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馬可福音 12:18-27
撒都該人只信摩西五經,因當中沒有提及復活的字句,因此不信死人復活的事。 然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錯了,不正是因為你們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 神的能力嗎?
因為人從死裡復活以後,也不娶,也不嫁,而是像天上的天使一樣。 關於死人復活的事,摩西的經卷中荊棘篇上, 神怎樣對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你們沒有念過嗎?」(可12:24-26) 耶穌引五經內的篇章加以說明,幫助他們超越死守的傳統,明白律法的主耶穌所說的生命道路。
(二) 馬可福音 12: 28-34
愛,是基督信仰的核心。
我們或許會想到以下的經文:
神就是愛。(約壹4:8)
愛裏沒有懼怕 (約壹4:18)。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約壹4:19)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 (林前 13: 4-8)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路10:25–37)
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約 14: 23)
耶穌所說的愛是要去得盡的。愛是要主動的,愛是要行出來的,愛是超越自己的。
然而,在 可 12:28-34 的經文中,耶穌回答文士的著眼點,不在於死守誡命。在文士和法利賽人眼中,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就是犯誡命。
對耶穌而言,基於愛,甚至規條、世俗的常規也可破,也可超越。
守誡命可能是由於非常自我的原因,積公德、得讚賞、存懼怕,就可能是背後的心態。耶穌的回答,對象是在「我」以外的,是愛神、愛人。唯有通過這途徑,並去得夠盡,人才能得豐盛的生命、盡情享受永生!
(三) 馬可福音 12: 35-37
耶穌引用詩篇110來考問各人,提出經學教師的思考框架所不能降答的問題,目的是要幫助眾人突破框框,有超越人的遺傳的眼光,以耶穌的視野來認識神、認識生命。
祈禱: 求聖靈引導我們超越自我和世俗的思維方式,結出豐盛的愛的果子,更多愛神、愛人,奉主耶穌基督名求,阿們。
窯匠工房@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