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冒險照顧患病的信徒,實踐信仰。 |
筆者只是普通信徒,並非什麼著名神學家,也不是牧者。思考疫情時,維有借助本身工作經驗——資料搜集和整理,從聖經,初期教會、中世紀和近代神學家的體會,抛磚引玉,刺激讀者思考。
聖經中的瘟疫
根據中文和合本聖經中,「瘟疫」一詞共出現68次。出埃及記便提到摩西和阿倫找埃及法老,請求他容以色列人去曠野祭祀他們的 神。最後耶和華使用十件奇事(或「十災」)懲罰埃及人,當中不乏各類疫情。
民數記記載以色列民成功出走埃及,在礦野生活時,卻多次因叛逆遭上帝使用瘟疫作為懲罰。民14:36-38講述報惡信的十個探子遭瘟疫而死。16章提到利未的曾孫可立帶著250首領聚集攻擊摩西。可拉和叛黨遭受上帝的刑罰後,又有別的以色列民指責摩西和阿倫「殺了」上帝的百姓。於是,耶和華降瘟疫與他們身上,死了14,700人。25章記載以色列人住在什亭開始與摩押女子行淫。這些女子請百姓跪拜她們的神明。這事件遭瘟疫死的有24,000人。
撒母耳記下24章提到大衞數點以色列和猶大人數,得罪上帝。上帝差派先知迦得見大衞,讓他從三樣懲罰中選一樣:「你願意國中有七年的饑荒呢?是在你敵人面前逃跑,被追趕三個月呢?是在你國中有三日的瘟疫呢?」(24:13)大衞選了瘟疫,民中死了七萬人。
自此聖經中沒有詳細記錄特定的瘟疫事件,多在禱文或預言中出現。列王記上所羅門王獻聖殿的禱文:「…國中若有饑荒、瘟疫、旱風、霉爛、蝗蟲、螞蚱,或有仇敵犯境圍困城邑,無論遭遇什麼災禍疾病,你的民以色列,或是眾人,或是一人,自覺有罪(原文作災),向這殿舉手,無論祈求什麼,禱告什麼,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赦免。」(王上8:37-39)詩篇提到上帝會保護倚靠祂的人脫離瘟疫(詩91:3,6)。在耶利米書(猶大王亞們的兒子約西亞在位十三年)、以西結書(約雅斤王被擄去第五年)和阿摩司書(猶大王烏西雅,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位的時候)都提到上主透過先知說預言,使瘟疫和其他禍患懲罰犯罪的以色列民。路加福音21:11和啓示錄6:8分別由主穌口中及使徒約翰論預言末世會發生的事,包括瘟疫和飢荒,刀劍。
古羅馬時代的瘟疫
古羅馬時期,人們把多數難以治癒、死亡率高的流行病統稱為瘟疫,如天花、鼠疫、猩紅熱、霍亂、傷寒、麻風病和白喉等。有學者嘗試研究古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瘟疫與基督教的興起的關係。
當時,數次規模較大的瘟疫使社會更加動盪。在迫害基督教的社會氛圍下,初期教會面對可怕的瘟疫卻進奮不顧身地行醫佈道,照顧病弱,為患者禱告。教會的救助範圍不斷擴大。到3世紀中期,教內設立專職人員用教會收入的1/4用於扶助貧弱鰥寡孤獨、埋葬病死的陌生人和窮人等。
其實路加福音提到主耶穌行神蹟,大部分和醫治病患有關。這或許和作者路加是醫生有關,但同時也突出「治病」的主題——不論是身體上或心靈上,主耶穌也形容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瘟疫期間,信徒以殉道捨己的精神感動了那些一直逼害他們的人,也有信徒因此染上瘟疫。早期基督教教父在著作和信札中也多次提到這些事件,這些行動其中一個結果是令信徒愈發增加(當然永遠不會只有一個原因)。
路得和加爾文的選擇
其中一個說法是,讓每個人要操練去中心化(decentered),在艱難時期維持公共崇拜,透過公禱、講道、詩歌、洗禮和聖餐,回應危機時刻的特殊需要。1527年,馬丁路德身體狀況極差。同年8月2日黑死病籠罩威丁堡,許多人受感染死亡,街頭躺著不少屍體。由於疫情嚴重,選侯腓特烈下令威丁堡大學封校,所有教授學生都往燕拿(Jena)避難。 在那危急存亡之秋,內外交煎之際,路德不顧選侯及同工力勸,選擇留守威丁堡,其決定令育有一歲幼子和身懷六甲的妻子非常不滿。
