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經文:使徒行傳4:1-37


*挑戰時代的信仰價值*

經文分段:
v.1-21 彼得約翰被拘捕,被審問,被釋放。
v.22-31他們被釋放後,禱告讚美主及放膽講道。
v.33-37 信徒開始變賣田產房屋,實踐凡物公用。當中有巴拿巴。

經文分析:
上文提及彼得奉耶穌的名醫治了一個生來瘸腿的人,之後向百姓分享了有關耶穌是復活基督的信息。
他們掀起了一場宗教政治風波,羅馬政權與猶太宗教原本相安無事,但彼得約翰傳講耶穌死而復活的信息,令這股原本已被消滅的信仰竟復活過來,帶來不休止的衝突。
門徒被補,被官長及政治領袖審問,為了保持政治及神學正確而想方法去打壓異見份子,歇止他們「妖言惑眾」的言論,但又不能否認他們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聽道而信的人,有五千多男丁,未計婦女。為了避免此信仰在民間傳播,必須要恐嚇他們,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對人講論。然後,彼得及約翰以一句:「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便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門徒最後被恐嚇及釋放了,禱告讚美主,禱文反映政權合謀挑戰上帝,敵擋那受膏者,求主賜他們力量行神蹟及講道,一切也是奉主耶穌的名而作的。禱告完了,地也震動,他們被聖靈充滿,放膽講道。
之後的一段經文是這信仰新群體自發的社會實驗:凡物公用,群體中各人沒有一件私有財産。

生命反省:
從這新信仰群體的出現,必要面對世界價值的衝擊,或說新信仰衝擊著世界的價值:政權勢力與資本主義。
世上仼何自稱為最偉大的政黨,也不能與上帝相比,當政權恐嚇信仰群體不能傳講及踐行上帝的道,門徒的見証如何成為今日我們的提醒?
新信仰群體挑戰當時各人擁有私人財產的價值,自發凡物公用的行動。是惟有看見「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美善,各人才甘於將自己的田產都賣了,締造安息年的新景氣。在今日置業成為奢望的香港,私人財產成為生活最大保障的文化下,這段凡物公用的見證如何成為今日信徒的激勵,叫我們信靠叫人真正富足的上主。
當世人正為專橫政權而灰心喪志或恐懼不安,又為個人財富各自籌算,擔心淪於食物鍊的最底層而忽視社會有需要的窮乏人,初期教會的新信仰群體如何見証著另一個生活態度及價值革命,值得我們好好反省。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