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反思網上聖餐的歷程



文:何牧師


若不是新冠疫情,我們不會進行網上聖餐的反思。 我們需要應變,反省更新的方向,當中所寶貴的,是一個歷程: 面對處境,從不認識去了解、反思、溝通、嘗試、溯源與更新的歷程。 


關於網上聖餐,區會於2020年4月中發出指引,表示經『信仰與禮儀小組』及『神學牧職部職員會』討論後,認為區會堂會不宜舉行「網上聖餐」。在此期間,我與區會領袖交流,認識到不宜舉行「網上聖餐」的看法歸納如下:


區會全部/絕大部分堂會一個月舉行一次聖餐,現在因疫情而暫停,可能也只是影響了幾個月不能領聖餐。

疫情只是短暫事情,會過去,不適宜為此破壞原有聖餐進行方式。

若為解決一個臨時過度的問題,因而產生更多日後我們未能解決的神學問題(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這是更值得我們作深思和認真考慮,因本會的聖餐立場並不是「純記念說」。

聖餐的進行形式(象徴)需與被象徵物相符,越相符越理想,其中包括:

  1. 一個餅丶一個杯:象徴基督的身體。
  2. 一起同領:象徵聖徒相通。(當然還有其他,包括用餅丶酒等物)
  3. 此外,亦需適當地施行,因此由聖職人員負責施行,即本會牧師,有需要時可由已受差遣宣教師及/或執事。

從歷史角度去看,長老會 有一段很長時間都是一年幾次舉行聖餐,目前暫不能舉行聖餐,亦沒有違反過去長老宗曾經有的〈常規〉,雖然這〈常規〉(每年只有3-4次聖餐)並不理想。

即或不建議施行網上聖餐,並不是要表示排除上主可用我們現行之外的方式來建立信徒的屬靈生命。

區會領袖表示,網上聖餐在第4點那三方面均難以完全達到,因此,不適宜在一般情況下採用。


然而一些肢體也在思考:「網上聖餐」真的不可行嗎?


這要從一些堂會於疫情中已施行網上聖餐說起,其中較為人所知和較早施行網上聖餐的是「Flow Church 流堂」,有關其施行網上聖餐的神學基礎。 

「有關flow church 流堂網上聖餐以及其神學基礎」(下稱「流堂網上聖餐」,詳參以上網頁) 的看法,當時我認為「網上聖餐」在特殊情況下也是可行的(雖是退而求其次),我曾於2月中於灣仔堂聯堂堂主任會和油基堂委會分享到一些反省,而於區會發出指引後,我亦曾向區會領袖表達了以下的考慮點  :


(一) 關鍵點,是「流堂網上聖餐」文中顯示聖餐 不受「空間」限制,但受「時間」限制 。


反省:


1.   關於聖餐不受「空間」限制,也是我們在實行的。


例子: 就如一些聯合聚會,已準備好聖餐的餅和杯於場地的不同區域,當檯上祝謝後,不同區域、空間的餅和杯都成了被祝謝的一部分了。 

Flow Church 是把這空間進一步擴闊至信徒家中,只是在聖餐不受「空間」限制的基礎上,把「空間」進一步延伸吧了。


2.   然而,Flow Church 的網上聖餐是受「時間」限制的,因此要在信徒預備好聖餐物品後,要 real time online「實時」於「網上一起遵行」。於這一點,與我們所實行的是有所不同的。


例子1: 就如我們一般的祟拜聚會、或竹居台協會等聯合聚會,檯上祝謝後,襄禮是會取到其他一些看不到祝謝場面的領域、而且是過了一些時間而不是實時的領域上領受聖餐的。然而,領受者很清楚這是可憑信心領受的聖餐。因此, 我們一般的聖餐在「時間」的限制上是無那麼著緊的。


例子2: 有些教會,需由牧師吃完、喝完已祝謝並剩下來的餅和杯,在時間上就更遲了。  究其原因,信徒憑信心領受所祝謝的餅和杯仍是基督的身體和血,這在「時間」上是沒有限制的。


然而,我認為Flow Church採「實時」的方式,一方面是表達出「一起同領:象徵聖徒相通communion」(參上文區會領袖表達的4.2) ,此外也可避免信徒自己透過錄影來為餅和杯祝聖,而產生未知的神學上的問題。此外,「實時施行」亦有利於 區會 所認為的「藉著感官所感受的有形表記(例如水、餅和杯)」,不同點是那「感官所感受」是透過網上而不是實體現場吧了。


(二)  就聖禮觀念和神學上而言,文中所說似乎有理。然而,當中的聖禮觀與區會是有著不同點的:


