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網絡成癮﹣﹣如何幫助子女走出陰霾

文:陳姑


一.定義及統計

有關「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的名稱和定義均未有權威性的界定。「網絡成癮」可稱為「電腦上癮」、「病態互聯網使用者」或「互聯網狂」等。美國紐約精神科醫生Goldberg於1996年首先界定使用者若符合以下3至4項症狀,且長達12個月以上,則有可能是「網絡成癮」[1]

  • 1. 耐受力(tolerance),包括希望增加上網的時間以求得滿足;如果繼續以相同的時間上網,其滿足感會遞減
  • 2. 退癮症狀(withdrawal),當停止或減少上網,會導致情緒不安和焦慮,並不時想像上網情境或不自覺做出打字動作
  • 3. 上網時間與頻率逐漸超出原先預期
  • 4. 花很多時間在網絡相關活動上
  • 5. 因為上網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社交或娛樂
  • 6. 重複上網行為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交上的問題



另外,有學者(Young, 1999) 指出有以下五項答案是「肯定的」,即符合網絡沉迷的要件:[2]

  • 1. 經常想及網絡上的活動,並在離線後仍持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 2. 有增加上網的需要
  • 3. 重複控制或停止使用網絡,但並沒有成功
  • 4. 減少或停止使用網絡時,會有退癮症狀
  • 5. 為了上網而願意承擔重要人際、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風險
  • 6. 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長
  • 7. 向他人隱瞞涉入網絡的程度
  • 8. 透過上網而改變或逃避自己的情緒

  根據《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11》的資料,在網絡成癮方面,受訪者10-17歲青少年中, 26.8%有不同程度的網絡成癮風險,其中中度風險則佔8.5%,高度風險則有2.7%,當中男性遇到的風險比女性高,以全港10-17歲的人口推算,即約有77000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風險達中度或以上。[3]這些數字顯示不能輕視問題,隨著整個世界已步入電子化,上網已成為現今一代不可或缺的生活一部分。面對網絡成癮,關鍵不在於停止上網活動,而是從根本著手。研究發現,過度上網的人可能有憂鬱及逃避社交的症狀呈現,[4] 而網絡成癮者的特點多是社會退縮、自卑、逃避責任、易焦慮及性格孤獨。[5]

「曾沉迷網絡遊戲的阿庭,就讀小六時經常玩電腦,以逃避父母離異的現實煩惱,升中後更假扮母親向學校請假,連續1個月逃學上網打機,曾向母親訛稱假期到朋友家留宿,實則在網吧「大戰」整整3日,其間每日僅靠1個杯麵充飢。及後阿庭母親得悉事件,並被校方休學,氣憤得以菜刀刀背劈向他胸口,加上打機後他經常感頭暈,遂決心戒除「機癮」,逼自己控制上網時數,又參與課外活動擴闊生活圈子,後來明白工作較打機更重要,因為無錢連生活都成問題!阿庭現時仍然會打機,但每日最多只打2小時。」(個案引自「11%青年上網成癮 不懂自制」《經濟日報》 ( 2011年5月28日)」 


二.如何幫助「網絡成癮」的子女

以上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但卻帶出若父母想幫助子女脫離陰霾,必須從關懷開始,因為「網絡成癮」的患者往往有更深一層的心理需要。

屈偉豪博士認為,要幫助青少年脫離網絡沉溺,須對症下藥。整體來說,一般可從人際關係,人生目標和行為制約三方面入手。

首先,很多網絡研究都指出,孤獨的人最容易迷戀網絡世界。在成長階段,借用艾克森(Erikson)的理論,青少年期的發展是建立對自我的認同,包括被認同的外表、歸屬感、權力及成就感、自主、樂趣、渴望與異性交往,以及滿足對性的好奇。這一切若未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及認同,便很容易變成孤島,進而利用虛擬的網絡世界滿足自己,引致網絡沉溺。因此,父母應在子女成長期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與子女多溝通,成為子女的朋友,加強親子關係。當子女遇到問題時,也會找父母傾訴。據臨床經驗的資料,不少出問題的孩子,皆來自不快樂的家庭,他們都感到被父母忽略,心底裡十分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認同。所以,屈博士十分建議夫婦二人合作,建立與子女的關係,成為他們成長中的好朋友。

第二,香港青年協會於二零零五年發表的報告指出,生活意義與青少年網絡沉溺,有著正面和積極的關係。父母可鼓勵青少年子女定立方向,例如參加義工服務或其他活動,以擴闊眼界及開拓自己生活層面。

最後,父母可幫助子女建立生活行為的制約,訂下規範,並讓他們學習良好的生活管理,不致玩至夜深。例如從小時候,父母便幫助子女為自己生活定下界線與規律,並建立自理能力,以幫助他們有解難的信心,面對生活的挑戰。另一方面,社工或心理學家提醒父母,面對子女沉迷上網,千萬不要硬碰,如拔掉電源,或停止所有上網活動等高壓手段。父母須探究根源,並評估處境,及界定需要,一切的改變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溝通之上,並對症下藥,與子女一起設計出一套有效的治療和干預的方案。

總括而言,電子科技及玩物已成為了現今一代的必需品,不單是青少年,我們整個世界根本離不開科技與電腦。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定下界線,成為這些科技產品的主人,而非受其操控的奴隸。要成為主人,父母在子女青少年期是很重要的支柱,故必須與子女建立緊密關係,從而幫助他們建立正確使用電腦的習慣,避免跌入網絡成癮的黑洞中。



參考書目:
「資訊及通訊科技」《香港青年趨勢分析》。香港 : 香港青年協會, 2011。
「11%青年上網成癮 不懂自制」《經濟日報》 ( 2011年5月28日)
陳喬琪著,《成不成癮, 大有問題!》。台北 : 台灣商務, 2009。
盧浩權著,<青少年網路沉迷的心理分析與因應>,下載自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19/13.htm
謝永齡著,《青少年病態賭博預防及治療》。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7)。
鄭希付等編,《網絡成癮的心理學研究 : 認知和情緖加工》。廣州 :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9。
屈偉豪著,《網絡沉溺 : 家長救兒手冊》。香港 : Network J , 2010。
[1] 盧浩權<青少年網路沉迷的心理分析與因應>,下載自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19/13.htm
[2] 謝永齡著,《青少年病態賭博預防及治療》(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7),頁46-48。
[3] 《香港青年趨勢分析》(香港 : 香港青年協會, 2011),頁90-91。另有團體估計,全港逾19萬名青少年上網成癮,其中11歲及以下屬成癮高危組別。資料來源: 《經濟日報》「11%青年上網成癮 不懂自制」 ( 2011年5月28日)。
[4] 陳喬琪著,《成不成癮, 大有問題!》(台北 : 台灣商務, 2009),頁173。
[5] 鄭希付等編,《網絡成癮的心理學研究 : 認知和情緖加工》(廣州 :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9),頁23﹣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