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從安息日到復活節的時間觀


文:鏜

引言:

在教會歷史中,我們找到一種「雙重」的時間觀:首先以一週的節奏為準,走向安息日;其次是宗教節期(Feast Days),以創造為主題(例如:播種與守割),並記念上帝在歷史的作為(例如:將臨期、聖誕節、四旬期、復活節等)。安息日和宗教節期兩者是互相扣連的,並從猶太拉比和初期教父對日月的觀察(Solar and Lunar Calendars)所得出的。同時,這種基督信仰的時間觀是繼承自深厚而內在於猶太教的傳統。

從安息日到新創造:

第一日
第二日
第三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古代猶太人以日落為分界線計算每一日的開始。「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創一5)。一個星期的第一日(星期日)為創造的開始,亦即星期六的日落之後(猶太拉比知道第四日才創造日月)。去到一個星期的第五日,亦即星期四的日落之後,「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這樣,「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創二1)到星期五的日落之後,安息日便開始。

在一個星期的第六日正午,耶穌被帶到眾人面前,彼拉多對他們說:「看啊,這個人!」(約十九5),到了下午三點,第六日的終結前,耶穌便完成了救贖的工作,說「成了!」(約十九30),星期五的日落之後,安息日便正式開始。死亡是人類的最後敵人,在星期六晚上到星期日破曉,上帝再度命令「要有光」(創一3),耶穌得勝,從死裡復活,成為上帝救贖歷史的高潮。安息日繫於創造與立約,耶穌的救贖,就是上帝的第二次創造。第二次創造釋放了第一次(墮落的)創造。人子耶穌成了新創造的第一人,永活的人,並與我們立新約(New Covenant),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新約是普世而大公的(Universal and Catholic)。

從猶太曆法到復活節:

圖片I猶太曆法與節期。

325日是以色列人的重要日子:創造的第一日、亞伯拉罕獻以撒之日、出埃及之日、所羅門的獻殿禮。另一方面,古代猶太人的曆法是按照耶路撒冷出現新月的那一天日落之後,為一個月的第一天。而在春分前後的新月那天的日落後為尼散月 Nisan)一日(又稱為亞筆月,Abib)(出十三4),第十四日就是逾越節。

猶太人的曆法影響初期教會對復活節的決定。在公元第二世紀,一方面,小亞細亞的教會跟從猶太曆法,在逾越節(尼散月十四日)慶祝復活節。而在羅馬的基督徒就以星期日為復活日,認為應以春天第一個滿月之後的星期日為復活節。最終在尼西亞會議(公元325年)得到認可。


從第八天到永恆:

第一日
第二日
第三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第八天
第八天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星期日有三重意義:一星期的第一日、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此外,星期日是「第八天」。自耶穌道成肉身到復活,教會現在身處「舊創造」與「新創造」重疊的時間,我們加入在基督的名下,成為新創造的新人類。初期教會稱之為「第八天」,代表「新創造」的開始,是忘記背後:過去七天的時間(“flowing away” of time),努力面前:迎向永恆的時間(“always” of eternity)。教會預嘗永恆的福樂,現在便能參與上帝修復世界的工作。

  
總結:

初期教會誕生於地中海世界,他們的敬拜是朝向東方耶路撒冷的晨曦的。新創造仍處於晨曦,我們仍身處腐朽的世界,我們在敬拜和聖禮期待著耶穌的再來與新創造的圓滿。「受造之物熱切期待,等候著神的眾子顯現。」(羅八19)。


圖片II佛羅倫斯聖若望洗禮堂(St. Giovanni Baptistery),義大利最古老建築,在11世紀祝聖啟用。八稜柱設計象徵受洗後進入「第八天」,基督復活的新時代。



Reference:
1.         David Kennedy (The Reverend Canon), Sermon: Worship and Time: Then and Now, 30th June, 2009, Durham Cathedral.
2.         Joseph Cardinal Ratzinger (Pope Benedict XVI), The Spirit of the Liturgy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2000), pp.53-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