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michelle
新舊約聖經的原文是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新約)。現在看到的中文聖經,是先賢先信艱辛翻譯,為向華人傳福音的成果。活的語言會因著社會及文化與時並進,不斷更新演化,例如以前黑白粵語片年代,廣東話稱呼「嬰孩」為「蘇蝦」,現時已被「BB」代替(當然,近年BB又有新的意思,此處不贅)。考古學的發現,語言學的研究,華人經學家學習並掌握原文,直接翻譯成中文,而不是由英文譯本再譯成中文,亦推進和完善中文聖經的翻譯。聖經翻譯和修訂過程仍然持續,所以沒有任何譯本能稱為最好。本文約略介紹較為人認識的中文聖經譯本,其他譯本(基督教)朱寶惠、王宣忱和(天主教)吳經熊、徐匯修、宋安德、蕭靜山和鮑思高則略去。如對聖經古抄本、版本和譯本有興趣,可以參閱馬有藻博士的專著《聖經之源 抄本、版本、譯本與釋經》,詳述聖經抄本和譯本的故事。
和合本、和合本修定版
1890年,各國宣教機構在上海召開宣教大會,討論中文聖經的問題。為迎合不同教育程度讀者需要,決定根據1885年的英文修訂本把聖經譯為三個譯本:文理、淺文理和官話。1907年,適逢馬禮遜來華百週年,決定把文理與淺文理合併。至於《國語(官話)和合譯本》則於1906年完成新約,1919年完成舊約,負責修訂的七人委員會中,最終只有一人看見和合本面世,可見翻譯是一條未必看得見成果的孤獨道路。
經歷百年之久,語言和文法不斷更新轉變,對和合本進行修改呼聲不絕於耳。終於,2010年,和合本修訂版付印。要注意,這版本旨在修訂而非重譯,修訂時有三項原則:
呂振中譯本
呂振中(1898-1988)祖籍福建省南安縣水頭村樸里鎮,自曾祖父開始已舉家篤信基督教。他是少數獨自翻譯聖經的中國學者,主要以蘇特(alexander Souter)的希臘文新約聖經為版本。1946年完成新約,1970年譯畢舊約。其特色是較符合原文獨特的表達方法,所以讀起來有時令人覺得中文文法怪怪的。
呂振中何以決定翻譯聖經呢?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提到,「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惟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無北上希望。乃示象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種方法,開闢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於翌年2月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關於異像,其大兒子憶述,父親視察永福閩南神學院新地址樓上房間時,當晚親眼看到房間牆上、天花板,整個房間充滿發光的「經」字。這異象使父親深信從事譯經上主的旨意,即使在戰禍、貧窮等環境下仍能不辱使命。借用其小兒子的說話:「聖經是神的話語,是天父的家書。神藉著聖經教導萬國萬民,使他們認識神,認識真理」。
現代中文譯本
1971年聯合聖經公會贊助,由翻譯部主任尼達博士(Eugene Nida)主持,策劃翻譯適合中國人現代語文口味的聖經,編委會共有五人,於1975年完成新約,1979年完成舊約。
新舊約聖經的原文是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新約)。現在看到的中文聖經,是先賢先信艱辛翻譯,為向華人傳福音的成果。活的語言會因著社會及文化與時並進,不斷更新演化,例如以前黑白粵語片年代,廣東話稱呼「嬰孩」為「蘇蝦」,現時已被「BB」代替(當然,近年BB又有新的意思,此處不贅)。考古學的發現,語言學的研究,華人經學家學習並掌握原文,直接翻譯成中文,而不是由英文譯本再譯成中文,亦推進和完善中文聖經的翻譯。聖經翻譯和修訂過程仍然持續,所以沒有任何譯本能稱為最好。本文約略介紹較為人認識的中文聖經譯本,其他譯本(基督教)朱寶惠、王宣忱和(天主教)吳經熊、徐匯修、宋安德、蕭靜山和鮑思高則略去。如對聖經古抄本、版本和譯本有興趣,可以參閱馬有藻博士的專著《聖經之源 抄本、版本、譯本與釋經》,詳述聖經抄本和譯本的故事。
和合本、和合本修定版
1890年,各國宣教機構在上海召開宣教大會,討論中文聖經的問題。為迎合不同教育程度讀者需要,決定根據1885年的英文修訂本把聖經譯為三個譯本:文理、淺文理和官話。1907年,適逢馬禮遜來華百週年,決定把文理與淺文理合併。至於《國語(官話)和合譯本》則於1906年完成新約,1919年完成舊約,負責修訂的七人委員會中,最終只有一人看見和合本面世,可見翻譯是一條未必看得見成果的孤獨道路。
經歷百年之久,語言和文法不斷更新轉變,對和合本進行修改呼聲不絕於耳。終於,2010年,和合本修訂版付印。要注意,這版本旨在修訂而非重譯,修訂時有三項原則:
- 要以敬虔的心來修訂,其目的是要上帝的話更清楚明白
