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主耶穌,請你平安帶爸爸回來
文:佳
「主耶穌,請你把平安帶到他的身體裡邊,讓他快點回來,主耶穌,讓我……讓我……讓他特別……特別開心回來吧,阿門,上帝我愛你!」這是維權律師王全璋三歲兒子的禱告,2015年王全璋律師在「709大抓捕」事件中被內地當局拘捕,遭逮捕後被一直扣押,家屬完全沒有收到通知,不知其下落,直到2017年2月以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天津市檢察院正式起訴,至今仍然音訊全無!
以上短片我在年多前在網上看到,可能自己也是一位小孩子的父親,短片給我很深感受,小孩子渴望爸爸陪伴,在成長時期接受父母無條件的愛及照顧,這是非常基本的權利,甚麼原因令他不能陪孩子,被缺席孩子的成長?於是自己開始留意他們的故事。
「709大抓捕」導火線──慶安事件
2015年5月2日,訪民(註一)徐純合在黑龍江慶安火車站候車室內被截訪,與民警糾纏期間被警員李樂斌開槍擊斃。5月7日,劉衛國﹑謝燕益等合共廿二位律師向中共最高檢察院及公安部發出檢舉書公開舉報李樂斌故意殺人。5月14日,官方媒體央視公佈調查結果及經剪輯的監控視頻片段,認定李樂斌是正當履行職務,符合各項武器條例及相關規定,此舉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抨擊。
事發後一個月內,二十多名前往慶安聲援的公民先後被警方拘留,連在旁提供法律援助的維權律師亦不能倖免,甚至遭受程度不一的酷刑虐待。維權律師發表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連署聲明「關於黑龍江慶安警方大規模嚴重侵害律師權益事件的嚴正聲明」,並獲得660名律師簽名支持。在全國關注和聲援下,被捕律師最終全部獲釋,事件亦引致多名涉案的地方幹部及警官相繼被停職或被檢舉落馬,地方貪腐案件持續曝光。
慶安事件正正突顯出以維權律師為首的民間力量的影響力,亦使內地當局對維權律師及維權人士由警戒演變成決心打壓,引發「709 大抓捕」。指自2015年7月9日開始,數百位中國內地的維權律師、律師助理、律所人員、民間維權人士及律師和維權人士之親屬,突遭公安當局大規模抓捕、傳喚、約談、限制出境、強迫失蹤或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事件。截至2016年5月27日,受影響人士已多達319人,涉及中國25個省份。
新黑五類
在香港,律師是一個專業,備受尊重。終審法院大樓上的泰美斯女神蒙上眼睛,象徵公義和法律是大公無私,伸張正義。但在中國,律師要加上「維權」二字,是因為他們介入案件時,要超越國內體制的局限,彰顯人權和公義的普世價值,以推動法治為最終目的。他們連結的都是弱勢社群,如地下教會、法輪功、政治異見人士和拆遷維權戶等案件。但他們不被中國政府接受,更被列入為新黑五類(維權律師、地下教會、異見人士、網絡領導、弱勢社群),對他們進行全面打壓。
維權律師家人的困境
打壓並不止於維權律師本身,更包括他們的家人,李文足是王全璋律師太太,一年來不斷為自己的丈夫奔走吶喊。「自己出來為他奔走呼籲、維權,這是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事!」就是因為她不肯聽話,拒絕拍片勸丈夫認罪,令三歲的兒子也受到牽連,上不了幼兒園,被24小時監控,出外被國保跟蹤。王峭嶺是李和平律師太太,原本一直都反對丈夫不斷透過法律行動挑戰政府干預宗教自由和致力立法廢除酷刑,結果一家不能過安靜的生活。但每次李和平接觸了維權案件的苦主,知道有人被冤屈,就算明知自己可能有危險、被吊銷律師執照,被扣上甚麼罪名,也不能擔心太多,因為讓苦主走了,他良心很難平安。
這些維權律師之妻子皆極少介入丈夫的維權事務,主力照顧家庭或忙自己的工作。「709」事件後,也經歷過哭哭啼啼、懦弱畏縮的日子,及後相互認識,「抱團取暖」,才漸漸強大起來,甚至懂得用笑聲與幽默感跟強權對撼。
信仰的力量
這些維權律師,有不少也是基督徒,之前多是農村出來,努力地考了律師執照,起初做事務、商業律師,接些簡單的案件,收入穩定,有車有房,有信仰生活,身心靈內外也富足,是甚麼原因令他們甘願放棄安定的生活,成為被政權打壓的維權律師?就是他們的專業令他們接觸社會上被剝削、被欺壓、被冤屈的一羣,他們看見自己富足的生活是虛假的,自己的房子可能是拆遷別人的房子農地而來,他們看到社會真實的一面,希望用自己相信的法律幫助他們,保護他們。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於是選擇走一條窄路,一條危險之路,一條與弱者受壓者同行之路,結果是政權容不下,出手打壓。
超越自身信仰的維權
有一點令自己十分驚訝,他們的維權對象有些是法輪功信徒。曾經聽過教導,信徒守護聖經的信仰價值是絕對的,信仰自由與我們有著密切關係,守護是理所當然(例如反對拆十架)。其他社會上的普世價值或議題則可看法不一,沒有絕對是非對錯。就法輪功這例子,普世價值在於信仰自由,別人因為宗教被打壓,我們應怎樣自處?只捍衛基督信仰?其他宗教因不合聖經真理,便不需要關心?
社會出現問題,源於機會不平等,不平等源自社會制度上的罪惡,人的貪婪,政權的不民主,結果有人被傷害,被剝削、被欺壓,弱勢社群因此出現,我們傳褔音給在地受苦的人是上帝給我們的大使命,但我們不能抽空身處的社會現況去講福音、去思考信仰,信仰可能被限於修身齊家之層面。維權律師進入法輪功信徒的真實處境,看見欺壓,他們選擇與之同行,為之發聲,希望改變社會的不義。這完全顛覆了我對基督信仰價值的認知。
立在危城之下
在維權律師眼裡,他們身處一座危城,親自經歷危城之凶險,看著無辜的人、甚至自己在危難中流血,也無悔用自己極渺小之力量,守護著身處之地。可悲的是,大部分身處內地的老百姓,沉醉在金錢、繁華、享樂當中,被選擇或自我選擇只看見社會繁華表面!自己深信,維權律師是內地發展、社會價值的重要根基,根基被破壞,城必危!回看我們香港的處境,我們是否已身處危城?答案在於我們能否看見繁華背後的真相,衝破社會固有的價值思考模式。我們長期被教育社會最需要繁榮安定,所有破壞繁榮安定的都不是好東西,繁榮安定變成最高價值,這樣限制了我們怎樣去思考社會。唯有認真地去觀察、去參與、去感受身邊的人、事、物,你才會找到接近真相的答案。
最後,分享周保松《在乎》其中一段文字,送給在國內每一位維權律師及其家人,他們維權,因為在乎。
註一:依據中國憲法行使「上訪權」伸冤的中國大陸民眾稱為「訪民」。
參考資料:
《709 大抓捕報告》,出版: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
《2016中國維權律師年度報告》,出版: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
《中國維權律師及其一伙》,江瓊珠著
「主耶穌,請你把平安帶到他的身體裡邊,讓他快點回來,主耶穌,讓我……讓我……讓他特別……特別開心回來吧,阿門,上帝我愛你!」這是維權律師王全璋三歲兒子的禱告,2015年王全璋律師在「709大抓捕」事件中被內地當局拘捕,遭逮捕後被一直扣押,家屬完全沒有收到通知,不知其下落,直到2017年2月以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天津市檢察院正式起訴,至今仍然音訊全無!
