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徍
從前對土地的認識,就是香港地少人多,地價貴,土地普遍令人聯想到金錢、商品,長輩多鼓勵要儲錢買樓,背後的理念就是希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感覺上比較安定,不用搬來搬去,供完層樓就是自己,老了可有地方居住。
土地是否只是用來買賣?發展?起樓?是近年開始多了人思考的問題,從09年菜園村事件,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因為政府要發展,所以需要遷拆相關的鄉效農地,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人口越來越多,當然需要發展新地方,發展就是大道理,所有東西也要讓路。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出,城市發展是否一定需要犧牲鄉郊農地?城市發展有賴農業提供糧食,一味依靠外來供應不是辦法,發展或許不只一種方法、取向,城鄉共生或許會是另一條出路。
在油基冬令會的土地工作坊中﹐弟兄帶領我們一起思考土地意義,在資本主義社會,城市不斷發展,就要吸引外來資金,發展基建,發展工商業,增加生產量,讓資金留低,從而令資產增值,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土地自然成為資產增值的重要工具。大家也同意現今社會普遍覺得土地是一種商品,是資產,是用來買賣,香港更是世界其中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個角色讓我們思考任何題目的時候,很容易先以經濟角度出發,就算我們信徒某程度上也離不開這個框框,除了是商品之外,土地就沒有其他意義?弟兄提醒,我們需要從神那裡思考土地意義。
禮物
在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所生活的埃及,是一個被奴役的地方,在那裏,他們不能自主。但上帝說過,要賜他們「應許之地」,他們將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這表達了土地,跟自我身分的尋回、建立,是有很密切的關係。
豐盛供應
在申命記11:10-11中,強調了流奶與密之地不同於過去的埃及地,埃及地是「撒種後,要用腳澆灌,像澆灌菜園一樣」,而得為業之地卻是「有山有谷、天上的雨水滋潤之地。」土地在申命記中,不單是上帝賜予,祂所賜予的,更使人一無所缺,生活必得飽足的地方。
遵守誡命
申命記強調以色列要在得到為業的地上遵守誡命,誡命的制定是為了給以色列人在土地上生活有所依據,成為上帝在地上的明證。所以誡命不是負面要人跟隨的條例,而是生活模式的榜樣,誡命的導守是為了享受上帝的賜予及供應,故申命記亦想提醒以色列人要緊記律法,如申命記8:1所言:「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使你們存活,人數增多,可以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
照顧弱小
上帝囑咐以色列人,當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後,要照顧一些未有相同公民地位的寄居者,因他們自己在埃及時也曾是寄居的(申10:19),上帝也叮囑他們,要好好照顧貧窮人等被邊緣的羣體,所以,在上帝的心意中,一塊土地應要幫助實踐一種睦鄰關係,它不應是一個壓榨,而應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空間。
土地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同時帶來豐盛物質的供應,上帝要求以色列遵守衪的誡命,照顧弱小,土地包含著自我身分的尋回、建立。從以上看來,土地不是一個物質空間那麼簡單,人本身需要空間來理解自身的生命和生活,但教會往往只簡單地把土地作為崇拜、眾會、安置信徒的地方,缺乏思考其身處的土地空間所包含著的獨特身份,教會身處油麻地,就是油麻地的教會,其他教會不能取代這獨特身份,表明教會與其社區應該是連繫著的,不是沒有關係、沒有感情,而是在社區落地生根,了解它的歷史,建立人際網絡。這樣,才能更好地服侍他人,建立睦鄰關係。
不可能的四分之三
早前參與了使命公民的命途、想像商討日營,聽了議員姚松炎及鄉土學社朱耀光的分享,提醒了、豐富了自己對土地意義的認識,我們經常只會留意土地上的石屎建築物,忽略了土地下的泥土,泥土是昆蟲、動物、植物的居所,是萬物能共享共生的地方,上帝原是叫我們好好管理,不是只顧自己的需要發展,而剝奪其他植物及生物的使用權,這是在破壞上帝的創造秩序,破壞我們與萬物之間的關係,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生態問題出現,動物植物絕種。
姚松炎指出,戰後至九十年代尾在香港也沒有土地爭議。以發展為綱領的自由經濟主義理論,在二戰後一直大受歡迎,甚至被視為成功的方程式。引入外資、外勞,把土地放棄耕作,在其上興建工廠、住宅,結果出現了亞洲四小龍,全世界都渴望這種成功的方程式。我們盲目追求發展,滿足我們過渡消費,過渡擁有,過渡方便的生活,炭排放不斷增加,結果導致全球暖化,引發氣候改變、極端天氣、嚴重天災,這已是很強烈的警號。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一六年的數字,以香港人的生態足跡來計算,我們現在的生活是要用3.9個地球的資源才能維持我們的生活方式,意思就是我們需要比現在減少四分之三的消耗,才是正常。
《生態公義》(After Nature’s Revolt: Eco-justice and Theology, 1992)書中神學家芮穆森(Larry Rasmussen)的提醒:「富裕所帶來心靈的貧乏,使得我們麻木不仁,因此,當自然界正在受苦,而且我們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份,但我們卻再也不會感覺到痛苦。如果我們否認或逃避地球的苦難,我們的惻隱之心便已經死亡,緊跟著的就是我們自己人性的泯滅。」
朱耀光指出,八十年代後,香港人面對著是不能札根的土地。他見證著馬屎埔村被清拆,這是一個拔根的過程。「村民五十年代到港看見肥沃的土地,在上耕作,落地生根,三代人在上面生活,推土機一來就幫他們拔根……過程令人感到悲哀。」土地不僅是用來餵飽我們,更要想像那是讓我們扎根的地方,大家若覺得土地和你有份,過程中已是扎根,扎根是用汗水和生命滋養土地上其他的生命,土地就是一個載體,讓生命可以延續。
《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Planetwise: dare to care for God’s world)作者戴夫‧布克雷(Dave Bookless)的提醒:「全世界都在拔根,這帶來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因為世果變成一個無根的地方,所造成的損害已顯現在各種層面的破壞關係。…我們受造是為了歸於一個群體和一個地方,是為了活在關係中,不僅是與神的關係,也是與人類群體和自然世界的關係。」
我們需要回復上帝的創造秩序,要自知萬物也有其界限,人類當然有在上帝秩序中的限制,不能自顧自身利益不斷消耗,資源不是我們獨自享用,重新學習與世間萬物共享共生,復和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各人各物有其居所,各城各鄉得其所出,共同地持續關愛受造世果。改變永遠是由微少開始,每人減少四分之三的消耗看似不可能,但盼望可以由微少的十分之一開始。
參考資料:
Breakazine! 025 出賣我地
使命公民 - 命途、想像商討日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