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垃圾站」的行動及理念是從社區街坊自發而來,此行動在一些社區已經默默進行,帶動了一種鄰舍間互助互愛的可能性,也誘發筆者對信仰的一點反思。
什麼是「不是垃圾站」?
「這個行動名為『不是垃圾站』,突出『垃圾』模糊又相對的定義:若一方棄置的物資,對另一方有用,還算垃圾嗎?背後搞手是由2012年創立的民間二手物品分享平台『Oh Yes It’s Free』連結起來的市民,以及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團體提出其實垃圾站可以是資源回收站。
『不是垃圾站』現場除了收集物資,搞環保工作坊,亦任由街坊取二手物回家。義工亦會將垃圾分類,如分金屬、玻璃、紙材、電子廢物、『真垃圾』,當中膠類又分發泡膠、雜膠等。垃圾分類後,街坊會將可回收的物品運到回收商地點,運費由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支付。未送出的物資,側儲在「迷你倉」,下星期再拿出來;有時物資太多,街坊甚至要帶回家、亦試過放在車尾箱,翌日再拿到元朗另一地方搞『快閃』活動,送出物資。至於不能回收的「真垃圾」,就需要拿去堆填區。他們試過兩小時間,收到120公斤可以回收的物資,當中只有6公斤是不能回收的『真垃圾』。(引自香港01 2017年3月21日報導)
什麼是垃圾?如何運用資源?
每一天從我們手中棄置的物件如:廢紙、膠樽、廚餘、電蕊、鋁罐、金屬……其實大部分也可善用、耐用、分享或循環再用。奈何不少人為求便利或沒有為環保想多一點,便隨手棄置。香港人處於物質過盛的環境,不少生產商也出產「用完即棄」產品,減少回收,清洗及儲存工序,消費者也受「用完即棄」的文化所薰陶。時尚的潮流令不少衣服、電子產品及生活用品也隨著潮流的更替而遭棄置.甚至一些新樓盤奉送的廚櫃浴室洗手盆座廁也送到垃圾站去,如此浪費的事實已成為此城的日常。囤積也是另一種陋習,因價錢較抵而多買幾件,甚至不知為何而買的「超值」貨品,囤積至過期不得不掉,只嘆一句「咁唔係點呀?過期仲用咩?」
對相信萬物乃屬上主的信徒來說,善用資源是一種靈性責任與操練,浪費及濫用則是自我中心的惡。聖經中記載耶和華賜福給以色列民,領他們到流奶與蜜之地,除了享用美物之外,也要善用資源不是為自己囤積財富,乃是要照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因此,善用資源除了為減廢也減費(電費、水費、垃圾費),同時學習與別人分享。
什麼是共享?反省什麼是擁有
「不是垃圾站」另一值得欣賞的地方是資源共享。每人也去分享別人可能有用的東西開始去建立一個共享的群體,從分享中彼此遇上,遇上有心人,同路人,有錢人及貧窮人。這些「相遇」締造不少彼此互助及實踐彼此相愛的機遇(Kairos)。在某個週日的下午,筆者在家樓下看見幾個文藝青年在擺地攤,他們分享的物件並不是廢物,而是他們心愛的物件,一個筆盒一個書包也帶著自己的成長故事,你要拿走就要聽聽它主人訴說與這物件的關係,也祝福新主人要好好善用它,這窩心的行動與大型商場的消費形成很大的對比,幾位文青的傻勁帶來冷漠城市溫度的上升,因為人間有情,對物有愛,也值得我們反思什麼是擁有和分享,當中如何流露基督的愛──捨己的愛。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舒特拉深深體會原來放棄多一點能換取多一條生命,他哭著說:「為何我不捨棄多一點?」對於今日不少中產信徒來說,要離開中產的消費文化是信仰的挑戰。因為世界的教導,就是今日我們的富餘要以財技滾動更大的財富以保障自己及家人可以安享晚年,其實這就如《路加福音》中,耶穌論到無知財主的一番話:
「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路12:17-19),而耶穌的回應:「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20-21)
保羅對富有的哥林多教會信徒,教導他們什麼是「均平」:
「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如經上所記:
多收的也沒有餘;
少收的也沒有缺。」(林後八14-15)
原來富餘的目標不是自我的享樂及不斷進行財富滾存,而是要學習均平。今日香港的貧富懸殊對教會表達了什麼信息,對中層信徒來說,踐行「均平」乃是使命,惟有與別人分享才明白一切是上主所賜而非自己擁有的。
誰是垃圾?反省怎樣的我
「不是垃圾站」教我們分辨什麼是仍可用的資源,什麼是往堆田區的「真垃圾」。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曾激動地分享「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意味著就算不是運動強國,只要付出努力仍可成為世界第一的運動員。此話感動了不少鬱鬱不得志的香港人。對耶穌來說,信徒是果子纍纍的人,就如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一樣,惟有離開了上主的才成為「真垃圾」。
「人若不常在我裏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裏燒了。(約十五6)」今日的我是怎樣的我?有機會不妨走一趟垃圾站,駐足一會,感受一下,細味一句:「誰是垃圾 誰不捨我難過 分一丁目贈我。」,誰屬於這裏呢?
此文會否成為「垃圾」乃在乎聖靈如何感動讀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