以上短片我在年多前在網上看到,可能自己也是一位小孩子的父親,短片給我很深感受,小孩子渴望爸爸陪伴,在成長時期接受父母無條件的愛及照顧,這是非常基本的權利,甚麼原因令他不能陪孩子,被缺席孩子的成長?於是自己開始留意他們的故事。
「709大抓捕」導火線──慶安事件
2015年5月2日,訪民(註一)徐純合在黑龍江慶安火車站候車室內被截訪,與民警糾纏期間被警員李樂斌開槍擊斃。5月7日,劉衛國﹑謝燕益等合共廿二位律師向中共最高檢察院及公安部發出檢舉書公開舉報李樂斌故意殺人。5月14日,官方媒體央視公佈調查結果及經剪輯的監控視頻片段,認定李樂斌是正當履行職務,符合各項武器條例及相關規定,此舉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抨擊。
事發後一個月內,二十多名前往慶安聲援的公民先後被警方拘留,連在旁提供法律援助的維權律師亦不能倖免,甚至遭受程度不一的酷刑虐待。維權律師發表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連署聲明「關於黑龍江慶安警方大規模嚴重侵害律師權益事件的嚴正聲明」,並獲得660名律師簽名支持。在全國關注和聲援下,被捕律師最終全部獲釋,事件亦引致多名涉案的地方幹部及警官相繼被停職或被檢舉落馬,地方貪腐案件持續曝光。
慶安事件正正突顯出以維權律師為首的民間力量的影響力,亦使內地當局對維權律師及維權人士由警戒演變成決心打壓,引發「709 大抓捕」。指自2015年7月9日開始,數百位中國內地的維權律師、律師助理、律所人員、民間維權人士及律師和維權人士之親屬,突遭公安當局大規模抓捕、傳喚、約談、限制出境、強迫失蹤或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事件。截至2016年5月27日,受影響人士已多達319人,涉及中國25個省份。
新黑五類
在香港,律師是一個專業,備受尊重。終審法院大樓上的泰美斯女神蒙上眼睛,象徵公義和法律是大公無私,伸張正義。但在中國,律師要加上「維權」二字,是因為他們介入案件時,要超越國內體制的局限,彰顯人權和公義的普世價值,以推動法治為最終目的。他們連結的都是弱勢社群,如地下教會、法輪功、政治異見人士和拆遷維權戶等案件。但他們不被中國政府接受,更被列入為新黑五類(維權律師、地下教會、異見人士、網絡領導、弱勢社群),對他們進行全面打壓。
維權律師家人的困境
打壓並不止於維權律師本身,更包括他們的家人,李文足是王全璋律師太太,一年來不斷為自己的丈夫奔走吶喊。「自己出來為他奔走呼籲、維權,這是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事!」就是因為她不肯聽話,拒絕拍片勸丈夫認罪,令三歲的兒子也受到牽連,上不了幼兒園,被24小時監控,出外被國保跟蹤。王峭嶺是李和平律師太太,原本一直都反對丈夫不斷透過法律行動挑戰政府干預宗教自由和致力立法廢除酷刑,結果一家不能過安靜的生活。但每次李和平接觸了維權案件的苦主,知道有人被冤屈,就算明知自己可能有危險、被吊銷律師執照,被扣上甚麼罪名,也不能擔心太多,因為讓苦主走了,他良心很難平安。
這些維權律師之妻子皆極少介入丈夫的維權事務,主力照顧家庭或忙自己的工作。「709」事件後,也經歷過哭哭啼啼、懦弱畏縮的日子,及後相互認識,「抱團取暖」,才漸漸強大起來,甚至懂得用笑聲與幽默感跟強權對撼。
「不是偉大你明白嗎?!他們都不偉大,這是我的感受,他們只是在很艱難的環境當中,保持了一個人的那一點良知!」——王峭嶺,李和平律師的太太。
信仰的力量
這些維權律師,有不少也是基督徒,之前多是農村出來,努力地考了律師執照,起初做事務、商業律師,接些簡單的案件,收入穩定,有車有房,有信仰生活,身心靈內外也富足,是甚麼原因令他們甘願放棄安定的生活,成為被政權打壓的維權律師?就是他們的專業令他們接觸社會上被剝削、被欺壓、被冤屈的一羣,他們看見自己富足的生活是虛假的,自己的房子可能是拆遷別人的房子農地而來,他們看到社會真實的一面,希望用自己相信的法律幫助他們,保護他們。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於是選擇走一條窄路,一條危險之路,一條與弱者受壓者同行之路,結果是政權容不下,出手打壓。
「勝過仇敵的力量在於神。709同伴裡有多位弟兄姊妹,基督徒身份也必給我們帶來屬靈的困擾。不懼怕世界、拒絕罪的強烈程度,就是測量我們信仰的規尺。弟兄姊妹,在世上的掌權者與神當中我們更懼怕誰呢?我們雖然軟弱,所處的環境又艱難,但我們的眼睛不該只看屬世的,而要憑信心仰望神,神不會掩面不顧遭受苦難的兒女。堅守神的公義,我們才能從其他一切懼怕中得著自由。」——趙威,李和平律師助理(709被捕者)
超越自身信仰的維權
有一點令自己十分驚訝,他們的維權對象有些是法輪功信徒。曾經聽過教導,信徒守護聖經的信仰價值是絕對的,信仰自由與我們有著密切關係,守護是理所當然(例如反對拆十架)。其他社會上的普世價值或議題則可看法不一,沒有絕對是非對錯。就法輪功這例子,普世價值在於信仰自由,別人因為宗教被打壓,我們應怎樣自處?只捍衛基督信仰?其他宗教因不合聖經真理,便不需要關心?
社會出現問題,源於機會不平等,不平等源自社會制度上的罪惡,人的貪婪,政權的不民主,結果有人被傷害,被剝削、被欺壓,弱勢社群因此出現,我們傳褔音給在地受苦的人是上帝給我們的大使命,但我們不能抽空身處的社會現況去講福音、去思考信仰,信仰可能被限於修身齊家之層面。維權律師進入法輪功信徒的真實處境,看見欺壓,他們選擇與之同行,為之發聲,希望改變社會的不義。這完全顛覆了我對基督信仰價值的認知。
立在危城之下
在維權律師眼裡,他們身處一座危城,親自經歷危城之凶險,看著無辜的人、甚至自己在危難中流血,也無悔用自己極渺小之力量,守護著身處之地。可悲的是,大部分身處內地的老百姓,沉醉在金錢、繁華、享樂當中,被選擇或自我選擇只看見社會繁華表面!自己深信,維權律師是內地發展、社會價值的重要根基,根基被破壞,城必危!回看我們香港的處境,我們是否已身處危城?答案在於我們能否看見繁華背後的真相,衝破社會固有的價值思考模式。我們長期被教育社會最需要繁榮安定,所有破壞繁榮安定的都不是好東西,繁榮安定變成最高價值,這樣限制了我們怎樣去思考社會。唯有認真地去觀察、去參與、去感受身邊的人、事、物,你才會找到接近真相的答案。
最後,分享周保松《在乎》其中一段文字,送給在國內每一位維權律師及其家人,他們維權,因為在乎。
「我們堅持做一件事,不僅需要知道那是對的,而且那個對的價值必須走進我們的生命,並在最深的意義上界定我們的身分和定義我們的存在。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足夠動力去堅持;也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解釋我前面所說的那種『非如此不可』的狀態:當你被要求放棄那些至為在乎的價值時,你會覺得那背叛了你的生命,並令自己活得不再完整。真正活出在乎的人,往往已將堅持的信念化成生命的底色。他的在乎,不僅在成全別人,成全責任,更在成全自己。」
註一:依據中國憲法行使「上訪權」伸冤的中國大陸民眾稱為「訪民」。
參考資料:
《709 大抓捕報告》,出版: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
《2016中國維權律師年度報告》,出版: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
《中國維權律師及其一伙》,江瓊珠著
從「不是垃圾站」看靈性
文:黎廣澤
「不是垃圾站」的行動及理念是從社區街坊自發而來,此行動在一些社區已經默默進行,帶動了一種鄰舍間互助互愛的可能性,也誘發筆者對信仰的一點反思。
什麼是「不是垃圾站」?
「這個行動名為『不是垃圾站』,突出『垃圾』模糊又相對的定義:若一方棄置的物資,對另一方有用,還算垃圾嗎?背後搞手是由2012年創立的民間二手物品分享平台『Oh Yes It’s Free』連結起來的市民,以及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團體提出其實垃圾站可以是資源回收站。
什麼是垃圾?如何運用資源?
每一天從我們手中棄置的物件如:廢紙、膠樽、廚餘、電蕊、鋁罐、金屬……其實大部分也可善用、耐用、分享或循環再用。奈何不少人為求便利或沒有為環保想多一點,便隨手棄置。香港人處於物質過盛的環境,不少生產商也出產「用完即棄」產品,減少回收,清洗及儲存工序,消費者也受「用完即棄」的文化所薰陶。時尚的潮流令不少衣服、電子產品及生活用品也隨著潮流的更替而遭棄置.甚至一些新樓盤奉送的廚櫃浴室洗手盆座廁也送到垃圾站去,如此浪費的事實已成為此城的日常。囤積也是另一種陋習,因價錢較抵而多買幾件,甚至不知為何而買的「超值」貨品,囤積至過期不得不掉,只嘆一句「咁唔係點呀?過期仲用咩?」
對相信萬物乃屬上主的信徒來說,善用資源是一種靈性責任與操練,浪費及濫用則是自我中心的惡。聖經中記載耶和華賜福給以色列民,領他們到流奶與蜜之地,除了享用美物之外,也要善用資源不是為自己囤積財富,乃是要照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因此,善用資源除了為減廢也減費(電費、水費、垃圾費),同時學習與別人分享。
什麼是共享?反省什麼是擁有
「不是垃圾站」另一值得欣賞的地方是資源共享。每人也去分享別人可能有用的東西開始去建立一個共享的群體,從分享中彼此遇上,遇上有心人,同路人,有錢人及貧窮人。這些「相遇」締造不少彼此互助及實踐彼此相愛的機遇(Kairos)。在某個週日的下午,筆者在家樓下看見幾個文藝青年在擺地攤,他們分享的物件並不是廢物,而是他們心愛的物件,一個筆盒一個書包也帶著自己的成長故事,你要拿走就要聽聽它主人訴說與這物件的關係,也祝福新主人要好好善用它,這窩心的行動與大型商場的消費形成很大的對比,幾位文青的傻勁帶來冷漠城市溫度的上升,因為人間有情,對物有愛,也值得我們反思什麼是擁有和分享,當中如何流露基督的愛──捨己的愛。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舒特拉深深體會原來放棄多一點能換取多一條生命,他哭著說:「為何我不捨棄多一點?」對於今日不少中產信徒來說,要離開中產的消費文化是信仰的挑戰。因為世界的教導,就是今日我們的富餘要以財技滾動更大的財富以保障自己及家人可以安享晚年,其實這就如《路加福音》中,耶穌論到無知財主的一番話:
保羅對富有的哥林多教會信徒,教導他們什麼是「均平」:
原來富餘的目標不是自我的享樂及不斷進行財富滾存,而是要學習均平。今日香港的貧富懸殊對教會表達了什麼信息,對中層信徒來說,踐行「均平」乃是使命,惟有與別人分享才明白一切是上主所賜而非自己擁有的。
誰是垃圾?反省怎樣的我
「不是垃圾站」教我們分辨什麼是仍可用的資源,什麼是往堆田區的「真垃圾」。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曾激動地分享「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意味著就算不是運動強國,只要付出努力仍可成為世界第一的運動員。此話感動了不少鬱鬱不得志的香港人。對耶穌來說,信徒是果子纍纍的人,就如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一樣,惟有離開了上主的才成為「真垃圾」。
「人若不常在我裏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裏燒了。(約十五6)」今日的我是怎樣的我?有機會不妨走一趟垃圾站,駐足一會,感受一下,細味一句:「誰是垃圾 誰不捨我難過 分一丁目贈我。」,誰屬於這裏呢?
此文會否成為「垃圾」乃在乎聖靈如何感動讀者了!
「不是垃圾站」的行動及理念是從社區街坊自發而來,此行動在一些社區已經默默進行,帶動了一種鄰舍間互助互愛的可能性,也誘發筆者對信仰的一點反思。
什麼是「不是垃圾站」?
