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淺釋
這三個比喻中,耶穌為祂與失喪者交往而辯護。這段落可以分為兩部分:兩個較短,就是「失羊」、「失錢」的比喻(1-10節)和「失子」的比喻(11-32節)。「一個失喪的罪人返回神的家,天上是何等喜樂。」
耶穌尋找失喪的人,耶穌尋找他們,正如一個人會尋找一隻迷羊或一塊遺失了的錢銀。
父親懷着希望,張開雙臂接納浪子,並非以懷疑、妒忌或苦毒的心去拒絕。這些比喻的盼望是,在尋找失喪者時,必能找到,並把他們引導神面前。
這個父親反映出神的態度。20節強調浪子不只是回家:他回到他的父親那裡。父親找回做錯事的兒子、又恢復他身分。這是一個恩典的故事,神願擁抱有罪的人。
大兒子所表達出的深層不滿,最傷父親的心。大兒子在家盡作兒子的責任,本來不是為了羊羔,但故事發展到關鍵時,他就用「羊羔」去判斷昔日是非對錯。大兒子心裡所期望的,就是努力有回報,像一個雇工一樣。
當小兒子後悔自己的選擇,落到今時今日的田地時,他想回到家對父親說:「我得罪了人,又得罪了神,我不配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小兒子回到家,只講了上半句,下半句「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未出口,父親就已經跟他連連親嘴,不給小兒子機會講了。
父親永遠當他為兒子,而浪子恢復兒子的身份,不用作雇工;但大兒子卻在父親身邊,卻將自己當做雇工。
從大兒子的「從來沒有」和父親的「常」之間的對照,顯示出大兒子身份迷失了。父親提醒把自己當作雇工的大兒子:「兒啊!」,再次向他保證他在家中的地位。
小兒子想要成為雇工,大兒子感覺自己像個雇工;然而,父親卻堅持兩個都是兒子,而且他們彼此關係仍是兄弟。
經文反省
當有一天我們在跌得燋頭爛額,自我都難以接納時,有時甚至會懷疑上帝都不愛自己。比喻卻告訴我們,浪子在父親的接納中尋回自己,恢復生命的價值。
身在父家心卻不在的大兒子,會否是我們的寫照。我們事奉、擔當很多職務、付出很多,慢慢這些都成了責任。我們看不到崇拜和事奉是權利,我們失卻了感謝的心,我們的心開始遠離了上帝。
我們想當一個雇工,還是已把自己當在一個雇工呢?我們會否在世俗裡已迷失了身份呢?
「兒啊!」同樣是父親對我們的呼喚,我們的心與上帝有多少距離呢?你聽得見上帝慈聲呼喚你嗎?你看得到在上帝裡的豐盛和恩典嗎?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