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回應日常生活的感動——專訪郭師傅

老友記開組,有時有精美新鮮的下午茶享用,例如豬皮蘿蔔魚蛋炆柚皮、雪菜火鴨絲炆米、素碗仔趐等等,令人垂涎三尺。原來,團友郭師傅退休前任職中式酒樓廚師,退休並沒有讓他停下來,所以只要時間許可,他都為團友預備食物。不只如此,油麻地無家者也是他的服侍對象,不經不覺,他自發地派飯盒已經兩年多。




事源有一次,郭師傅看見街上有人在垃圾桶執食物吃。「心想,香港社會如此富裕,為什麼仍有人要這樣?」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幫忙。最先他定期在「糧友行動」幫忙煮飯。自己又每兩週到賽馬會診所附近派飯盒。因為一腳踼,他每次派發約廿個飯盒,訪問時還不時告訴筆者,「我真係做好少,看你覺得是否合適做訪問。」謙遜非常。主耶穌從沒輕看窮寡婦的兩個小錢、也樂於接受小孩奉上的五餅二魚,更直接告訴門徒,若是服侍弟兄中最小的一個,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筆者一個飯盒還沒曾送出,那有資格說不?




每隔兩週,郭師傅通常在星期二拉著買餸車仔,裝著十多個飯盒出動。他說一點也不辛苦,用愛心煮飯,飯餸自然比街外的更好吃:金針雲耳蒸雞飯、咸魚雞粒炒飯、梅菜肉餅飯等等,都是一餸飯,清早自己買餸煮即可。選擇星期二是因為九龍公園泳池關門。飯盒派完,他便拉著空車去買日活日用品,時間安排得當。




派發飯雖然發自一片真心,但剛開始也不是太順利。郭師傅憶述,初時派飯,有時「派唔晒,因為無家者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呀。可能他們已經買了飯盒,可能工作、也可能別處有飯派」。他才明白無家者也不一定在固定地方等待。派不完,他便在天橋底或其他橫街窄巷尋找無家者,即或如此,別人也不一定領情。「有時他們也不理采,我放低飯盒就走,也不肯定他們有沒有吃。」筆者追問別人有沒有謝謝,他說不一定有。慢慢,郭師傅和一兩位無家者熟絡了,便交換了電話,派飯前先告訴他們,讓他們發放消息,自此飯盒通常能派完。這些定期享用郭師傅飯盒的無家者,通常會說聲謝謝,有些也知道他姓「郭」。有次郭師傅到賽馬會診所覆診時,遇上吃過他飯盒的無家者,對方熱情地關心他,問他有什麼病,又教他吃本地蕃石榴有幫助。還不忘稱讚郭師傅煮的糯米飯很好吃「出面食唔到」。片刻相遇和閒談幾句已令郭師傅十分喜樂。




郭師傅還憶述,年幼時父親在粉嶺開茶樓,六十年很多偷渡者,爸爸便拿些點心派給他們,大包、叉燒包及糯米雞……既飽肚又方便食用。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可見一斑。




2011年郭太病逝,郭師傅深深感受到教會對家庭的幫忙,於是開始重返教會。「我小時候祖母已帶我返教會。」長大了從事飲食業,工作時間長令他難以繼續教會生活。不過有一次,他剛辭退了一位未過試用期的員工。翌日零晨三時,他獨自在店舖留宿之際遇上打劫,手腳被綁,時間上的巧合讓他非常害怕匪徒就是那員工及其黨羽,怕他趁機加害自己。危難當中,他便向上帝禱告,希望平安。最終賊人擄去財物後離去,郭師傅沒有受傷。「耶穌打救你!」不只是郭師傅年幼時的聖經教導,更是他生命中的真實體驗,以至派飯給陌生人,其實也是相信耶穌會打救他們。




郭師傅去年受洗加入油基,現時父兼母職,努力照顧兒子,也為兒子信主禱告。願上主紀念他們一家,還有那些郭師傅服侍的鄰舍。


文:方鈺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