「這個行動名為『不是垃圾站』,突出『垃圾』模糊又相對的定義:若一方棄置的物資,對另一方有用,還算垃圾嗎?背後搞手是由2012年創立的民間二手物品分享平台『Oh Yes It’s Free』連結起來的市民,以及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團體提出其實垃圾站可以是資源回收站。
『不是垃圾站』現場除了收集物資,搞環保工作坊,亦任由街坊取二手物回家。義工亦會將垃圾分類,如分金屬、玻璃、紙材、電子廢物、『真垃圾』,當中膠類又分發泡膠、雜膠等。垃圾分類後,街坊會將可回收的物品運到回收商地點,運費由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支付。未送出的物資,側儲在「迷你倉」,下星期再拿出來;有時物資太多,街坊甚至要帶回家、亦試過放在車尾箱,翌日再拿到元朗另一地方搞『快閃』活動,送出物資。至於不能回收的「真垃圾」,就需要拿去堆填區。他們試過兩小時間,收到120公斤可以回收的物資,當中只有6公斤是不能回收的『真垃圾』。(引自香港01 2017年3月21日報導)
什麼是垃圾?如何運用資源?
每一天從我們手中棄置的物件如:廢紙、膠樽、廚餘、電蕊、鋁罐、金屬……其實大部分也可善用、耐用、分享或循環再用。奈何不少人為求便利或沒有為環保想多一點,便隨手棄置。香港人處於物質過盛的環境,不少生產商也出產「用完即棄」產品,減少回收,清洗及儲存工序,消費者也受「用完即棄」的文化所薰陶。時尚的潮流令不少衣服、電子產品及生活用品也隨著潮流的更替而遭棄置.甚至一些新樓盤奉送的廚櫃浴室洗手盆座廁也送到垃圾站去,如此浪費的事實已成為此城的日常。囤積也是另一種陋習,因價錢較抵而多買幾件,甚至不知為何而買的「超值」貨品,囤積至過期不得不掉,只嘆一句「咁唔係點呀?過期仲用咩?」
對相信萬物乃屬上主的信徒來說,善用資源是一種靈性責任與操練,浪費及濫用則是自我中心的惡。聖經中記載耶和華賜福給以色列民,領他們到流奶與蜜之地,除了享用美物之外,也要善用資源不是為自己囤積財富,乃是要照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因此,善用資源除了為減廢也減費(電費、水費、垃圾費),同時學習與別人分享。
什麼是共享?反省什麼是擁有
「不是垃圾站」另一值得欣賞的地方是資源共享。每人也去分享別人可能有用的東西開始去建立一個共享的群體,從分享中彼此遇上,遇上有心人,同路人,有錢人及貧窮人。這些「相遇」締造不少彼此互助及實踐彼此相愛的機遇(Kairos)。在某個週日的下午,筆者在家樓下看見幾個文藝青年在擺地攤,他們分享的物件並不是廢物,而是他們心愛的物件,一個筆盒一個書包也帶著自己的成長故事,你要拿走就要聽聽它主人訴說與這物件的關係,也祝福新主人要好好善用它,這窩心的行動與大型商場的消費形成很大的對比,幾位文青的傻勁帶來冷漠城市溫度的上升,因為人間有情,對物有愛,也值得我們反思什麼是擁有和分享,當中如何流露基督的愛──捨己的愛。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舒特拉深深體會原來放棄多一點能換取多一條生命,他哭著說:「為何我不捨棄多一點?」對於今日不少中產信徒來說,要離開中產的消費文化是信仰的挑戰。因為世界的教導,就是今日我們的富餘要以財技滾動更大的財富以保障自己及家人可以安享晚年,其實這就如《路加福音》中,耶穌論到無知財主的一番話:
「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路12:17-19),而耶穌的回應:「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20-21)
保羅對富有的哥林多教會信徒,教導他們什麼是「均平」:
「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如經上所記:
多收的也沒有餘;
少收的也沒有缺。」(林後八14-15)
原來富餘的目標不是自我的享樂及不斷進行財富滾存,而是要學習均平。今日香港的貧富懸殊對教會表達了什麼信息,對中層信徒來說,踐行「均平」乃是使命,惟有與別人分享才明白一切是上主所賜而非自己擁有的。
誰是垃圾?反省怎樣的我
「不是垃圾站」教我們分辨什麼是仍可用的資源,什麼是往堆田區的「真垃圾」。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曾激動地分享「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意味著就算不是運動強國,只要付出努力仍可成為世界第一的運動員。此話感動了不少鬱鬱不得志的香港人。對耶穌來說,信徒是果子纍纍的人,就如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一樣,惟有離開了上主的才成為「真垃圾」。
「人若不常在我裏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裏燒了。(約十五6)」今日的我是怎樣的我?有機會不妨走一趟垃圾站,駐足一會,感受一下,細味一句:「誰是垃圾 誰不捨我難過 分一丁目贈我。」,誰屬於這裏呢?
此文會否成為「垃圾」乃在乎聖靈如何感動讀者了!
學習神的吩咐——管理
文:減廢新仔ck
當被噎到時
從小已愛吃魚,當然亦不乏被大小魚骨噎到的經驗,每次在驚惶中也在想著有甚麼後果,感恩每次最終也平安無事!縱不吃魚,沒有被魚骨噎到的經驗,但相信你我也一定會有鼻塞的經驗。幾天不能用鼻子呼吸,感覺如何?若果,甚至要動手術至大量出血,才能有機會讓鼻子通暢,又會是怎樣呢?
相信有不少人看過,於網絡中流傳的一段影片,是好些人幫一隻海龜做手術,就是在牠鼻中拔出一條11-12厘米的塑膠飲管。若你未曾看過這影片,可在youtube打「海龜」搜尋。若這事發生在我身上,會是怎樣的痛苦狀況?
當神造萬物時
在26-28短短的3節經文中,神重複吩咐人去「管理」萬物!而在這些之前的第25節,又提到神造了萬物後,看著是好的!萬物既是神看為好的,我理應好好照料、愛護、與之共存,豈能隨意破壞之?!
想起一套電影,內容講述一班傳統林業的人,每天不辭勞苦地照顧著一片樹林【因】,為的是百年後(已是下一代或更下一代) 能有優質的木材【果】。對地球的愛護與破壞,是人類百代接著承受的結果。
環境保護署於2016年12月(第一次修訂:2017年4月)出版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5年的統計數字」,當中提到廢紙及廢塑膠的情況:
廢紙:2015年廢紙於堆填區的棄置量為每日2,257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的22%),較2014年上升了17.5%。
廢塑膠:2015年廢塑膠於堆填區的棄置量為每日2,183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的21%),較2014年上升了8.3%。
1公噸等於1000公斤(KG)。若以一個50公斤的人去作比喻,能否想像每天有大約88,800個人站在堆填區中嗎?而一年365日,則有3千多萬人。到底每年這些垃圾最終去了哪裡?回收?其實大部分仍是成了廢物,繼續囤積於地球中,留給了我們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下一代。
當成為習慣時
即棄型的生活習慣(throw-away habits)也是人類垃圾增長要素之一。每天的即棄餐具和日常用品、甚至每月的即棄聖餐膠杯(我每次望著這些膠杯也有「一邊認罪,一邊加倍得罪神的感受」)等等,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然而,人們畢竟也是活於現代的社會中,未能做到「0」廢、「0」塑。只是,我仍可以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廢,並以耐用的物品取代之(如自備餐具、走飲管),以及使用前停一停、想多一想。
憶起初初信主時,也是很多舊我未能改變,而且也會被人說基督徒怎怎怎。在每一天每一天的學習中,縱使跌倒了,不放棄、繼續思考、繼續學習。減廢也是一個學習,不會一下子成了減廢專家,同是一個不放棄、繼續思考、繼續學習的歷程。學減廢,可多參考其他人的做法或經驗(例如網上群組Facebook「搞走塑」、「不塑之客」」),幫助我們每天學習更多愛護地球。
願互勉之。
當被噎到時
從小已愛吃魚,當然亦不乏被大小魚骨噎到的經驗,每次在驚惶中也在想著有甚麼後果,感恩每次最終也平安無事!縱不吃魚,沒有被魚骨噎到的經驗,但相信你我也一定會有鼻塞的經驗。幾天不能用鼻子呼吸,感覺如何?若果,甚至要動手術至大量出血,才能有機會讓鼻子通暢,又會是怎樣呢?
相信有不少人看過,於網絡中流傳的一段影片,是好些人幫一隻海龜做手術,就是在牠鼻中拔出一條11-12厘米的塑膠飲管。若你未曾看過這影片,可在youtube打「海龜」搜尋。若這事發生在我身上,會是怎樣的痛苦狀況?
當神造萬物時
於是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1:25-28)
在26-28短短的3節經文中,神重複吩咐人去「管理」萬物!而在這些之前的第25節,又提到神造了萬物後,看著是好的!萬物既是神看為好的,我理應好好照料、愛護、與之共存,豈能隨意破壞之?!
