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ichelle
「舒適富裕帶走我們的孩子;萬世歌王帶走我們的孩子;
垃圾食物帶走我們的孩子;電腦螢幕帶走我們的孩子;
衫褲鞋袋帶走我們的孩子;PSP iPhone總是帶走我們的孩子」
以上文字來自唐慕華(Marva J. Dawn)的著作《讓孩子到我這裏來》的宣傳文字。唐乃現今北美的重要作家、神學家、教會音樂家及教育家等。雖然她身患多種頑疾(如多次進行手術、曾七個多月失去視力),但靠著上帝的恩典,仍然不斷以文字回應當代敬拜、教會觀、科技社會、安息、牧養、性倫理等議題。筆者期望透過她短短的個人簡介讓大家明白,她對消費主義和科技化社會的尖銳批評,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建基於聖經真理,以及她大量輔導和與年青人相處同行的經驗。在她眼裏,孩童和青少年並不是膚淺軟弱的一群,他們都渴望真理和愛,我們卻需要以抵抗世界的心和神的心腸養育他們。不過,筆者今次要介紹她的另一本著作《無望世界真盼望:科技社會中的信仰生活》,以便更直接回應今期《基道悅讀》的主題。由於本刊其他文章已經提及「科技的好處」,本文在此不贅。另一註腳是筆者從事網上媒體工作,所以,我會經常流連Facebook、Twitter等中外網站。
科技奪去我們的什麼?
唐慕華認為,世界正以許多方式來壓制我們,包括大量資訊、不明朗的工作前景(在香港可能還要加上「樓市」)、世界的痛苦和苦難。然而,她相信三一神的盼望,就是我們基督信仰中那獨特和不受束縛的盼望,足以為我們提供方法,處理生命中各種的束縛枷鎖,並釋放我們去對抗世界的暴力和不公義。在種種反省以先,她明言科技本身沒有甚麼問題,確是為良好目的而設立。可惜科技到了今天,卻已成了商品和消費文化的一部分,亦產生了許多壞而具誘惑力的影響,正如金錢本是沒有問題,卻對人產生龐大的力量,足以成為另一個神明,主耶穌稱它為「瑪門」。
記得每次地鐵賣廣告,宣傳行車時間縮短了兩分鐘,我都以嘲笑回應,節省了兩分鐘在生命中有何意義呢?那寶貴的兩分鐘最後是花在和親友共聚,還是不知不覺掉進黑洞裏呢?這只是推崇科技社會的其中一個現象。我們每天花多少時間對著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的螢幕?我們的家庭因此變得更親密還是更疏離呢?父母和子女有否足夠傾心吐意的時間?每次在地鐵看見不少情侶、父母和子女都忙於一人一機時,又或在飲茶吃飯時,見到公公婆婆只能望著兒孫打機時,我就感到難過。人們寧願把時間虛耗在一部很快就過時的機器,都不願和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人分享。不過,事實可能是人們互相無話可說,惟有以科技作「避風塘」。當然,筆者也認識極少數的一些朋友,工作和乘車時會收發電郵,回家後就拒絕使用電腦,專心和家人相處。
我們的確透過社交網絡「知道」許多朋友的近況,例如早午晚餐吃什麼、全球美景、嬰孩親朋寵物照、最新網上遊戲……。這些「知道(消息)」能有效讓你和朋友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嗎?退回一步,我們作為消息的發放人,自己放什麼上網呢?是報喜報憂、重要抉擇、還是日常閒事呢?網上世界真能令人傾心吐意嗎?顯然,訊息都會經過個人篩選,單靠網上資訊未必能完全了解一個個體,但我們卻輕易在網上花掉不少瀏覽時間。豐富的文字和影像無法取代面對面的接觸、對話和擁抱的親密關係,科技正在奪去我們和別人相處共聚的能力。
科技化危機:快、新、多
網絡搜尋其中一個特性是:大家只搜尋自己關心或感興趣的事。換句話說,其他不在我關心範圍內的事,其實不會進入我的眼簾。大家當「鍵盤戰士」的時候,那些不在網絡上的人和事是否正被遺忘呢?例如那些不懂電腦的上一代、不公義引致的結構性貧困、生活在獨裁政權下或受戰火洗禮的人,若我們不能惦記上帝關注的焦點,科技的鴻溝足以令富裕安逸的人和世上的苦難愈走愈遠。