路德對他妻子解釋:「我是一位牧者,我不能走,也不敢另作打算。好牧人為羊捨命;只有雇工,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 路德的話感動了妻子,使她甘願與丈夫一起留下,共同關顧身心受創的病患及會友。又開放自己的家,照顧需要護理的病患,收容了多位孤兒。瘟疫期間,路德周圍有19人相繼離世,其中有路德的同工和家屬。他兒子漢斯亦被感染,後來痊癒。女兒伊利沙白8個月大後去世,可能和瘟疫有關。不過,他在艱難之時創作了詩歌《上主是我堅固保障》(A Mighty Fortress),流傳至今。
居住日內瓦的牧師約翰加爾文(1509-1564),他牧職期間,日內瓦曾經五次遭受瘟疫威脅。1542年,加爾文個人蒙引領去探訪一個感染瘟疫的家庭,即使明知此舉非常冒險。該城市的長老們為了阻止他曾施加干預,因為他們堅信加爾文的領袖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不過,牧者們在加爾文的領導下繼續牧養關懷事工,他們述說著許多人歸信的喜樂,亦有牧者因此而失去生命。
賴特:我們應該謙卑
當代著名美國神學家賴特(N.T. Wright)今年6月剛為新冠狀病毒疫情出版著作。他認為面對此事,我們應該謙卑,而不是以為基督教應該知道所有的答案。可能信徒往往認為我們應該能夠明白上帝要做什麼。但他真的不認為我們被賦予了這種能力。這裏有一種我們所需要的謙卑。
在相關訪問他論到現今世代的(西方)信徒過得太安逸,在哀慟方面做的不是很好。他引述主耶穌站在拉撒路的墳墓前哭泣的例子,指出這故事的「行動」隨著眼淚不斷擴張。福音書裏的眼淚經常是最關鍵的因素。它們所展示的,是創造世界的神不只是坐在高處俯瞰,說「我幫你們執手尾」,而是並道成肉身為拿撒勒人耶穌,雙手會沾污、被刺穿,以便在我們中間將我們拯救出來。
當世界一團糟,很混亂時,我們可以擁抱哀慟,詩篇中的哀歌傳統可以幫助我們作為一種屬靈操練。羅馬書第8章說,聖靈用說不出的嘆息與我們一同嘆息(26節)。賴特分享,即使個人感到歡喜快樂,他仍會為在電視或新聞見身處可怕景況的人,如骯髒的難民營的人以哀歌禱告,試圖在神的愛中擁抱他們。
參考文章:
1.〈歷史上的大流行病中,基督徒是如何應對的?〉,基督教今日報,2020年7月8日。https://cdn-news.org/news/22663。原著:John D. Witvliet, Noel Snyder, María Cornou, Chan Gyu Jang,普世佳音新媒體
2.〈瘟疫肆虐與牧者路德〉,俞繼斌,中華信義神學院,2003,http://59.120.53.21:8080/ir/handle/987654321/359
3. "N. T. Wright: The Pandemic Should Make Us Humble—and Relentlessly Practical"(另見中譯:〈NT 賴特:這場大瘟疫應該讓我們謙卑下來,並且徹底腳踏實地〉),Christianity Today,2020年10月15日。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0/july-web-only/god-pandemic-nt-wright-coronavirus-aftermath.html
4. 新冠疫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五次疫疾大流行,BBC,2020年3月19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1959677
5. 古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瘟疫與基督教的興起,姬慶紅,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第144-148頁http://journal.bit.edu.cn/fileBJLGDXXBSKB/journal/article/bjlgdxxbshkxb/2012/6/PDF/20120623.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