想起一套電影,內容講述一班傳統林業的人,每天不辭勞苦地照顧著一片樹林【因】,為的是百年後(已是下一代或更下一代) 能有優質的木材【果】。對地球的愛護與破壞,是人類百代接著承受的結果。
環境保護署於2016年12月(第一次修訂:2017年4月)出版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5年的統計數字」,當中提到廢紙及廢塑膠的情況:
廢紙:2015年廢紙於堆填區的棄置量為每日2,257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的22%),較2014年上升了17.5%。
廢塑膠:2015年廢塑膠於堆填區的棄置量為每日2,183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的21%),較2014年上升了8.3%。
1公噸等於1000公斤(KG)。若以一個50公斤的人去作比喻,能否想像每天有大約88,800個人站在堆填區中嗎?而一年365日,則有3千多萬人。到底每年這些垃圾最終去了哪裡?回收?其實大部分仍是成了廢物,繼續囤積於地球中,留給了我們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下一代。
當成為習慣時
即棄型的生活習慣(throw-away habits)也是人類垃圾增長要素之一。每天的即棄餐具和日常用品、甚至每月的即棄聖餐膠杯(我每次望著這些膠杯也有「一邊認罪,一邊加倍得罪神的感受」)等等,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然而,人們畢竟也是活於現代的社會中,未能做到「0」廢、「0」塑。只是,我仍可以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廢,並以耐用的物品取代之(如自備餐具、走飲管),以及使用前停一停、想多一想。
憶起初初信主時,也是很多舊我未能改變,而且也會被人說基督徒怎怎怎。在每一天每一天的學習中,縱使跌倒了,不放棄、繼續思考、繼續學習。減廢也是一個學習,不會一下子成了減廢專家,同是一個不放棄、繼續思考、繼續學習的歷程。學減廢,可多參考其他人的做法或經驗(例如網上群組Facebook「搞走塑」、「不塑之客」」),幫助我們每天學習更多愛護地球。
願互勉之。
多走一里路──油麻地導賞後感
文:Cherry
油基座落在油麻地接近半個世紀,見證著這裡的種種變遷。你對油麻地最熟悉的地方是哪兒?是它們嗎?永發茶餐廳(十分喜歡那美味的餐牛治呢!)﹑麥當勞﹑百老滙電影中心﹑果欄﹑廟街……原來這裡有一些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小店,假如你來去匆匆,便會錯過它們。九月尾,我們一班弟兄姊妹有幸跟隨在這裏土生土長的導賞員──孔維樂傳道(阿樂),遊走大街小巷,細探區內面貌的改變,聆聽不同人的故事。
那天晚上,阿樂匆忙走來,汗流浹背(原來他剛與一位弟兄協助一位腳腫的婆婆,清理中秋節期間堆積如山的紙皮),沒談幾句,便起行了。他帶我們到一個公園外停留,公園內是露宿者的聚居地,往外看,是新落成的酒店。日間,這裡川流不息,經濟活動十分頻繁,到處也是旅遊巴和遊客。隨著租金飊升,這些年,不少小店已不斷往後街遷移。入夜,五光十色的燈光與一街之隔的陰暗的公園,形成強烈對比。
走不多遠,我們便來到生命工場,店內擺放了具香港文化特色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藝品,如:巧佳小巴牌﹑繡花拖鞋﹑手袋等。曾經,有一位婆婆千方百計尋找她鍾情的藥油,怎也找不著。可謂眾裡尋它,卻在這裡把它尋獲,如獲至寶。當我們拾級而上,到了店舖上層,又是另一個驚喜,那兒存放了不少益智兒童繪本。來到這裏,你會在不知不覺間,放慢了生活的腳步。一切來之不易,全賴一群文化保育工作者,用心、用力努力經營而來,這種珍愛文化歷史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期間,我們到了區內的一間繡莊──永隆繡莊,隨著時代變遷,繡莊數目已大大減少。從前成行成市,現在卻寥寥可數。抵達時,正遇上店主吃晚飯,他們不但不感到被打擾,還快樂地向我們提及此店的悠久歷史,店主擁有的一件清朝裙褂呢!我們又到了新堂附近的富華文具,與人情味極濃的店主傾談,店主分享了經營困難,因租金昂貴,正考慮把店舖搬往其他地區。店主和阿樂如朋友般的相處,彷彿帶我們從時光隧道回到從前的睦鄰社會,是一種用時間和真誠建立的鄰舍關係。
在一個轉角處,我們便來到碧波押,它是一處推廣社區藝術的地方。晚上一般會播放社區電影,其中曾播放教導新移民適應香港社會的影片,聽說主持人每每熱情招待,難怪當晚坐無虛席。有時也會用作開音樂會和相展,就是離不了藝術。走過横街窄巷,我們來到德星星三號的咖啡店。大家站在店外,慢慢聽阿樂分享店主為何放棄專業工作,選擇在後巷開設小店的感人故事。店外設有一個社區雪櫃,是愛的連結,區民可自由擺放或取用食物。這種打破傳統的做法,回應社區需要的心思,令人大開眼界。
走進一條寂靜的街道,我們看見十數人在街邊圍圈而坐,原來是街坊排檔在四圍講故事,他們主要用生活故事談社會。有時會用附近的小販車向街坊派發免費糖水。阿樂也特別向我們介紹了香港善導會, 它是一個服侍社會邊緣群體的組織,服務對象主要是釋囚和性服務提供者。如我們能在區內慢步,細看四圍的人民生活,我們便能更了解這裡的需要,感應天父的心意。其後,我們到了一間涼茶舖坐下,聆聽店主暢談不同涼茶的製法和療效,也聆聽他即將結業的無奈決定(又是因為昂貴租呢!)。離去時,我們邀請他女兒(因家中無人看管,需整天待在店中)參加油基i-kids,他向我們報以微笑。
最後,我們帶涼茶到公園探望露宿者,驚訝知道其中一個是我們的會友。當他看見我們來探望,臉上露出笑容,交談後, 我們便一起為他祈禱,求主保守他在公園裡的生活,一切安好。原來我們的肢體,「家」就在社區,沒有固定的住處,常經風吹雨打。當我們不知如何是好時,我們的主卻說:「我永不忘記你,也不丟棄你。」
這是一趟難忘的旅程,當中發現了不少特色小店,又聽到一些用心連繫社區的故事,彷彿在告訴社會,價值的本身,遠超過金錢給它的定義。據了解,區內共有二十五間教會,現時只有一間參與社區關懷工作。我們的主耶穌,祂看見,便動了慈心,願主感動我們,為這區的需要,走多一里路。
如欲了解這區更多,歡迎登入《油樂園社區報》,它是阿樂與一班年青信徒為社區和教會辦的區報。
油基座落在油麻地接近半個世紀,見證著這裡的種種變遷。你對油麻地最熟悉的地方是哪兒?是它們嗎?永發茶餐廳(十分喜歡那美味的餐牛治呢!)﹑麥當勞﹑百老滙電影中心﹑果欄﹑廟街……原來這裡有一些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小店,假如你來去匆匆,便會錯過它們。九月尾,我們一班弟兄姊妹有幸跟隨在這裏土生土長的導賞員──孔維樂傳道(阿樂),遊走大街小巷,細探區內面貌的改變,聆聽不同人的故事。
那天晚上,阿樂匆忙走來,汗流浹背(原來他剛與一位弟兄協助一位腳腫的婆婆,清理中秋節期間堆積如山的紙皮),沒談幾句,便起行了。他帶我們到一個公園外停留,公園內是露宿者的聚居地,往外看,是新落成的酒店。日間,這裡川流不息,經濟活動十分頻繁,到處也是旅遊巴和遊客。隨著租金飊升,這些年,不少小店已不斷往後街遷移。入夜,五光十色的燈光與一街之隔的陰暗的公園,形成強烈對比。
走不多遠,我們便來到生命工場,店內擺放了具香港文化特色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藝品,如:巧佳小巴牌﹑繡花拖鞋﹑手袋等。曾經,有一位婆婆千方百計尋找她鍾情的藥油,怎也找不著。可謂眾裡尋它,卻在這裡把它尋獲,如獲至寶。當我們拾級而上,到了店舖上層,又是另一個驚喜,那兒存放了不少益智兒童繪本。來到這裏,你會在不知不覺間,放慢了生活的腳步。一切來之不易,全賴一群文化保育工作者,用心、用力努力經營而來,這種珍愛文化歷史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期間,我們到了區內的一間繡莊──永隆繡莊,隨著時代變遷,繡莊數目已大大減少。從前成行成市,現在卻寥寥可數。抵達時,正遇上店主吃晚飯,他們不但不感到被打擾,還快樂地向我們提及此店的悠久歷史,店主擁有的一件清朝裙褂呢!我們又到了新堂附近的富華文具,與人情味極濃的店主傾談,店主分享了經營困難,因租金昂貴,正考慮把店舖搬往其他地區。店主和阿樂如朋友般的相處,彷彿帶我們從時光隧道回到從前的睦鄰社會,是一種用時間和真誠建立的鄰舍關係。
在一個轉角處,我們便來到碧波押,它是一處推廣社區藝術的地方。晚上一般會播放社區電影,其中曾播放教導新移民適應香港社會的影片,聽說主持人每每熱情招待,難怪當晚坐無虛席。有時也會用作開音樂會和相展,就是離不了藝術。走過横街窄巷,我們來到德星星三號的咖啡店。大家站在店外,慢慢聽阿樂分享店主為何放棄專業工作,選擇在後巷開設小店的感人故事。店外設有一個社區雪櫃,是愛的連結,區民可自由擺放或取用食物。這種打破傳統的做法,回應社區需要的心思,令人大開眼界。
走進一條寂靜的街道,我們看見十數人在街邊圍圈而坐,原來是街坊排檔在四圍講故事,他們主要用生活故事談社會。有時會用附近的小販車向街坊派發免費糖水。阿樂也特別向我們介紹了香港善導會, 它是一個服侍社會邊緣群體的組織,服務對象主要是釋囚和性服務提供者。如我們能在區內慢步,細看四圍的人民生活,我們便能更了解這裡的需要,感應天父的心意。其後,我們到了一間涼茶舖坐下,聆聽店主暢談不同涼茶的製法和療效,也聆聽他即將結業的無奈決定(又是因為昂貴租呢!)。離去時,我們邀請他女兒(因家中無人看管,需整天待在店中)參加油基i-kids,他向我們報以微笑。
最後,我們帶涼茶到公園探望露宿者,驚訝知道其中一個是我們的會友。當他看見我們來探望,臉上露出笑容,交談後, 我們便一起為他祈禱,求主保守他在公園裡的生活,一切安好。原來我們的肢體,「家」就在社區,沒有固定的住處,常經風吹雨打。當我們不知如何是好時,我們的主卻說:「我永不忘記你,也不丟棄你。」
這是一趟難忘的旅程,當中發現了不少特色小店,又聽到一些用心連繫社區的故事,彷彿在告訴社會,價值的本身,遠超過金錢給它的定義。據了解,區內共有二十五間教會,現時只有一間參與社區關懷工作。我們的主耶穌,祂看見,便動了慈心,願主感動我們,為這區的需要,走多一里路。
如欲了解這區更多,歡迎登入《油樂園社區報》,它是阿樂與一班年青信徒為社區和教會辦的區報。
城市危機中的神國精兵
文:何湛亮牧師
全球正走向城市化,全球城市化的比率已超過百份之五十 (比率取決於城市化水準如何劃界)。維基百科指出「城市化 (urbanization) 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的過程,其實質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遷。」
然而,我們也觀察到城市化也牽涉到思想、人際關係、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典範轉移」(paradigm change)。相對於「城市生活」的就是「鄉村生活」,其分別也從結構化、制度化、理性化、分工細微化……等等,當中固然有正面的有利於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進步層面,卻又包含著非個體化、關係割裂、物化、表面化等較負面經歷。 其背後,是為「人」而戰的挑戰。
理性主義、工業革命、現代化衍生出現代城市化,各種建制配合著城市生活,然而當「建制」入侵到個人的生命,甚至令到人的尊嚴被剝削的時候,抗衡的力量便出現。面對教庭日趨腐敗,信仰求真導致宗教改革,把救恩歸還給個人與神直接的關係,加上當時印刷機的出現(工業革命是兩刃刀),印製人人可讀的德文聖經,人可以直接了解上帝與真理,恩典重歸給個人的因信稱義。
此後,後現代主義的社會風氣繼之出現,更把人性進一步解放,也導致人進一步求真 (真理、真實、真我……) 的訴求,在這新訴求中,資訊革命及極權敘述,反向而行,相互角力,卻同步引導世界進入「後真相」時代,在表面的「求真」時,卻出現極化思維、陰謀理論及感官取代客觀真理等現象。人性裡面,原來有著擁抱偽真相及慌言的因子。「為人而戰」並不簡單,像性小眾解放等運動,往往只淪為權勢之爭。
城市化帶著複雜的,正邪共存的現實,教會辨認出整全的福音使命,即在領人歸主外,亦要面對社會的參與,這亦是洛桑公約的精神,這相當於中華基督教會的「傳道、服務」使命。整全的福音,不但是個人得救恩的福音,也是個人能回歸與結連群體、並帶來社群轉化的福音。
因著人口激增、環境污染及各種制度上的不足,城市正陷入危機中。然而,城市是由神所創,神正愛著城市(詩87) 。雖然作為城市象徵的「耶路撒冷新婦」卻離棄了神,並與自以為能保護她的經濟、政治、宗教力量「行淫」(結16:1-34),神不喜悅這情況,但是神的愛仍不改變,衪不斷關心及呼喚城市,衪正運用及轉化城市的系統,去履行衪的旨意。
我們看到城市可以聚集多種族的人群,提供就業機會,改善物質生活;可是卻蘊藏罪惡如暴力、性罪行、謀殺/自殺、不公義、貧富懸殊、環境污染、垃圾堆等等。人群漸漸經歷家庭瓦解、因失業而失去身份、廣泛失去人生意義、對身邊事情麻木、人際關係疏離等。
教會應可提供人們的需要,與未信者的生命結連有持續的友誼,像耶穌一樣向城市人提供愛與接納,一同工作及禱告主,並引領人接受救恩,經歷與神、與人的復和。
然而,為何教會在城市事工中似乎是失敗呢?