- 修訂版希望改得愈少愈好;除非有必要修訂時才修訂
- 修訂的篇章要使讀者在閱讀時仍感受和合本的文體及風格
呂振中譯本
呂振中(1898-1988)祖籍福建省南安縣水頭村樸里鎮,自曾祖父開始已舉家篤信基督教。他是少數獨自翻譯聖經的中國學者,主要以蘇特(alexander Souter)的希臘文新約聖經為版本。1946年完成新約,1970年譯畢舊約。其特色是較符合原文獨特的表達方法,所以讀起來有時令人覺得中文文法怪怪的。
呂振中何以決定翻譯聖經呢?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提到,「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惟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無北上希望。乃示象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種方法,開闢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於翌年2月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關於異像,其大兒子憶述,父親視察永福閩南神學院新地址樓上房間時,當晚親眼看到房間牆上、天花板,整個房間充滿發光的「經」字。這異象使父親深信從事譯經上主的旨意,即使在戰禍、貧窮等環境下仍能不辱使命。借用其小兒子的說話:「聖經是神的話語,是天父的家書。神藉著聖經教導萬國萬民,使他們認識神,認識真理」。
現代中文譯本
1971年聯合聖經公會贊助,由翻譯部主任尼達博士(Eugene Nida)主持,策劃翻譯適合中國人現代語文口味的聖經,編委會共有五人,於1975年完成新約,1979年完成舊約。
聖經新譯本及環球新譯本
1972年,中文聖經新譯會組成,《聖經新譯本》新約全書於1976年出版,舊約全書也於1992年完成。環球聖經公會於2001年正式成立,專責出版和推廣《聖經新譯本》,同年開始修訂計劃,名為《環球新譯本》,現已出版《四福音書》、《羅馬書》和《啟示錄》。
思高譯本
全名是「思高聖經譯釋本」,現時,由香港思高聖經學會出版,是羅馬教廷唯一認可法定的中文版本聖經,亦是天主教教會通用的聖經,代表另一種傳的譯本,翻譯風格和詞藻運用與和合本大有不同,具參考價值。
「我要到中國去翻譯《聖經》!」(《回憶錄》53頁)憑這決心,1907年誕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雷永明(Gabriele Maria Allegra),回應了上主的特別邀請到中國服務,並在其間展開將聖經原文翻譯為中文的工作。他1923 年加入小兄弟會(方濟會),在羅馬念書準備晉鐸時,深受同會前輩孟高維諾總主教(John of Montecorvino)的感動,--孟高維諾是抵達中國的第一位傳教士,曾把《聖詠》和《新約》翻譯成蒙古文。之後有許多人加入翻譯《聖經》書卷的行列,但總沒有人把整部《聖經》譯成中文。雷神父就立志把完整的中文《聖經》呈獻給中國人。他於1931年抵達上海,並自修中文。1944,他獨力完成《舊約》原文翻譯,但有感個人力量不足,於是向修會提議,成立一個聖經學會,培育人材以完成整個翻譯及出版聖經的工作,就是現在的「聖經思高學會」。1968年首部天主教中文聖經出版。他於1976年在香港辭世。
1972年,中文聖經新譯會組成,《聖經新譯本》新約全書於1976年出版,舊約全書也於1992年完成。環球聖經公會於2001年正式成立,專責出版和推廣《聖經新譯本》,同年開始修訂計劃,名為《環球新譯本》,現已出版《四福音書》、《羅馬書》和《啟示錄》。
思高譯本
全名是「思高聖經譯釋本」,現時,由香港思高聖經學會出版,是羅馬教廷唯一認可法定的中文版本聖經,亦是天主教教會通用的聖經,代表另一種傳的譯本,翻譯風格和詞藻運用與和合本大有不同,具參考價值。
「我要到中國去翻譯《聖經》!」(《回憶錄》53頁)憑這決心,1907年誕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雷永明(Gabriele Maria Allegra),回應了上主的特別邀請到中國服務,並在其間展開將聖經原文翻譯為中文的工作。他1923 年加入小兄弟會(方濟會),在羅馬念書準備晉鐸時,深受同會前輩孟高維諾總主教(John of Montecorvino)的感動,--孟高維諾是抵達中國的第一位傳教士,曾把《聖詠》和《新約》翻譯成蒙古文。之後有許多人加入翻譯《聖經》書卷的行列,但總沒有人把整部《聖經》譯成中文。雷神父就立志把完整的中文《聖經》呈獻給中國人。他於1931年抵達上海,並自修中文。1944,他獨力完成《舊約》原文翻譯,但有感個人力量不足,於是向修會提議,成立一個聖經學會,培育人材以完成整個翻譯及出版聖經的工作,就是現在的「聖經思高學會」。1968年首部天主教中文聖經出版。他於1976年在香港辭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