作門徒的觀念。神的話語實在擴張我們生命的容量,體會那寶貝在我裏面的那能力。
除了個人讀經,讓我們去思想群體讀經的重要。首先,聖經本身的讀者是上帝子民,而非獨立個體。所以,個人讀經也是在群體讀經之中,教會的氣質也應該由群體讀經而塑造。此外,對聖經的理解及領受,在教會內亦沒有誰比誰更權威,誰擁有聖經至終的解釋權,惟有聖經有其權威性,一切的解釋理應忠於聖經。這樣說,並不表示每人也可以承擔在教會宣講聖道的職事,而是講道的焦點是上帝的話而非講員,會眾在聽道後是應該繼續分享講道中聖經的教導,宣講的亦需按聖經的信息去講解。因此,每個信徒也應該學習查考聖經的方法,避免斷章取義或曲解真理,嚴重的更可變成異端。在團契中推動小組查經,讓各組員分享當中的理解及領受,促進交流及彼此聆聽,讓群體一同領受上帝話說的教導並立志遵行,這是讀經群體應有的表現,也成為教會實踐使命的基礎與方向。若遇上不同的解經觀點則學習互相尊重,但仍要謙卑地承認沒有人能完全掌握真理,我們在聖經面前都是聆聽者。深深體會若教會同心領受及實踐聖經的教導,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及衝擊,為主踐行真理;相反,若教會沒有盡忠一起讀聖經,則容易被世俗的洪流帶走。可見讀經除了轉化生命及指導信徒如何跟隨主外,更是有其嚴肅使命,是信徒一生的功課。
此短文沒有什麼學術價值或宏大道理,祗是個人對讀經的分享點滴,但心裏仍期盼聖靈在我們中間工作,讓「喜愛讀聖經」不是口號而是眾人的心底話,誠心所願!
參考書目:
《我信讀經》蔣文忠 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 2010
《聖經鳥瞰(基礎篇)》黃錫木 香港:基道出版社 2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