因在城市宣教充滿了文化上及社會複雜度的困難,傳統的教會傾向捨難取易,遠離城市的黑暗面,或找一些文化相似的人傳福音,或迫使他人按自己的文化去接受主。
專職傳道人及信徒領袖因訓練不足,在工場經歷失敗,感到孤單及挫敗,不求改變,進而帶起權威主義的假面具,退縮至教會內部,並以許多的活動取代了教會應有的屬靈生命、生活宣教、並為鹽為光的服侍,卻採用離身的講道理方式宣教,甚至不願接觸社會上一般的未信者。
如何促進教會的城市宣教和傳道服務的結合?
面對這種情況,最佳的方法先是結連一些有志於建立使命門徒的同工及領袖,一起重新進行基本的屬靈操練、活出真道、建立身邊的人作主門徒、一同服侍友鄰,並鼓勵會友重視實踐聖經真理、著重禱告,並去建立教會以外的、生活化的、牧鄰式的友誼網,堅信教會是神蹟的器皿。這樣,就可從後現代、後真相的時代找到重心,以基督為中心、靠聖靈一起同行,尋求突破,經歷創造主的榮耀。人與人有真實的結連,求同存異,在愛裡生命見真彰。
城市中的神國精兵,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與你的神同行的人」(彌迦書6:8下) 。然而,請不要忽略,這是神對世人的呼喚:「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彌迦書6:8上)
在教會層面,我們急需的是有一套完整的「城市實踐神學」,視城市為宣教實驗室,於實踐中明白聖經及做神學,著重世界觀的建立及發展,成為可傳遞 (transferable) 的理念與借鏡,造就身邊的人,建立神國精兵。這是我對油基家的期許。
全球正走向城市化,全球城市化的比率已超過百份之五十 (比率取決於城市化水準如何劃界)。維基百科指出「城市化 (urbanization) 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的過程,其實質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遷。」
然而,我們也觀察到城市化也牽涉到思想、人際關係、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典範轉移」(paradigm change)。相對於「城市生活」的就是「鄉村生活」,其分別也從結構化、制度化、理性化、分工細微化……等等,當中固然有正面的有利於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進步層面,卻又包含著非個體化、關係割裂、物化、表面化等較負面經歷。 其背後,是為「人」而戰的挑戰。
理性主義、工業革命、現代化衍生出現代城市化,各種建制配合著城市生活,然而當「建制」入侵到個人的生命,甚至令到人的尊嚴被剝削的時候,抗衡的力量便出現。面對教庭日趨腐敗,信仰求真導致宗教改革,把救恩歸還給個人與神直接的關係,加上當時印刷機的出現(工業革命是兩刃刀),印製人人可讀的德文聖經,人可以直接了解上帝與真理,恩典重歸給個人的因信稱義。
此後,後現代主義的社會風氣繼之出現,更把人性進一步解放,也導致人進一步求真 (真理、真實、真我……) 的訴求,在這新訴求中,資訊革命及極權敘述,反向而行,相互角力,卻同步引導世界進入「後真相」時代,在表面的「求真」時,卻出現極化思維、陰謀理論及感官取代客觀真理等現象。人性裡面,原來有著擁抱偽真相及慌言的因子。「為人而戰」並不簡單,像性小眾解放等運動,往往只淪為權勢之爭。
城市化帶著複雜的,正邪共存的現實,教會辨認出整全的福音使命,即在領人歸主外,亦要面對社會的參與,這亦是洛桑公約的精神,這相當於中華基督教會的「傳道、服務」使命。整全的福音,不但是個人得救恩的福音,也是個人能回歸與結連群體、並帶來社群轉化的福音。
因著人口激增、環境污染及各種制度上的不足,城市正陷入危機中。然而,城市是由神所創,神正愛著城市(詩87) 。雖然作為城市象徵的「耶路撒冷新婦」卻離棄了神,並與自以為能保護她的經濟、政治、宗教力量「行淫」(結16:1-34),神不喜悅這情況,但是神的愛仍不改變,衪不斷關心及呼喚城市,衪正運用及轉化城市的系統,去履行衪的旨意。
我們看到城市可以聚集多種族的人群,提供就業機會,改善物質生活;可是卻蘊藏罪惡如暴力、性罪行、謀殺/自殺、不公義、貧富懸殊、環境污染、垃圾堆等等。人群漸漸經歷家庭瓦解、因失業而失去身份、廣泛失去人生意義、對身邊事情麻木、人際關係疏離等。
教會應可提供人們的需要,與未信者的生命結連有持續的友誼,像耶穌一樣向城市人提供愛與接納,一同工作及禱告主,並引領人接受救恩,經歷與神、與人的復和。
然而,為何教會在城市事工中似乎是失敗呢?
因在城市宣教充滿了文化上及社會複雜度的困難,傳統的教會傾向捨難取易,遠離城市的黑暗面,或找一些文化相似的人傳福音,或迫使他人按自己的文化去接受主。
專職傳道人及信徒領袖因訓練不足,在工場經歷失敗,感到孤單及挫敗,不求改變,進而帶起權威主義的假面具,退縮至教會內部,並以許多的活動取代了教會應有的屬靈生命、生活宣教、並為鹽為光的服侍,卻採用離身的講道理方式宣教,甚至不願接觸社會上一般的未信者。
如何促進教會的城市宣教和傳道服務的結合?
面對這種情況,最佳的方法先是結連一些有志於建立使命門徒的同工及領袖,一起重新進行基本的屬靈操練、活出真道、建立身邊的人作主門徒、一同服侍友鄰,並鼓勵會友重視實踐聖經真理、著重禱告,並去建立教會以外的、生活化的、牧鄰式的友誼網,堅信教會是神蹟的器皿。這樣,就可從後現代、後真相的時代找到重心,以基督為中心、靠聖靈一起同行,尋求突破,經歷創造主的榮耀。人與人有真實的結連,求同存異,在愛裡生命見真彰。
城市中的神國精兵,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與你的神同行的人」(彌迦書6:8下) 。然而,請不要忽略,這是神對世人的呼喚:「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彌迦書6:8上)
在教會層面,我們急需的是有一套完整的「城市實踐神學」,視城市為宣教實驗室,於實踐中明白聖經及做神學,著重世界觀的建立及發展,成為可傳遞 (transferable) 的理念與借鏡,造就身邊的人,建立神國精兵。這是我對油基家的期許。
回應日常生活的感動——專訪郭師傅
老友記開組,有時有精美新鮮的下午茶享用,例如豬皮蘿蔔魚蛋炆柚皮、雪菜火鴨絲炆米、素碗仔趐等等,令人垂涎三尺。原來,團友郭師傅退休前任職中式酒樓廚師,退休並沒有讓他停下來,所以只要時間許可,他都為團友預備食物。不只如此,油麻地無家者也是他的服侍對象,不經不覺,他自發地派飯盒已經兩年多。
事源有一次,郭師傅看見街上有人在垃圾桶執食物吃。「心想,香港社會如此富裕,為什麼仍有人要這樣?」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幫忙。最先他定期在「糧友行動」幫忙煮飯。自己又每兩週到賽馬會診所附近派飯盒。因為一腳踼,他每次派發約廿個飯盒,訪問時還不時告訴筆者,「我真係做好少,看你覺得是否合適做訪問。」謙遜非常。主耶穌從沒輕看窮寡婦的兩個小錢、也樂於接受小孩奉上的五餅二魚,更直接告訴門徒,若是服侍弟兄中最小的一個,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筆者一個飯盒還沒曾送出,那有資格說不?