科技以影像、色彩和動畫吸引我們,不斷求新求快求多。手拿智能手機一直在線的青少年,或許無法想像我在中學五年級時,家裏才有第一部電腦,每次我用電話撥號上網,速度只有56kbps。今時今日,若10秒仍無法瀏覽網頁,人們已經顯得不耐煩或急燥起來。科技世界求新,我們便要不停花時間學習新的技術,花費金錢購置更先進型號的產品,演變成慣性及無止境的消費文化(信徒該較能抵擋這誘惑)。互聯網充斥大量資訊,但不少資訊皆是垃圾,社交網絡「朋友」和專頁的最新消息早已把我們吞噬。結果我們投入愈多,卻感到愈空虛。「打爆機」或許帶來一時滿足,一旦過不了關卻陷入「屢敗屢戰」的窘局;發佈即時訊息渴望換來朋友即時的回應,還要忍不住查閱「Like」(喜歡)的數目。
唐慕華引用哲學家博格曼的思想,提到科技發展、傳媒宣傳和消費之間幾乎是無可避免地產生關聯,要避開其影響並不容易。結果,我們要賺取足夠的金錢,為兒女提供科技的所有好處;以新奇取代投入,藉以逃避工作的要求;為「節省時間」而無休止累積新的消費品。由於老闆和科技進步所致,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工作,減少陪伴家人的時間;沒有時間陪伴子女,便花時間工作賺取金錢替他們購買娛樂商品,形成難以解脫的惡性循環。科技永遠無法使我們滿足,最終帶來的是空虛、沮喪的無望世界。
此外,隱性使用科技的習慣正改變我們日常的時間觀念、行動節奏、關心焦點。這些發明會消滅人的空間和時間,消除人的耐性和等待的心。我們還餘下多少時間靈修讀經、安靜等候和親近神呢?信仰經驗會否淺化為「Like唔Like」而不是服從神的命令?會否怕崇拜「超時」?會否希望螢光幕的歌詞配圖更豐富,詩歌敬拜和講道更吸引精彩?崇拜的焦點是否集中在音響效果?教會會否投入過多的金錢、精神、人力在科技上,而不在關懷世界及社會的不公義呢?唐慕華直指科技化和商品化是「極端危險」,對福音十分不利,嚴重影響我們的信仰經驗。
信徒的永恆盼望
然而,唐慕華以《傳道書》三章一至八節作出一些提醒:經過連串的「有時」後,傳道者(Qohelet)承認神將「永恆」放在我們心裏(11節),這希伯來詞語的意思是「永遠、永恆、永久」。「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衪面前存敬畏的心。(14節)」唐慕華提出一個問題,就是若神已將永恆放在我們心裏,我們的中心關注、生命的焦點便需與此相配,必須是永恆。屬神的人,如何恰當地懷著敬畏之心侍立在神面前──特別是傳道者在書中不斷告訴我們「凡事都是虛空」的時候?神的子民的生命焦點是什麼?
答案其實很簡單:愛神和愛鄰舍。
這兩種愛是貫穿整本聖經的誡命,主耶穌在世時親口形容為「這是主的命令」,唐慕華認為兩者密不可分。它們是信徒個人和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在基督徒群體中的集體生活的中心;改變我們使用金錢、時間、精力和愛的方式;同時應付我們在科技時代所受到的壓制和束縛。
科技雖然不斷推陳出新,但招聚我們和賜予盼望的卻是永恆不變的上帝。如何避免科技取代我們的信仰,成為生活的中心和主宰,應該是當代信徒重要思考的課題。
科技雖然不斷推陳出新,但招聚我們和賜予盼望的卻是永恆不變的上帝。如何避免科技取代我們的信仰,成為生活的中心和主宰,應該是當代信徒重要思考的課題。
書名:讓孩子到我這裡來 (Is it a lost cause? : having the heart of God for the church's children)
出版社: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作者:唐慕華 (Marva J. Dawn)
譯者:陳永財
延伸閱讀:唐慕華,《非凡的敬拜》,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