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湛亮牧師
全球正走向城市化,全球城市化的比率已超過百份之五十 (比率取決於城市化水準如何劃界)。維基百科指出「城市化 (urbanization) 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的過程,其實質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遷。」
然而,我們也觀察到城市化也牽涉到思想、人際關係、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典範轉移」(paradigm change)。相對於「城市生活」的就是「鄉村生活」,其分別也從結構化、制度化、理性化、分工細微化……等等,當中固然有正面的有利於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進步層面,卻又包含著非個體化、關係割裂、物化、表面化等較負面經歷。 其背後,是為「人」而戰的挑戰。
理性主義、工業革命、現代化衍生出現代城市化,各種建制配合著城市生活,然而當「建制」入侵到個人的生命,甚至令到人的尊嚴被剝削的時候,抗衡的力量便出現。面對教庭日趨腐敗,信仰求真導致宗教改革,把救恩歸還給個人與神直接的關係,加上當時印刷機的出現(工業革命是兩刃刀),印製人人可讀的德文聖經,人可以直接了解上帝與真理,恩典重歸給個人的因信稱義。
此後,後現代主義的社會風氣繼之出現,更把人性進一步解放,也導致人進一步求真 (真理、真實、真我……) 的訴求,在這新訴求中,資訊革命及極權敘述,反向而行,相互角力,卻同步引導世界進入「後真相」時代,在表面的「求真」時,卻出現極化思維、陰謀理論及感官取代客觀真理等現象。人性裡面,原來有著擁抱偽真相及慌言的因子。「為人而戰」並不簡單,像性小眾解放等運動,往往只淪為權勢之爭。
城市化帶著複雜的,正邪共存的現實,教會辨認出整全的福音使命,即在領人歸主外,亦要面對社會的參與,這亦是洛桑公約的精神,這相當於中華基督教會的「傳道、服務」使命。整全的福音,不但是個人得救恩的福音,也是個人能回歸與結連群體、並帶來社群轉化的福音。
因著人口激增、環境污染及各種制度上的不足,城市正陷入危機中。然而,城市是由神所創,神正愛著城市(詩87) 。雖然作為城市象徵的「耶路撒冷新婦」卻離棄了神,並與自以為能保護她的經濟、政治、宗教力量「行淫」(結16:1-34),神不喜悅這情況,但是神的愛仍不改變,衪不斷關心及呼喚城市,衪正運用及轉化城市的系統,去履行衪的旨意。
我們看到城市可以聚集多種族的人群,提供就業機會,改善物質生活;可是卻蘊藏罪惡如暴力、性罪行、謀殺/自殺、不公義、貧富懸殊、環境污染、垃圾堆等等。人群漸漸經歷家庭瓦解、因失業而失去身份、廣泛失去人生意義、對身邊事情麻木、人際關係疏離等。
教會應可提供人們的需要,與未信者的生命結連有持續的友誼,像耶穌一樣向城市人提供愛與接納,一同工作及禱告主,並引領人接受救恩,經歷與神、與人的復和。
然而,為何教會在城市事工中似乎是失敗呢?
因在城市宣教充滿了文化上及社會複雜度的困難,傳統的教會傾向捨難取易,遠離城市的黑暗面,或找一些文化相似的人傳福音,或迫使他人按自己的文化去接受主。
專職傳道人及信徒領袖因訓練不足,在工場經歷失敗,感到孤單及挫敗,不求改變,進而帶起權威主義的假面具,退縮至教會內部,並以許多的活動取代了教會應有的屬靈生命、生活宣教、並為鹽為光的服侍,卻採用離身的講道理方式宣教,甚至不願接觸社會上一般的未信者。
如何促進教會的城市宣教和傳道服務的結合?
面對這種情況,最佳的方法先是結連一些有志於建立使命門徒的同工及領袖,一起重新進行基本的屬靈操練、活出真道、建立身邊的人作主門徒、一同服侍友鄰,並鼓勵會友重視實踐聖經真理、著重禱告,並去建立教會以外的、生活化的、牧鄰式的友誼網,堅信教會是神蹟的器皿。這樣,就可從後現代、後真相的時代找到重心,以基督為中心、靠聖靈一起同行,尋求突破,經歷創造主的榮耀。人與人有真實的結連,求同存異,在愛裡生命見真彰。
城市中的神國精兵,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與你的神同行的人」(彌迦書6:8下) 。然而,請不要忽略,這是神對世人的呼喚:「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彌迦書6:8上)
在教會層面,我們急需的是有一套完整的「城市實踐神學」,視城市為宣教實驗室,於實踐中明白聖經及做神學,著重世界觀的建立及發展,成為可傳遞 (transferable) 的理念與借鏡,造就身邊的人,建立神國精兵。這是我對油基家的期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