每隔兩週,郭師傅通常在星期二拉著買餸車仔,裝著十多個飯盒出動。他說一點也不辛苦,用愛心煮飯,飯餸自然比街外的更好吃:金針雲耳蒸雞飯、咸魚雞粒炒飯、梅菜肉餅飯等等,都是一餸飯,清早自己買餸煮即可。選擇星期二是因為九龍公園泳池關門。飯盒派完,他便拉著空車去買日活日用品,時間安排得當。
派發飯雖然發自一片真心,但剛開始也不是太順利。郭師傅憶述,初時派飯,有時「派唔晒,因為無家者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呀。可能他們已經買了飯盒,可能工作、也可能別處有飯派」。他才明白無家者也不一定在固定地方等待。派不完,他便在天橋底或其他橫街窄巷尋找無家者,即或如此,別人也不一定領情。「有時他們也不理采,我放低飯盒就走,也不肯定他們有沒有吃。」筆者追問別人有沒有謝謝,他說不一定有。慢慢,郭師傅和一兩位無家者熟絡了,便交換了電話,派飯前先告訴他們,讓他們發放消息,自此飯盒通常能派完。這些定期享用郭師傅飯盒的無家者,通常會說聲謝謝,有些也知道他姓「郭」。有次郭師傅到賽馬會診所覆診時,遇上吃過他飯盒的無家者,對方熱情地關心他,問他有什麼病,又教他吃本地蕃石榴有幫助。還不忘稱讚郭師傅煮的糯米飯很好吃「出面食唔到」。片刻相遇和閒談幾句已令郭師傅十分喜樂。
郭師傅還憶述,年幼時父親在粉嶺開茶樓,六十年很多偷渡者,爸爸便拿些點心派給他們,大包、叉燒包及糯米雞……既飽肚又方便食用。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可見一斑。
2011年郭太病逝,郭師傅深深感受到教會對家庭的幫忙,於是開始重返教會。「我小時候祖母已帶我返教會。」長大了從事飲食業,工作時間長令他難以繼續教會生活。不過有一次,他剛辭退了一位未過試用期的員工。翌日零晨三時,他獨自在店舖留宿之際遇上打劫,手腳被綁,時間上的巧合讓他非常害怕匪徒就是那員工及其黨羽,怕他趁機加害自己。危難當中,他便向上帝禱告,希望平安。最終賊人擄去財物後離去,郭師傅沒有受傷。「耶穌打救你!」不只是郭師傅年幼時的聖經教導,更是他生命中的真實體驗,以至派飯給陌生人,其實也是相信耶穌會打救他們。
郭師傅去年受洗加入油基,現時父兼母職,努力照顧兒子,也為兒子信主禱告。願上主紀念他們一家,還有那些郭師傅服侍的鄰舍。
事源有一次,郭師傅看見街上有人在垃圾桶執食物吃。「心想,香港社會如此富裕,為什麼仍有人要這樣?」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幫忙。最先他定期在「糧友行動」幫忙煮飯。自己又每兩週到賽馬會診所附近派飯盒。因為一腳踼,他每次派發約廿個飯盒,訪問時還不時告訴筆者,「我真係做好少,看你覺得是否合適做訪問。」謙遜非常。主耶穌從沒輕看窮寡婦的兩個小錢、也樂於接受小孩奉上的五餅二魚,更直接告訴門徒,若是服侍弟兄中最小的一個,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筆者一個飯盒還沒曾送出,那有資格說不?
每隔兩週,郭師傅通常在星期二拉著買餸車仔,裝著十多個飯盒出動。他說一點也不辛苦,用愛心煮飯,飯餸自然比街外的更好吃:金針雲耳蒸雞飯、咸魚雞粒炒飯、梅菜肉餅飯等等,都是一餸飯,清早自己買餸煮即可。選擇星期二是因為九龍公園泳池關門。飯盒派完,他便拉著空車去買日活日用品,時間安排得當。
派發飯雖然發自一片真心,但剛開始也不是太順利。郭師傅憶述,初時派飯,有時「派唔晒,因為無家者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呀。可能他們已經買了飯盒,可能工作、也可能別處有飯派」。他才明白無家者也不一定在固定地方等待。派不完,他便在天橋底或其他橫街窄巷尋找無家者,即或如此,別人也不一定領情。「有時他們也不理采,我放低飯盒就走,也不肯定他們有沒有吃。」筆者追問別人有沒有謝謝,他說不一定有。慢慢,郭師傅和一兩位無家者熟絡了,便交換了電話,派飯前先告訴他們,讓他們發放消息,自此飯盒通常能派完。這些定期享用郭師傅飯盒的無家者,通常會說聲謝謝,有些也知道他姓「郭」。有次郭師傅到賽馬會診所覆診時,遇上吃過他飯盒的無家者,對方熱情地關心他,問他有什麼病,又教他吃本地蕃石榴有幫助。還不忘稱讚郭師傅煮的糯米飯很好吃「出面食唔到」。片刻相遇和閒談幾句已令郭師傅十分喜樂。
郭師傅還憶述,年幼時父親在粉嶺開茶樓,六十年很多偷渡者,爸爸便拿些點心派給他們,大包、叉燒包及糯米雞……既飽肚又方便食用。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可見一斑。
2011年郭太病逝,郭師傅深深感受到教會對家庭的幫忙,於是開始重返教會。「我小時候祖母已帶我返教會。」長大了從事飲食業,工作時間長令他難以繼續教會生活。不過有一次,他剛辭退了一位未過試用期的員工。翌日零晨三時,他獨自在店舖留宿之際遇上打劫,手腳被綁,時間上的巧合讓他非常害怕匪徒就是那員工及其黨羽,怕他趁機加害自己。危難當中,他便向上帝禱告,希望平安。最終賊人擄去財物後離去,郭師傅沒有受傷。「耶穌打救你!」不只是郭師傅年幼時的聖經教導,更是他生命中的真實體驗,以至派飯給陌生人,其實也是相信耶穌會打救他們。
郭師傅去年受洗加入油基,現時父兼母職,努力照顧兒子,也為兒子信主禱告。願上主紀念他們一家,還有那些郭師傅服侍的鄰舍。
文:方鈺鈞
和睦之城──從睦福機構看教會如何回應貧窮問題
文:陳志剛
教會以外──回應時代整全的福音
七十年代香港難民問題嚴重,用鐵皮和木板臨時搭建的房屋比比皆是,這些木屋沒有水電,衞生環境又差,遇上天災更是苦不堪言,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有七十五萬人居住在木屋內。八二年秀茂坪一場山泥傾瀉,近萬人喪失家園,一群熱心的大專基督徒覺得有必要走出教會,進入社區,他們成立了「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木福),服侍木屋居民,回應了當時的處境。
回歸前政府清拆寮屋,木福於2001年改名為「城市睦福團契」(睦福),繼續服侍這城市。今天木屋已成過去,但貧窮問題依然嚴重。貧窮人生活在壓迫當中,他們面對失業、鄰舍關係疏離、經濟壓力沉重和家庭問題;他們缺乏安全感,天天「餐搵餐食」,隨時又會遇上病患等危機,弄到金錢和心力交瘁,一下子的積蓄會化為烏有,加上社交圈子狹窄,不容易找到社區的資源幫助,變得無助和消極。貧窮人因為社會地位低微,自我形象差,經常覺得不被尊重,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雖然他們對宗教不一定有興趣,但渴望被關心、被了解、被接納,重建人性的尊嚴。他們表面看來只是缺乏物質,但他們心靈空虛,往往會去求神問卜,供奉偶像,希望借助靈界力量脫離困境。睦福堅持教會是要去救靈魂,而不是零碎的佈施行動。到底人的身、心、靈是不能分割的,全人的幫助不能限於肉身的需要和心理輔導,人的靈性同樣需要幫助。
睦福副總幹事Elsa說她以前在另一個扶貧社福機構工作,那裏單單做扶貧工作,久而久之令她失去幹勁,後來她轉到睦福,與一班基督徒同工,感覺截然不同,那種在主內的服侍給人更踏實完備的盼望。睦福強調「整全福音」,是洛桑運動帶給教會的宣教方面。睦福以機構策動教會弟兄姊妹,結合社會服務和屬靈佈道這兩個使命幫助基層家庭,透過「愛心糧倉」派發食物、外展和探訪接觸貧困家庭,輔導和家庭治療提供危機支援,讓人在物質短缺和生活壓迫中仍然看見出路,譲基督徒在參予服侍當中同樣被造就,讓宣教佈道不單是言傳的,並且是身教的。
教會以內──成為貧窮人的教會
教會的工作是否限於教會以外呢?Elsa説睦福的工作不應該離開教會,因為教會是要與人相交(church with others),地方教會是應該有影響力的。事實上,睦福的始創人之一鄧達強牧師本身就同時是教會堂主任牧師。睦福的理念是讓更多教會起來「成為貧窮人的教會」(the church of the poor),而不單止是「服侍貧窮人的教會」(the church for the poor)。在主耶穌眼中,教會本身就是貧窮人聚集的地方。耶穌來是要報好信息給貧窮人,叫他們得著天國。
睦福的同工不到一百人,所以不可能靠著機構就可以幫助所有基層家庭,而是要動員更多教會起來加入貧窮人教會的行列。Elsa坦言要實行這理念又必須按步就班,算是身處在深水埗、油麻地區的教會也不容易擁抱「成為貧窮人的教會」這觀念。Elsa聯絡的120間教會,就分了三個層次:
- 第一層是個別弟兄姐妹受了感召,以個人身份參與機構扶貧活動,至於下一步得到所屬教會認同就仍需努力。
- 第二層是以教會身份參與一兩次扶貧行動,主任牧師是同意了,但可能只是當作一個有意義的活動而已,弟兄姊妹未曾以貧窮人的身份接侍人。
- 第三層是教會已經意識到貧窮人這個身份,推動會友在教會內和平日生活中身體力行出來。睦福要推動的就是這種休戚與共的教會「團契」生活,教會便是神差遣進入世界,與人相交。
過往油基的「啟發」福音聚會也接侍過不少街坊,他們有些都會出席附近的教會聚會,因為有免費食物供應。起初我們對這班「食客」略有微言,因為覺得他們只是為食而來,我們傳福音是白費的。但日子久了,我們發現原來這班「食客」不單是缺乏食物,而且心靈空虛,他們不被尊重,耶穌是吸引他們來教會得醫治;但單靠食物或者光去服侍他們並不足夠,心靈貧乏的人是須要有人與他們同行。這一下子對教會又帶來很大的張力,教會要認識自己也是貧窮,然後才能與貧窮人一起團契、一同擘餅,這是個大挑戰。