區會聖禮觀是按長老宗傳統,所施行的聖餐,是憑信心領受,然而卻有超越個人信心的部份,可以說,聖靈可透過聖禮(洗禮、聖餐)、並藉著感官所感受產生信心。就聖靈臨在於聖餐而言,Flow Church 和 區會 是一致的,然而區會把重點放於聖禮的施行,即聖靈臨在當中的恩典而言,是比個人的信心更重要的。區會視人在領受聖禮時甚至可以產生內在信心!亦因此,區會教會所施行的聖餐,是即或在信徒的信心不足、甚或在信仰上有疑惑或低谷之時,仍可以領受這恩典的。


這有著一個引伸的考慮:  若以信心為重,則構成聖禮的外物和做法為次,因而自己預備聖餐用品和網上聖餐是十分放心的,就如Flow Church的做法。  然而,若以聖禮為重,則構成聖禮的外物和那「禮」是重要的(亦因此祝謝後的餅和杯有著超越「時間」的有效性!) ,使信徒自己預備聖禮之物和網上聖餐較不放心。


Flow Church 似乎較近於「記念說」的傳統,亦因要使信徒放心於自己於家中預備和領受聖餐,因此要突出「信心」才是至關重要的(當然要real time與群體一起,則保證了聖徒相通)。我認為,若信徒明白當中的意義,雖然理念上與區會是有著不同的,但在「因信稱義」的大前提下,我個人認為在神學上,是可以接受的,而其採取「實時」才有效,我估計除了是要「同領聖餐」外,也是為了僅慎起見,勉得在電子錄像的時代產生了混亂聖餐的情況。


在回應了區會領袖之後,我亦曾與油基的教牧同工和執事交流。


Paul Sir從加爾文神學出發,反省到「神聖的俯就」的原則:

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主題,在於強調聖禮對福音教會靈性的重要,即是對人類軟弱的神聖俯就。加爾文認為好的講員會明白聽眾的限制,俯就調適說話方式和修辭用語,去配合聽眾的需要和限制,避免深奧的用語和概括。這個俯就的原則也伸延至類比和實物教材的運用。加爾文認為上帝也是一樣。上帝俯就自己配合我們的限制。上帝降到我們的水平,運用有力的形象和說話方式,讓他可以把自己的啟示給各式各樣個別的人。


就以上的原則,可以引出,網上聖餐是對信徒的「神聖的俯就」,叫處於限制或困難(例如在疫情當中)的信徒仍能領受主的恩典,而這也是區會長老宗傳統應要達至的。


此外,有執事較著重聖餐中存著「分派」的部分,這不但是我們教會傳統上所重視的,亦是由聖經記載所產生出來的(而這是 Flow Church 的做法所沒有的)。


以上兩個回應,第一個是支持網上聖餐的,而另一個是對網上聖餐有保留(除非能處理「分派」的程序),而當中亦有神學上和聖經上的理據,可見當中實在存在著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我們看到,在新處境中做神學、甚或施行聖禮,是「摸住石頭去走」,這需要一個進程,目的是盡量貼近聖經、神學、教會傳統和防疫上的考慮,從而盼望能施行聖餐,領受主的恩典和堅固信徒的信心。


在這反省的歷程中,我也就著加爾文神學的傳統,指出其中一個重點在於耶穌的道成肉身,取了真實的身體,這是一種自限,亦不是無所不在。 在記念主的受死時,我們所記念的是成為真人的耶穌的真實受苦與受死。從這裡,我再更新了之前對時空的反省,認為作為基督身體媒界的餅和杯,是有界限、範圍或規限的,需要在此僅慎,不能無限擴張。


在綜合各種考慮的情況下,我們首先看到教會其實可以透過「小組」或「分區家聚」的形式舉行聖餐,此外在滿足各方考慮下,亦可透過以下方式施行網上聖餐: 在施行網上聖餐之時,除了是「實時」 realtime online 透過 FB Live 或 Zoom 施行,亦需有多一點實質的連繫。因此,我們想到可以由教會預先分派了同一的「聖餐套裝」,而達至這種連繫。當中所存著的「分派」過程,一方面完善了聖餐的程序,另一方面,亦配合到所領受的聖餐是有界限的,即是說,在思想基督為我們受苦和受死之時,也同時記念到他自限而作為真正的人,為的是記念「他」。


至此,我們已預備好,在疫情中有需要時施行網上聖餐。  然而,更好的做法,必然是能夠舉行實體的聖餐。感謝主,在過去兩個月,因疫情緩和了,我們已舉行了兩次實體的聖餐,十分感受到當中的恩典。 然而,實體聖餐的施行,需要十分注意防疫的安排。


在這面對處境、了解、反思、溝通、嘗試、溯源與更新的歷程中,我們也會繼續進行網上聖餐的反思,以致在神學上和執行上更能確定當中的安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