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ichelle
上帝沒有「嘭」一聲把聖經從石頭爆出來。《聖經》數十位作者身處的年代、政治背景,社會經濟地位相異,但因著上帝的信實,它經過歷史進入人類世界,從口述、筆錄、謄寫、印刷術的發明等等,令微小的人類更感上帝的奇妙作為。當然不能忘記很特別的一幕:上帝親自在西乃山用指頭寫下十誡到石版上(出廿四:12),吩咐以色列人--祂的子民遵守。
前油基堂實習神學生蔣文忠撰寫的《我信讀經》,厚度不過半截手指頭,但內容和探討的問題不是「小兒科」。既然油基訂定三年讀經計劃,此時閱讀它,甚為合適。書共分兩部分:思想篇和查經篇。查經篇則以《路加福音》為主軸,共分六次查經。每次作者提供查經章節、引言、背景和約十條查經問題供討論。最後更有參考答案。思想篇共八個專題內容如下:
- 何謂聖經
- 奇妙聖經世界
- 讀經的歷程
- 從個人讀經到群體讀經
- 由誰解釋聖經
- 釋經群體的使命
- 歸納式研經的意義與再思
- 讀經者的屬靈生命
無人可壟斷聖經的解釋
作者用極為淺白的語言帶領信徒進入聖經世界。每個探討題目只有數頁紙,各自有討論問題,筆者只分享較深刻的兩三點。現時年中大大小小聖經講座因為有著名學者主講,可能平日缺席母會崇拜的信徒都會蜂擁而至。或者團契聚會查經時,大家都會參考「權威」釋經書,希望不會出錯。不過,作者提醒我們,「神賜每一個讀經者讀經的權柄,也包括釋經的權柄。因為釋經的目的是更深認識神,更明白如何與祂建立關係。」(頁52)。他認為信徒必須親自閱讀聖經。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透過重複閱讀,即使是數節經文,以至整本聖經。由「人讀經」慢慢變成「經讀人」,接收第一手資料。
讀經不是一個人的事
讀經是個人的屬靈操練,但同時作者強調群體讀經十分重要。印刷術普及之前,信徒只有在教會才能聽到聖言。男人、女人、母親、長者,理科生、文科生……各人因著不同成長背景,讀經關注地方不盡相同,對上帝話語有不同領受。一起查經可彼此分享、討論和印證,擴闊思考和讀經方式,這樣才不至讀錯經。一個信徒讀經解經「幾叻」,還是需要有團契,和弟兄姊妹彼此藉經文紮根和經歷生命。
神親自模塑讀經路
今次因《基道悅讀》重看此書,再仿傚Barry Sir回看多年讀經歷程,沒想到隱約和作者觀點遙距呼應。筆者就讀基道小學,自小上聖經課,聖經ABC總算略有皮毛。到中學、大學,聖經總算看完數遍。不過,看完就如過眼雲煙,要做好人、建立良好品格等行為,其實不看也記得。這些時代,不要說謊、要愛人,聖經頗像教條式,看完跟著做就是了。
大學時代在油基上主日學,經歷不同風格的神學生帶領。可算是開了認真查經之門。有神學生拿聖經叢書,設計填充題工作紙,助我們研讀聖經。上堂仍然沉悶,不過眼界大開,原來聖經可以當學術研究,十分吸引喜歡讀書的我。有點讀上腦,非常渴望聖經字面以外的「真實」、「深層」意思。
讀經原來很有趣
直至遇上本書作者,我們都叫他Barry Sir。他沒有帶來釋經書,每次上課只印並排版的聖經,然後邊問邊答,我們就這樣從《雅各書》開始。第一課,他已抛出數條問題,刺激讀了十多年聖經的我:聖經是神寫還是人寫?是敍事還是教條?閱讀時應客觀還是主觀?自小學一年級,「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聖經等於神的話語早已深刻我心,這些問題從沒想過。這一問,令主日學變得有趣,一切問題都可以討論,什麼問題都可以亂問,然後回答的又是主日學的同學。聖經原來可以很有趣。
平時,實習神學生只會帶一個主日學課程。我們這一班卻自願留堂,查完一卷又一卷,直至Barry Sir實習期結束。這班同學,恰巧大部分都是以諾團團友。想不到一個查經班主日學,無意間塑造我們成為喜歡查經的團契,一直至今。我們仍是每月兩次查經,由不同團友輪流負責,風格各異,有團友會一段段查,一節節查,甚至一個個字查考,嚴肅有時,詼諧有時,靈意解經有時,尋根究底也有時。負責人只是抛磚引玉,我們一起討論爭辯,可能帶著更多問題離開。有時經文和生命經歷彼此呼應,更是難忘。
面向不同階層的聖經
2009年至2011年到芬蘭讀書,當時決定好好返教會,為神所用。來到一所普通話為主的華人教會,大家的教育水平不盡相同,有讀書的、有開餐館的、有當清潔工、護士或在諾基亞打工……甚至有傾盡家財、欠債纍纍為了來芬蘭,期望申請難民身份居留。雖是中國人,但不同地區地域人文風格,有著天淵之別,不是簡單識講普通話就能處理。
中國沒有普及基督教團體辦學,不少信徒都要從零開始。對於飄泊外地,整天想如何搵食謀生、光宗耀祖、學芬蘭文,文化差異,還有內地習非成是的價值觀……大堆生活問題未解決,如何能令他們對信仰有興趣?信仰真能幫他們?一些我們理所當然的問題,隨時引起激辯。例如一位弟兄認為,主耶穌是神,祂被釘十字架時不會感到痛楚。較難忘是曾帶領中年男士小組查考參孫的故事,和年紀相若的小組成長八課。
當時有一個小組,查經組長很勤力帶查經,信仰知識亦較其他淵博許多。但漸漸,很奇怪,那些組員把組長說的看成絕對真理和唯一解釋,經常把組長話放在口邊。結果這組長把小組的人全帶走,自立另一間「教會」,對教會造成很大傷害。後來才知這人有耶和華見証人的背景。所以,讀錯經,把解經訴諸「權威人士」可以「好大鑊」。
直至懷孕,生下女兒,每每讀到聖經有關「母親」、「兒女」的經文,感覺都截然不同。如何在換片煲粥仔睡眠不足時定時讀經,教女兒認識神,則成為現時每天學習的課題。不是「我」如何主動精研讀經方法,而是上帝親自透過生命中的人和事,模塑祂子民的讀經態度和心態,好叫我們更像祂。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讀經。
你的讀經故事又如何?讀經如何使你靈命轉化,經歷與上帝互動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