創意性的張力──建立和睦之城
睦福的使命不單是要幫助教會走出教會,幫助貧窮人;也不單是要幫助貧窮人脫離貧窮,走進教會,而是使人一起共建和睦之城,一起承擔和平之子的職份。這和平之子首先是與自己和好,接受自己,明白人的限制;然後是與別人和好,成為別人的鄰舍;最重要是與神和好,重拾神兒女的身份,走在神的道路上面。這和平之子是要讓福音改變人心,無分施與受,而是同時被聖靈轉化,同時轉化城市,成為世界的見證。
睦福總幹事鄺玉婷在「寶田邨的故事」一書中,描述睦福怎樣透過團契在一個中轉屋邨重建睦鄰關係,發揮和平之子的精神。睦福也推行「師友計劃」,讓基層家庭的兒童和成年人建立亦友亦師的關係,減少跨代貧窮,雖然這計劃本身並非佈道性質,但據睦福統計,在計劃之初只有23%的兒童認識福音,到了完結時這數字已經達到60%以上,而友師們大多亦得到很大的祝福。馮煒文說過:「一個人不單是一個罪人,也是一個被罪所傷的人。」貧窮背後也反映了社會制度有不公平,讓弱勢社群受到欺壓。睦福較少在公共空間倡議扶貧,卻實實在在推動教會在生活上做好見證,建立與貧窮人的關係網,做好和平之子的角色。盼望油基可以一同建立這和睦之城。
教會不是叫人在候車室靜候永生,而是與其他人在得自由和宣揚神國來臨之間的一個「會合點」(convergence)。這是個很大的張力,是教會被呼召分別為聖和進入世界的張力,是已然和未然的張力,但在神的宣教之中,這應該是一個有創意性的張力,而不是拆毀的張力,是一個可以在宣教實踐中不斷看到上帝恩典的張力,又在聖經啟示中看到永恆盼望的張力。
參考書目:
- 博許(Bosch D.)。《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 (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 ,白陳毓華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4)。
- 莫陳詠恩。《教會在世 - 踐行上帝的使命》(香港:福音證主,2015)。
- Corrie J. “Creative Tensions in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 ANVIL Volume 18 No. 2(2001).
給香港信徒的家書四:時代啓示上主對世界的信息
「危城」是指什麼?也許是信仰群體面對時代的危機與挑戰。回望聖經歷史,上帝子民曾面對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希臘與羅馬等龐大帝國,聖經記載著他們如何面對政權、宗教、思想文化的衝擊,種種勢力試圖把他們同化,臣服於諸神、法律及主流價值之下,這挑戰直到如今。
《使徒行傳》見証了教會的誕生,信徒群體被呼召參與建立上帝的國度,他們按耶穌基督的教導及聖靈之引導成為聖徒,帶著逆向世俗的邏輯去存活在世界當中,經歷重重挑戰與逼迫。在等待基督再來的日子,不斷向世界傳遞著基督信仰,稱為「福音」的好消息,教會成為在世見証基督的器皿。
聖經記載著上帝如何呼召人離開世界闊路,踏上信仰窄路的生命故事:亞伯蘭提醒我們要被召離開這熟悉的世界(創12:1),摩西提醒我們不要敬拜這世界(出3:18-20),但以理的朋友提醒我們不要順從這世界(但3:17-18)……主耶穌提醒我們不屬這世界,所以不受歡迎,但衪已勝過這世界,並差遣我們到世界裏(約15:19,約16:33,約17:14-18),保羅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心意更新變化(羅12:2)。
「世界」就是信徒的處境。今日的香港與信仰有何關係?生命的舞台可從家庭、職場、社區、社會、國家至世界,不同處境卻環環緊扣,互相影響。海面上的巨浪原來與天空上捲起的風雲或海床下移動著的板塊甚有關係,只視乎信徒的眼界與專注,看得幾遠幾深。時代啓示著上主對世界的信息,有憐愛及審判,上主在人的慾望與絕望中帶來盼望,不看重自己期望的得失,乃看重上帝國度如何被彰顯及成全,盼望危城下的信徒應該有此意識。
一群危城下的牧者和信徒上
給香港信徒的家書三:信仰是絕望的出路
作信徒,從來都不容易,因為代表著你會與世界對著幹,但你又不能獨善其身,躲在耶穌後面,無視世界走向敗壞,只滿足於自身之信仰經歷、靈性更新,因為耶穌是要求我們行出去,分享耶穌的愛,與弱勢同行。
回看香港20年:
2016年堅尼系數創45年來新高0.539;
2015年貧窮人口有134.5萬人;
首長評分由彭定康卸任時的59.7跌至梁振英的38.1;
對政府表現滿意度由1997年42.7%跌至16年24.6%;
遊行集會次數由1997年1,118次升至2016年13,158次;
2017年平均房屋呎價破$10,000;
自2003年至2017年樓價升幅387.78%,家庭入息中位數升幅74.67%;
港人對香港前途信心淨值由1997年69.7%趺至2017年9.4%;
認同北京有落實一國兩制由2001年66.8%跌至2015年23.5%;
38.9%港人表達有機會希望移民,4.2%近期有為移民作準備;
(資料來源: 端傳媒 goo.gl/eEaCki)
以上數字足夠我們驚嚇一番,還未計「人大釋法」,今天的行為可以犯明天的法;官商鄉黑,發展商、甚至高官紛紛各自囤積新界鄉郊土地丟空荒廢,等待政府拍板新發展計劃時賺一大筆,更趕走附近生活了幾十年的農戶村民;制度暴力,非建制派在選舉中獲得過半選票,但在議會中竟是少數派;單一城市發展模式,千篇一律的商場設計,集團式商店經營手法,控制著我們每天的生活選擇,社區漸漸變得毫無特色;眼見以上處境,自己深深相信基督信仰是唯一的答案及出路,在困苦、無力、絕望的時候,幫助我們有能力思考、回應及面對,再進一步就是進入處境當中,推動改變,轉化世界。
其中一個經典例子,是德國教會在兩德統一的事上有著重要角色。當年,東德牧師 Christian Führer 自1982年開始在萊比錫(Leipzig)教會召集信徒每逢星期一聚在一起為兩德統一祈禱。於1989年,他更發起和平大遊行,最終約32萬人參與,間接促使兩德統和平一,柏林圍牆倒下。還記得同年1989年的北京,是我們至今也未敢忘記的六四民主運動被流血鎮壓!
離開處境的基督信仰,究竟是甚麼?!
一群危城下的牧者和信徒上
給香港信徒的家書二:我想在白日作主工
老實的,從小我對於新聞不特別在意。印象中第一次「追」新聞,是小時候與媽媽一起「追」有關六四的報導。那些年,一幕一幕的畫面在震撼著自己的心深處……
接著很多的年頭,也沒很在意時事,直至大約四年前﹐新東北、貨櫃碼頭、內地上訪、維權人士、催淚彈、雨傘運動……這些又再震撼著自己的心深處!警覺自己是在溫水中其中一隻小蛙!雙眼也是習慣了黑暗!
社會急速的變化,不同的聲音亦急速冒起,比以往幾十年加起的速度更急更多。我雖不生於戰亂的地方,但卻在另一類的「亂」世中,這些聲音代表著不同人的身心需要。他們雖不是眼前人,也不是遠處的跨文化族類,但他們仍是神所愛的人。這刻我在問,除了我以往所學習的直接佈道、友誼佈道,我還能以甚麼去「佈道」?耶穌在世上時,除了直接的佈道工作,亦同時(或高調或低調地)做了不同模式的服侍。祂對於當時的社會及人,仍有很多的關注,開啟了很多人於黑暗中的雙眼(內心的眼)!想起一本宣教士寫的書,他引用近代詩人其中一小段:
「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當與人談及需更多「社關」(社會關注)時,也有人會直接連結到街頭派飯、露宿者探訪……的直接服侍上,這些也是一些很有需要的「貼地」服侍。然而更深層的社會關注,是可在任何新聞、報章等等見到:可以是關於一棵葱的價錢及來源、土地問題、性小眾、環保議題……,也可以是其他相關議題。同時可以是我去學習關心社會中不同人的途徑,明白他們內裡需要,間接亦讓他們曉得基督徒不是只傳他們覺得遙遠的福音,而是先去學懂愛他們的外與內。
如剛才分享:這些一切一切,其冒起的速度也超過去數十年,相信未來會走得更快,想起聖經中的一段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9:4-5)
我想在白日作主工。
一群危城下的牧者和信徒上
給香港信徒的家書一:從夢中驚醒
一天晚上,兒子從電視新聞中知道某處發生地震,慌張地問我:「媽媽,香港會唔會有地震嫁?」聽到他語帶不安,我隨即安撫他說:「香港係全世界最安全嘅地方,從來無發生過(嚴重)地震。」聽後,他便安心入睡。相對要面對水災﹑旱災﹑戰爭﹑恐怖襲擊的地方,香港是一處讓人感覺較安全的地方。
年少時,我的目標十分簡單,就是用心讀書;成年後,就希望盡心工作;
有了家庭和孩子後,就學做一個稱職的妻子﹑母親和媳婦。在平凡的日子
中,希望持守本份,做個良好公民。那時覺得社會議題離我很遠,又沒多
大興趣和時間去了解複雜的社會問題,總相信身處不同位置的政府官員會
諮詢民意,並盡心以香港的整體好處著想,同謀對策。
有了家庭和孩子後,就學做一個稱職的妻子﹑母親和媳婦。在平凡的日子
中,希望持守本份,做個良好公民。那時覺得社會議題離我很遠,又沒多
大興趣和時間去了解複雜的社會問題,總相信身處不同位置的政府官員會
諮詢民意,並盡心以香港的整體好處著想,同謀對策。
幾年前,屋苑大維修,懷疑被圍標,致使工程爛尾,還惹上官非。幸好,
幾名熱心的街方,日以繼夜擺街站,喚起了更多街方關注,不少人陸續加
入支援行列,最終合眾人之力,選出了新法團。雖然官司仍待解決,但爛
尾的工程終可順利完工,而屋苑的環境也愈見美好。我明白到只要齊心合
力,改變是可能的!
幾名熱心的街方,日以繼夜擺街站,喚起了更多街方關注,不少人陸續加
入支援行列,最終合眾人之力,選出了新法團。雖然官司仍待解決,但爛
尾的工程終可順利完工,而屋苑的環境也愈見美好。我明白到只要齊心合
力,改變是可能的!
同一段日子,從螢幕中出現了煙霧彌漫的片段。噢!那真的發生在香港嗎
?警方竟向手無寸鐵的市民發射87枚催淚彈!政府這種強硬不手軟的鎮壓
方式,使人不寒而慄,憤怒和傷痛,也把我從夢中驚醒。這個我以為熟識
的地方,一下子,變得何等的陌生!隨後發生李波被失蹤事件,相信是中
國強力部門在港執法,讓人不禁問:港人的人生安全是否得到保障?
?警方竟向手無寸鐵的市民發射87枚催淚彈!政府這種強硬不手軟的鎮壓
方式,使人不寒而慄,憤怒和傷痛,也把我從夢中驚醒。這個我以為熟識
的地方,一下子,變得何等的陌生!隨後發生李波被失蹤事件,相信是中
國強力部門在港執法,讓人不禁問:港人的人生安全是否得到保障?
在這紛擾不安的時期,除了為在上位的禱告,主還喜悅我們作甚麼?在逐
漸失去信心和盼望的香港社會,我們是否願意與困苦憂愁的人同行?在充
滿躁動不安的人群中,我們又是否願意不帶批判地以愛去聆聽,成為和平
之子?在欠缺公允的事上,我們又能否剛強拒絕謊話和歪理,作這裡的鹽
和光呢?
漸失去信心和盼望的香港社會,我們是否願意與困苦憂愁的人同行?在充
滿躁動不安的人群中,我們又是否願意不帶批判地以愛去聆聽,成為和平
之子?在欠缺公允的事上,我們又能否剛強拒絕謊話和歪理,作這裡的鹽
和光呢?
親自就近人的主,樂意與人同行!
一群危城下的牧者和信徒上
一群危城下的牧者和信徒上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從生活中經驗上帝
文:蔡王麗珍
引言:2017年9月23日,我出席了少年崇拜,與五十多位初中和高中學生分享近年的生活體會。此文乃紀錄其中片段,即我在全職工作後期工作天的點滴。雖然這已是兩年前的事,但至今我仍津津樂道。
早上
六月二十五日,早上離家前,小心翼翼地重複檢查手袋,確定自己帶了今晚八時演奏會的門票。這是「俄羅斯國家樂團音樂會」,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一個月前,看見了宣傳海報,驟然想到俄羅斯從前是歷史悠久的俄國,深感這是一場非聽不可的演奏會,一個初窺俄國文化的難得機會。
就著這工餘的文化節目,我一方面感到雀躍,但另一方面,我亦在過去一周為此煩惱至今。上星期,上司們選了在六月二十五日下午開會,而會議的主持擅長「馬拉松」會議,下午會議的結束時間通常是晚上八時或之後。幾天以來,我每逢想起今日的會議和演奏會時間,不期然忐忑不安,恐怕自己錯過了我所期盼的音樂會。自己不禁無奈地問:「上帝,上帝,為何跟我開這玩笑?何必偏偏選擇在六月二十五日下午開會?」
下午
午飯後,上司們和我抵達了會議室。上司們猜測漫長的會議是否要在八時、九時才可完結,自己則在心裡拿定了主意:若會議於晚上七時仍未完結,我便舉手,向上司們道出自己因趕緊去「俄羅斯國家樂團音樂會」,必需先行離開會議。定了這主意,心頭似乎稍微放開。
這次會議討論兩項新措施的推行方法;五時已過,但仍在商議第一項。唉!以此進度,會議難於七時完結。分針快跑了一圈,還未談論第二項……主持忽然說:「我們今次算是論及了第一項措施的各種各樣,再約時間傾第二項啦。」上司們和我都喜出望外,大家可以於六時離開天馬總部,真是罕有的情況!而我可以從容地前往香港文化中心,準時踏入音樂廳,心裡重複地讚美:「天父,天父,多謝祢呀!」
晚間
掌聲中,演奏會圓滿結束。觀眾都站起來,不停鼓掌,樂團指揮在台上也多次鞠躬道謝。突然,一個穿著淺藍連身裙的短髮女士在我的左眼簾出現,匆匆走過,離開音樂廳。噢!她不就是主持嗎?剎那間,我只得驚嘆:「神啊!神啊!祢實在太幽默了!我還可以說甚麼呢?!」
從生活中經驗上帝的話
過去一周,為着今天的時間表,我多番籌算,亦無對策。然而,上帝選定了今天是會議日期,原來祂早已知道主持和我分別購買了同一演奏會的門票。既然如此,我何來要苦惱?
天父的幽默亦在於針對我的過度自信自足。我愛做事有條有理,常採取主動安排各樣事情,務求達到預期目標。可是,今天的日程非我所能掌控;而最終是天父的戲劇性鋪排,成就了意想不到的巧合,叫人拍案叫絕。
從生活中互動的過程裡,我經驗了上帝的話,就是耶和華說:
「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9)
幽默中,天父提醒我:要謙卑俯伏在掌管萬有之主的跟前。
再思柬國的「不道歉」文化
文:區宇
短宣前其實有疑惑過,報名時並沒有甚麼特別的負擔和感動,更多可能只是去探訪支持宣教士。結束後看來,或許這也是上帝的帶領和心意。
短宣前半部分的歷史之旅,印象特別深刻,其實叫歷史之旅或許並不完全準確,因為這些行程中我們短宣隊認識的或許不是單純的歷史,而是柬埔寨這裡的人。在S21罪惡博物館,我們見證了這個地方的歷史創傷與背負,心中自然的對這個地方與這裡的人多了很多的憐憫與同情。去了解金邊的歷史,知道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民族,也是一個喜歡講故事的民族。
其實對於柬埔寨人的文化,我特別在意他們「不道歉」這一個習慣或者說「文化」。從宣教士口中得知,柬埔寨人不習慣道歉,做了對不起人的事後,從他們口中說出的不是道歉的說話,而是「不要緊」。沒錯,說不要緊的不是理應接受道歉的一方,而是做錯事應該要道歉的一方。對他們來說,「對不起」就意味著「請懲罰我」,承認自己的錯就代表要接受懲罰。可能他們很少機會體會到甚麼是赦免與寬恕吧。畢竟沒有道歉,那有原諒與赦免?那一刻,我就體會到這個地方是多麽需要福音。耶穌的福音卻告訴我們等待認罪悔改的,是赦免與憐憫。我們也是因為得著福音,才認罪悔改,如果知道認罪後等待我們的不是赦免與寬恕,而是懲罰與判罪,誰又肯認罪悔改呢?那一刻,我特別看到福音的需要。也特別體會到在柬埔寨傳揚福音的困難。
當然也正是體會到這種艱難,就更感覺到美門如何備受祝福與恩典,通過教育一群小孩,去改變他們自己,改變他們的家人,改變那個社區。成為那個地方福音的燈塔,光照那地。
最後,願上帝繼續使用、祝福宣教士的事工,傳播福音的種子。
短宣前其實有疑惑過,報名時並沒有甚麼特別的負擔和感動,更多可能只是去探訪支持宣教士。結束後看來,或許這也是上帝的帶領和心意。
短宣前半部分的歷史之旅,印象特別深刻,其實叫歷史之旅或許並不完全準確,因為這些行程中我們短宣隊認識的或許不是單純的歷史,而是柬埔寨這裡的人。在S21罪惡博物館,我們見證了這個地方的歷史創傷與背負,心中自然的對這個地方與這裡的人多了很多的憐憫與同情。去了解金邊的歷史,知道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民族,也是一個喜歡講故事的民族。
其實對於柬埔寨人的文化,我特別在意他們「不道歉」這一個習慣或者說「文化」。從宣教士口中得知,柬埔寨人不習慣道歉,做了對不起人的事後,從他們口中說出的不是道歉的說話,而是「不要緊」。沒錯,說不要緊的不是理應接受道歉的一方,而是做錯事應該要道歉的一方。對他們來說,「對不起」就意味著「請懲罰我」,承認自己的錯就代表要接受懲罰。可能他們很少機會體會到甚麼是赦免與寬恕吧。畢竟沒有道歉,那有原諒與赦免?那一刻,我就體會到這個地方是多麽需要福音。耶穌的福音卻告訴我們等待認罪悔改的,是赦免與憐憫。我們也是因為得著福音,才認罪悔改,如果知道認罪後等待我們的不是赦免與寬恕,而是懲罰與判罪,誰又肯認罪悔改呢?那一刻,我特別看到福音的需要。也特別體會到在柬埔寨傳揚福音的困難。
當然也正是體會到這種艱難,就更感覺到美門如何備受祝福與恩典,通過教育一群小孩,去改變他們自己,改變他們的家人,改變那個社區。成為那個地方福音的燈塔,光照那地。
最後,願上帝繼續使用、祝福宣教士的事工,傳播福音的種子。
訂閱:
意見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